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一塊南半球的領土曾經屬於中國

2025年04月01日01:03:03 歷史 1452

1407年,印度尼西亞巨港(舊稱“舊港”)的海面上,一場決定南洋命運的戰役悄然上演。

明朝艦隊統帥鄭和,面對海盜王陳祖義的數萬匪眾,竟下令將滿載金銀的寶船停泊在淺水區,自己則率精兵埋伏於密林。

陳祖義果然中計,率海盜傾巢而出,卻在搶奪“戰利品”時被明軍合圍。

一戰,五千海盜覆滅,陳祖義被生擒押回南京斬首示眾。

而這場勝利的“彩蛋”,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塊南半球領土的誕生——**舊港宣慰司**。

歷史上,有一塊南半球的領土曾經屬於中國 - 天天要聞

一、從陸地到海洋:千年南疆的極限突破

在明朝之前,中原王朝的最南端始終困守於北緯16°的越南順化一帶。

漢武帝日南郡隋煬帝短暫征服林邑國(今越南南部),卻因濕熱氣候和土著反抗難以為繼。

直至永樂年間,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讓中國版圖首次跨過赤道——舊港(今印尼巨港)的設立,將最南疆域推至**南緯3°**的蘇門答臘島,比今天的曾母暗沙更靠南近600公里。

歷史上,有一塊南半球的領土曾經屬於中國 - 天天要聞

二、舊港風云:海盜、華人與大明海權

舊港的崛起,堪稱一部“南洋華人創業史”。

元末明初,廣東人梁道明、陳祖義為避戰亂南下,逐漸掌控馬六甲海峽的貿易命脈。

梁道明與土著結盟,成為三佛齊王國的新主;陳祖義則化身海盜之王,劫掠商船甚至威脅明朝航道。

鄭和的艦隊,表面為“尋找建文帝”,實則是永樂帝經略海洋的大棋。

舊港扼守馬六甲海峽南端,地位堪比今日新加坡。

明廷以“舊港宣慰司”之名,任命歸順的華人領袖施進卿為宣慰使(從三品),將其納入雲南布政使司管轄。

這種“羈縻統治”與西南土司制度一脈相承,卻因遠在南半球而獨樹一幟。

歷史上,有一塊南半球的領土曾經屬於中國 - 天天要聞

三、曇花一現的海洋帝國

舊港的輝煌如流星劃空:

- **軍事霸權**:鄭和以此為大本營,威懾南洋諸國,甚至跨洋干預斯里蘭卡內亂,活捉國王押回南京。

- **經濟樞紐**:作為香料與錫礦的集散地,舊港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關鍵節點,華人移民與土著共同締造貿易繁榮。

- **文化融合**:巨港至今留存木筏民居、鄭和廟宇,華人“早晚隨潮遷居”的智慧與航海信仰交織成獨特風景。

然而,隨着1433年明朝停止下西洋,舊港孤立無援。

1440年,爪哇滿者伯夷王國捲土重來,這塊南半球飛地終被吞併。 四、爭議與啟示:疆域豈止於陸地?

舊港的歸屬至今仍是史學界焦點。

譚其驤在《中國歷史地圖集》中未將其納入明朝版圖,認為其屬“藩屬”而非領土;

但近年研究指出,明朝對舊港的官職任命、文書往來均符合土司制度,實為“海外飛地”。

舊港宣慰司的興衰,是中國海洋史詩中璀璨而短暫的一章。

它提醒我們:疆域不僅是地圖上的色塊,更是一個民族對遠方的想象與勇氣。

或許正如永樂帝的寶船,真正的疆界,永遠在探索的波濤之上。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緬懷先烈,傳承精神 - 天天要聞

緬懷先烈,傳承精神

各位朋友:清明節,它既是一個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承載着我們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無盡的情感寄託。清明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寒食節。相傳,晉文公重耳為了紀念介子推,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隨着時間的推移,寒食節與清明節
北京清明假期陣風較大,明天局地有揚沙 - 天天要聞

北京清明假期陣風較大,明天局地有揚沙

北京今天午後開始雲量逐漸增多,夜間系統過境,山區有零星小雨。中午到傍晚還會伴隨6級偏南陣風,陽光下暖意融融,但背陰處一陣風襲來還是有些涼意的,請大家適時調整着裝,謹防感冒。今天下班:多雲;偏南風3級(陣風5、6級)轉2級;19~15℃明天早晨:多雲間晴;偏北風1、2級;9~13℃未來三天3日白天:晴轉多雲;偏南風...
安徽種田區up主,靠天吃飯,逆襲成地主後塌房 - 天天要聞

安徽種田區up主,靠天吃飯,逆襲成地主後塌房

賽珍珠是唯一同時拿下諾貝爾文學獎和普利策獎的女作家,堪稱文學界的“雙料頂流”。更魔幻的是,這位“頂流”是個美國人,卻靠寫中國農民的故事封神。她出生三個月就被傳教士父母帶到中國,一住就是近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