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馬關條約》的簽署,台灣以及澎湖列島都被割讓給了日本,隨後,台灣經歷了複雜的變遷,在日本投降後,才回到了祖國,被國民黨接收管理。
但是,蔣介石眼看大陸沒有了勝利的希望,就帶人去了台灣,那麼,蔣介石為什麼要選擇台灣?在蔣介石去之前又是誰在管理台灣?為何會心甘情願讓出位置?
國民黨接手台灣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開羅宣言》的簽署確認了東北、台灣以及澎湖列島等等地方都是中國的地方,並且他們需要將這些地方歸還給中國。
那時,中國的政府是國民政府,自然而然,也就是國民黨接手了台灣,而台灣將領陳儀成為了行政長官兼警備司總司令,可以說集中了台灣的所有權力。
之所以會這樣做,其實就是為了求一個統一,雖然這樣做有一定好處,但是也有一定的問題,而也導致了“二二八事件”的發生。
這還要從陳儀接下台灣的任命開始說起,在他剛剛來到台灣時,台灣的景象給了他很大的震撼,這裡的一切都是他未曾想過的模樣,無論是那個方面幾乎都處於崩潰的狀態。
在日本統治台灣的這五十多年時間裡,台灣的經濟也的確好過一段時間,但隨着抗日戰爭的爆發,安穩的生活都成為了奢望,更別說是經濟了。
所以陳儀接手的基本上就是個爛攤子,但陳儀很顯然並沒有抓到問題的根本,就大刀闊斧進行改革,提出了一系列需要執行的政策,但是最終並未能夠成功嗎反而讓老百姓的生活更加艱難,倒是那些地方官員利用手裡的職權拿到了不少好處。
台灣百姓的日子變得更難過了,他們自然也就不開心了,於是震驚中外的“二二八事件”爆發,陳儀這個長官肯定是干不下去了。
於是國民黨只好將陳儀撤換回來,選擇魏道明接管台灣,魏道明是個很聰明的人,他先是總結了“二二八事件”的原因,然後從原因入手,一點一點緩解台灣的局勢和民眾們緊張的情緒。
不得不說他的這一招還是非常有用的,台灣的局勢很快就好了起來,但是就在魏道明好不容易干出一番業績時,蔣介石卻並沒有讓他繼續呆在這個位置上,而是讓陳誠接手了這個位置,替換了魏道明。
最後的退路
而陳誠之所以能接手這個問題,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有兩個,作為蔣介石的心腹,蔣介石對他的忠心自然並不懷疑,所以才會將這麼重要的地方交給他來負責。
第一個原因自然就是因為魏道明在台灣政績斐然,甚至已經超過蔣介石的名聲,這並不是蔣介石想要看到的。
但這並不是最重要的原因,也可以說這不過是個借口,最重要的是蔣介石需要為撤離台灣做準備,畢竟這才是最重要的。
事實上,蔣介石一開始還是非常有信心的,畢竟他背後有美國的支持,無論是武器裝備還是作戰人數,可以說國民黨都佔據着比較大的優勢。
但是三大戰役的失敗,蔣介石雖便喪失了一部分信心,但是也沒有想到過會是這樣的結果,因為在渡江戰役的時候,他還想着能夠和我黨“劃江而治”。
很顯然,我黨並沒有同意他的請求,而他也只能捏着鼻子打下去,或許從這個時候開始,他就已經知道自己在大陸沒有了機會,必須要選擇撤離了。
但是去什麼地方就成為了一個重要的選擇,選不好的話,可能會給他們帶來更加嚴重的影響,而且說不定還會是滅頂之災。
蔣介石和其他國民黨高級將領一起展開了一個會議,為的就是商量接下來他們應該把什麼地方當作長久的據點,雖然他很想捲土重來,但是目前的情況限制了他的發揮。
所以他需要重新積攢力量,而滿足他這樣需求的地方並不多,一個就是他們勢力發展比較好的西南地區,而且滿足易守難攻的條件。還可以繼續積攢力量。
另外一個地方就是台灣,也同樣滿足這些條件,但是相對於西南地區來說的話,台灣的發展並不是很好。
但是台灣也有一個好處,那就是距離大陸足夠的遠,畢竟中間還有一道海峽,可以說對他們的安全性是大大提升的,所以從這點來看,還是台灣更加適合蔣介石。
蔣介石經過詳細分析後,就覺得他們要去的地方就是台灣,並早早就讓陳誠去了台灣開路,這樣一來,蔣介石去了之後,一切情況就會好一點。
不得不說他的這個決定還是非常正確的,有陳誠在,蔣介石接手台灣變得順利更多,而陳誠自然也是將台灣雙手奉上,就這樣蔣介石順利接手了台灣。
台灣的歷史變遷
由於近代的一些變遷,台海問題已經成為了老生常談的問題,但是台灣自古以來就是屬於中國的一部分,這一說法也是有歷史依據的。
在距今大約三萬年左右的時候,就已經在台灣發現了人類活動的痕迹,而且大概是從大陸東南方向遷移過去的,所以,台灣的先史文化就已經有大陸文化的的基礎。
而在後來的封建時代,台灣雖然名稱不同,但是台灣一直都是中國的一部分,並且保持着友好關係,這一點也是毋庸置疑的。
到了清王朝時代,雖然台灣被割讓給了日本,可是在戰後,根據《開羅宣言》,台灣也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目前,雖然台海問題依舊存在,但是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一部分這是既定事實,兩岸統一也是大勢所趨。
信息來源:
[1]探尋“二二八”事件的真相 中國新聞網
[2]1949大遷徙(2):蔣介石來台前陳誠對台灣的治理 鳳凰資訊
[3]陳儀 浙江檔案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