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全英(1921年6月—今):藏族,四川省金川縣人。今年104歲。
1935年春在金川參加紅四方面軍長征,1936年春丟隊後隱姓埋名汶川縣三江鎮安家落戶。
2006年遷居都江堰市安享晚年。
王全英
2、鮑彥章(1923年3月—今):陝西省安塞縣人,原青海省軍區黃南軍分區副司令員(正師級)。今年102歲。
1936年,年僅13歲的鮑彥章跟隨哥哥參加了陝北紅軍。194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過大小戰鬥103次。1970年,擔任青海省軍區黃南軍分區副司令員,1983年離休後一直定居在西寧。
現在,鮑彥章在甘肅蘭州,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940醫院安享晚年。
鮑彥章
3、胡正先(1918年—今):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區石板沖鄉人,原總參謀部三部局長。今年107歲。
1930年12月加入中國工農紅軍,1933 年躋身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6 年步入紅軍總部通訊學校研修,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身為一名紅色的“聽風者”,他參與了鄂豫皖、川陝蘇區反“圍剿”、長征以及西路軍西征。在解放戰爭時期,他投身於遼瀋、平津以及解放海南島等戰役之中。
新中國成立之後,先後出任廣州軍區三局副局長、總參謀部三部局長、參謀長、副部長以及顧問等職務。1984年光榮離休。
2024年年底,胡正先被中央組織部授予“全國離退休幹部先進個人”稱號。
現在,胡正先在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區獨山鎮安享晚年。
胡正先
4、馬志選(1918年2月—今):四川省平昌縣岳家鄉雙竹村人,原太原基地三一三兵站副站長(副軍職)。今年107歲。
1932年12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成為紅四方面軍第11師33團的一名戰士,參與了川陝革命根據地反三路和反六路圍攻以及紅四方面軍的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出任八路軍第 129 師 769 團偵察排長、特務營連長,太行軍分區團長。參與了奇襲陽明堡、響堂鋪伏擊戰、百團大戰等戰鬥。
新中國成立後,獲任華北軍區軍械部總庫的首位庫長,其後擔任太原基地三一三兵站副站長。
現在,馬志選在山西太原,聯勤保障部隊第985醫院安享晚年。
馬志選
5、王扶之(1923年9月24日—今):陝西省子洲縣三眼泉樓砭傅家新莊人,開國少將、烏魯木齊軍區原副司令員。今102歲。
1935年7月參加陝北紅軍,成為中國工農紅軍26軍的一名戰士,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參加了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從東北的松花江,一直打到祖國南疆鎮南關。
新中國成立後,在1950年10月21日,任中國人民志願軍39軍115師343團團長首批入朝參戰,後任115師師長。1969年和1974年任總參作戰部部長期間,參與指揮了珍寶島自衛反擊戰和西沙海戰,1980年任烏魯木齊軍區副司令員。
1998年離職休養,是至今唯一健在的開國將領。
王扶之
6、杜國榜(1917年—今)四川省巴中市平昌縣江口鎮人。今年108歲。
1933 年 1 月投身中國工農紅軍,隨紅四方面軍踏上長征之路,1936 年抵達延安。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杜國榜被編入八路軍 115 師,於華北抗日前線奮勇戰鬥。
1933 年 1 月投身中國工農紅軍,隨紅四方面軍踏上長征之路,1936 年抵達延安。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杜國榜被編入八路軍 115 師,於華北抗日前線奮勇戰鬥。
解放戰爭爆發之際,杜國榜被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三十八軍。在平津戰役中,杜國榜所在的連隊成為攻打天津的主力軍,他的左腿不幸被炮彈彈片擊中。其後,經部隊批准,杜國榜返回家鄉養病,河北軍區亦為他開具了證明與相關手續,杜國榜被認定為回鄉戰士。
1991年,組織將他認定為失散紅軍。現在,杜國榜居住在四川省平昌縣同州街社區家中安享晚年。
杜國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