歷史稜鏡:在時光碎片中,照見人性光譜與文明密碼

2025年04月04日21:32:04 歷史 1244

歷史是什麼?是過去的時間?是遺忘的真相?是衡量的標杆?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在每個人心裡,肯定都有不同的註解。

古往今來,無數的學者文人為歷史下了無數的定義,比如梁任公曰:“史者何?記述人類社會賡續活動之體相,校其總成績,求得其因果關係,以為現代一般人活動之資鑒者也”;英國柯林伍德說:“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唐太宗李世民這樣形容歷史:“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歷史稜鏡:在時光碎片中,照見人性光譜與文明密碼 - 天天要聞

從滿足傳統的資訊到個人的好奇或者上升到精神層面的塑造,歷史的好處自是無需贅言。歷史的寶貴之處在於他不是一門說教藝術,被當做眾所周知的歷史教訓口口相傳;也不在於他能提供趣聞軼事,滿足人們打聽奇聞的樂趣;也不在於它一定要當做一門多麼高深的藝術,需要對史書倒背如流才能懂史做人。

大多數人讀歷史,是作為一個求知者,懷着一種對歷史近乎崇拜的心情去讀的。讀史首先是因為內心的需要,我們每個人都渴望了解自己人類的歷史,這種渴望能填補對於生存環境的恐慌,能很大限度拉長人們對生命的態度。其次是生活的需要。歷史對我們的作用不是體現在某一件事情上,不是臨時用什麼故事中的策略來現炒現賣。而是滲透在人們的觀念中,滲透在生命的方方面面,就像一種古老的告誡和啟示。

從某種層面來說,歷史確如一面鏡子,映照出中國文化、中國歷史觀的某些清晰鏡像。在中國人的歷史觀念中,歷史都是帶有正負評價的,你或者名垂青史,或是遺臭萬年。歷史在一天天的變動,歷史在一次次的更改,隨着時間的洗禮或史學家、文學家的不斷演繹,很多歷史在時間的長河中漸漸虛幻了原本的模樣,唯一留存的便是政治道德的大框架和一個人的是非曲直、功過評價。

隨着教育的發展,歷史的借鑒作用,也成為歷史教育的重要功能與價值。以史為鏡並沒有錯,這本身就是歷史教育的本質屬性之一。問題在於以什麼史為鏡?因為我們所能看到的史料,絕大多數是後代所修,只不過是歷史知識而已。且不說修史者所採用的史料是否真實,即使史料真實,修史人受政治因素和時代烙印等影響,同一問題,史家觀點也往往相左,從而形成形形色色不同的歷史知識,令人無所適從。

事實上,史學家對歷史人物和事件的爭執是沒有對與錯的,即便每個人的文化修養和掌握資料不同,卻誰也無法說服誰,畢竟一千個讀莎士比亞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即便嚴謹如史實,在史學家的筆下也會呈現出不同的面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歷史如靜靜流淌的河水,帶走了成王敗寇,忠魂烈士,也捲走了榮辱得失,功過是非。歷史首先是由人組成的,這些在歷史舞台上傑出的人物,或是叱吒風雲的君主,或是澤被後世的榜樣,或是才貌雙全的典範,或者陰險毒辣的跳樑小丑……

我們習慣了眼前的歷史,習慣了教科書上的面容,習慣了相似的話語與解讀,也習慣了古代是非曲直給與的主觀印象。漫長的長河滌盪了太多的眾說紛紜,歷史這面鏡子漸漸蒙上了一層撥不開的迷霧和玄幻色彩。

因此,從這個層面來說,歷史的真相不一定是要還原到最本真的事實,我們無意也無力考究這些歷史事實的真偽。

因此,學習歷史,研究歷史,就要很簡便的學習一些已存在的、對現在仍還適用的知識,以達到“古為今用”的目的。也就是說,“學古”為的是“知今”,學歷史,為的是從歷史中總結對當代人有用的教訓和啟示,能給當代人以幫助,即“學歷史是為現在服務”。只有從現代人的角度找出能為今所用的知識和經驗,歷史才算有了用武之地。

