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革命歷史中,李克農是隱蔽戰線的關鍵人物,在1931年之前,李克農還是與妻兒一起生活在上海,1931年的時候,因顧順章叛變被迫離開上海,去了蘇區,之後兩年多沒回家。
六歲的李倫才寫信給父親,表達自己對父親的想念,而年幼的李倫似乎感受到了父親的使命,長大之後,李倫跟隨着父親的革命道路不斷前行,後來成為了新中國的一名中將。
李家一門雙將,後來也成為了美談。
1931年4月,黨內特科負責人顧順章叛變,把我黨在上海的情報網攪得一團亂。
李克農是“龍潭三傑”之一,和錢壯飛、胡底一起,多年潛伏在國民黨特務總部,身份特別隱秘,顧順章一叛變,三人暴露得乾乾淨淨,情況緊急,只能馬上撤離上海。
他們從上海撤離,根據中央的安排,他們前往蘇區工作,就這樣,龍潭三傑一路輾轉到了江西蘇區。
只不過這趟路並不好走,路上得躲着敵人的追查,還要跟組織接頭,所以跟上海的家人聯繫非常地少,李克農走的時候,家裡只剩趙瑛帶着6歲的李倫,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那時候,李倫還小,不太明白父親為啥總不在家。
他上學了,別的孩子有新紙新筆,他只能撿別人不要的廢紙和用過的筆頭,趙瑛省吃儉用,撐着這個家,收到李克農的信時高興得不得了,趕緊讓兒子回信。
李倫在信里寫:“我很想你,讀書也用功……”
這些話聽着簡單,卻滿是對父親的想念,也透露着家裡日子不好過,信寄出去,過了好一陣才到蘇區,李克農那時候忙着情報工作,帶着部隊打仗,顧不上家裡,看到兒子的信,他心裡一軟,眼淚就下來了。
聽說這封信還被紅軍高層傳着看,大家都覺得感動,一個孩子用廢紙寫的信,卻打動了所有人。
李克農收到信的時間,已經是1933年冬天了。
李克農當時在蘇區乾的是情報和保衛工作,中央蘇區被國民黨反動派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所以李克農的工作非常繁忙,壓力巨大。
兒子的信是他放鬆精神的良藥,所以當這封信一到,他看了一遍又一遍,想到家裡媳婦孩子過得艱難,自己卻回不去,心裡不是滋味。
這封信後來傳到了紅軍高層手裡,周總理、朱老總這樣的領導都看過,他們看完都覺得心裡酸酸的。一個6歲孩子用廢紙寫信,說想父親,說沒錢買紙筆,其實這不光是李克農一家的故事,也是那時候好多革命者的生活。
紅軍打仗缺糧少彈,家裡人也沒啥保障,靠着信念撐着,李倫的信,成了蘇區戰士們的一個小窗口,讓大家看到前線背後還有這樣的牽掛。
而那時候,李克農沒法回上海,也沒法多寫信回家,他在蘇區忙着組織情報網,幫紅軍擋住敵人的滲透,工作不能停。
趙瑛在上海帶着李倫,等着丈夫的消息,偶爾收到一封信就高興好幾天,李倫的這封信,成了父子間難得的聯繫,也讓李克農在忙亂中多了一份念想。
時間到了1947年初,李倫已經不是小時候那個寫信的孩子了,他長大了,加入了部隊,打過抗日戰爭,還在延安炮兵學校學了本事。
那年華東野戰軍繳了不少榴彈炮,前線缺炮兵幹部,李倫聽說後,主動跟組織說要去,批下來後,他一個人從延安出發,千里走單騎,跑到了魯中山區沂水縣的華野司令部。
那一路不近,從陝北到山東,路上得翻山過河,還得躲着敵占區,20多歲的李倫硬是憑着一股勁到了。
當李倫到了華東野戰軍的司令部後,司令員陳毅、副司令員粟裕、參謀長陳士榘等等幾位華東野戰軍的領導見到他,高興地說:
“好!不愧是李克農的兒子,千里跑來,有決心,我們正缺炮兵幹部,來了就不讓你走!”
李倫喜歡炮兵,自然想干出點名堂,他跟着陳毅到處打仗,從魯中打到華東,忙得沒停過,他在戰場上立了一等功,指揮炮兵打得准,打得狠,華野的領導都誇他能幹。
可那段時間,他跟父親沒啥聯繫,也開始理解父親當年因為革命繁忙,沒有什麼辦法顧到家裡人的感受了。
人們都說,男孩長大的標誌,就是變成他的父親。
李倫就是在這個過程中長大。
他行軍打仗忙得團團轉,他一點消息也沒傳回去,還改名叫“李倫”,連華野領導都找不着人,粟裕問了好幾次,才知道他在哪裡,後來陳毅去中央開會,李克農托他帶了封家書給兒子。
這封信總算讓父子連上線。
李倫改名導致李克農聯繫不上他這件事情,讓華東野戰軍高層忍俊不禁。
粟裕後來跟人說:
“這小子,跑得沒影了,跟他爹搞情報似的!”
只不過,陳毅和粟裕等戰友都非常積極幫助李克農找兒子,因為李克農在中央忙着情報工作,聽說兒子在前線,又聽不到消息,心裡估計有點急,畢竟在一般人看來,會以為兒子在戰場上遭遇不測了。
陳毅開會回來,粟裕在部隊裡面找到了李倫,陳毅這才把李倫叫了過來談話,然後交給他李克農的信,交給李倫時陳毅還笑:
“你爹找你找得不容易啊!”
李克農那封家書,內容沒細說,但估計既有問候,也有埋怨,他幹了一輩子隱蔽戰線,最擅長藏行蹤,沒想到兒子也學會了“反情報”,讓他這個當爹的摸不着頭腦。
李倫拿到信,估計也挺感慨,他在戰場上忙着打炮,沒想到父親還在惦記他。這段父子間的波折,帶着點戰爭的無奈,但是也成為了李家的默契。
在解放戰爭的過程中,李倫跟着華野打了不少硬仗,從山東打到華東,再到全國解放,炮兵的本事越練越好。
1987年,他當上了解放軍總後勤部副部長,被中央軍委授了中將軍銜,而在1955年,李克農已經得了上將軍銜。
李家的父子倆,一個在隱蔽戰線干大事,一個在戰場上管炮兵,幾十年的革命路都走得紮實,兩個人最後都是將軍,雖然李倫不是上將,可是在1987年的時候,一名中將也已經是解放軍的中流砥柱了。
李家的這份傳承,不光是家裡的,也是革命的。
這段情,不光是他們一家的事,也是好多革命家庭的寫照。那時候,多少人像李克農一樣顧不上家,多少孩子像李倫一樣自己長大。他們的思念和重逢,成了亂世里的一點光。父子倆的故事告訴大家,革命能贏,不光靠打仗,還靠家裡人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