拋開政治道德和榮辱得失,這些在群雄爭霸歷史舞台上的豪傑人物,不單單只是政治道義的符號,而是一個個被賦予了生命和意義、有各自的性格和人格的個體。他們所做的一切,只代表他自己,僅反映一種現象,不代表一種政治或道德模板。歷史只有因果,沒有對錯。我們讀史,便是讀人,讀人性。故此,我們試圖對歷史進行重新審視和另類解讀,找出時光塵埃掩飾下的一些現象本質。如此,傳統的歷史教學體系變得蒼白無力,傳統的通俗文學也顯得道貌岸然。在顛覆傳統的同時,我們對歷史的了解卻越來越趨近於真實。

我們挖掘歷史的真相,便是挖掘人性,給我們為人處世、勵志管理以標杆、以激勵、以借鑒。只有領悟和融會貫通,才不會“紙上得來終覺淺”,才能將歷史與自己的生命融為一體,變成自己寶貴的財富和經驗。

歷史是人生,似水流年浩瀚煙波照出的是人格,反射的是精神。在時光的洪流中,在歷史的碎片里,穿過時光的隧道,我們可以聽到那一張張陌生而經典的面孔的呼吸;我們可以聽到那些靈魂的聲音——在歷史的縫隙里,他們,在突圍。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玉淵譚天丨中國為什麼能全球第一個反制“對等關稅”? - 天天要聞

玉淵譚天丨中國為什麼能全球第一個反制“對等關稅”?

4月4日,中方11箭齊發,堅決反制美國加征的“對等關稅”。其中,中方宣布,對原產於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加征34%關稅。“34%”和“所有”都引發了輿論場的廣泛討論。譚主回答幾個大家最關心的問題: 1.為什麼一次性對美加征34%關稅?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崔凡表示,以這樣的速度和幅度發布我們的反制措施,意味着中方已經提...
法國人怎麼掃墓?你不知道的“法式紀念” - 天天要聞

法國人怎麼掃墓?你不知道的“法式紀念”

讓思念有了風的形狀 清明時節 細雨紛紛 在中國,這是一個承載着思念、儀式與文化記憶的重要時刻。我們掃墓、踏青、講祖先的故事、傳承家的記憶。而此刻的法國,也許在春光明媚中悄然度過,....
毛新宇攜家人清明回韶祭祖 - 天天要聞

毛新宇攜家人清明回韶祭祖

據湖南省韶山管理局主辦的天下韶山網消息,清明期間,毛澤東主席的孫子毛新宇少將攜妻子劉濱、兒子毛東東、女兒毛甜懿回到韶山祭祖,慎終追遠、禮敬祖先。
戰犯的新生之路Ⅱ(185):杜聿明的迷茫 - 天天要聞

戰犯的新生之路Ⅱ(185):杜聿明的迷茫

由於東北“剿總”原將領范漢傑等人找到了“正確”的學習改造之路,下午的討論會很快便結束了,得出的結論自然是國民黨反動派自蔣介石起到具體的戰役執行者,反動透頂,愚蠢透頂,竟然沒有一個人能看出解放軍偉大而神奇的決策,先打錦州,然後形成關門打狗之勢
武漢市民帶着鮮花祭掃張公堤上“漢口碉堡群”,緬懷抗日英烈 - 天天要聞

武漢市民帶着鮮花祭掃張公堤上“漢口碉堡群”,緬懷抗日英烈

極目新聞記者 常怡攝影記者 劉中燦“武漢張公堤上有很多抗日時期的碉堡群,早上看到有人擺黃花祭奠。”近日,武漢市民李先生反映,有市民在清明期間祭掃抗日英烈,他很感動。4月5日,清明節假期第二天,極目新聞記者來到武漢張公堤江漢段,沿着大堤步行看到了多個碉堡遺址群。碉堡遺址散布在整條張公堤的沿線,有市民自發前...
清明祭掃緬懷革命先烈 - 天天要聞

清明祭掃緬懷革命先烈

新華社照片,北京,2025年4月5日4月2日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大青山紅色文化公園拍攝的中國少年先鋒隊出旗儀式。清明節將至,各地舉行祭掃活動,緬懷先輩,寄託哀思。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來源:新華社)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