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沙城北三十里外,影珠山南麓的一片青松翠柏之中,靜靜地卧着晚清名臣左宗棠的長眠之地。
這座陵墓,宛如一部無言的史書,歷經136年的風雨洗禮,依然保持着令人驚嘆的完整。石砌的墓圍堅實如初,不曾有絲毫坍塌的跡象,彷彿在堅守着對墓主人的承諾;贔屓(bixi)馱負的墓碑上,字跡如新,每一筆每一划都像是在訴說著往昔的故事;就連墓前供桌上的香灰,也常年溫熱,似乎在傳遞着後人對這位英雄無盡的敬仰與追思。
當晨霧如輕紗般漫過山坡,那朦朧的霧氣中,常能看見身着布衣的老者,手持竹帚,緩緩清掃着落葉。他們的身影,在這片寧靜的墓園中顯得格外質樸與堅定。這些老者,便是自光緒十一年延續至今的守墓人後裔。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着一個民族對英雄最真摯、最質樸的守候。每一次清掃,每一次擦拭,都飽含着他們對先輩的敬重和對歷史的敬畏。
沿着青石鋪就的九十九級台階蜿蜒而上,歲月的痕迹清晰可見。兩側石欄上磨損的雕花,宛如時光的指紋,記錄著百年來無數拜謁者的足跡。這些足跡,有的匆匆而來,又匆匆而去;有的則在這裡停留許久,靜靜感受着這片土地的厚重與深沉。每一個踏上台階的人,心中都懷揣着對左宗棠的敬仰之情,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表達着對這位民族英雄的緬懷。
光緒十一年(1885年)冬月,寒風凜冽,左宗棠的靈柩從福州啟程歸湘。消息傳出,沿途百姓自發設祭,長江兩岸白幡綿延三百餘里。那白色的幡旗,如洶湧的波濤,訴說著百姓對這位老將軍的不舍與感恩。送葬隊伍所到之處,哭聲震天,人們紛紛跪地,為這位一生為國為民的英雄送行。當送葬隊伍抵達影珠山時,十餘名親兵突然跪地不起,他們淚流滿面,誓言世代守護將軍的安息之地。從那一刻起,這份守護的責任,便在他們的家族中傳承了下來,歷經六代,從未間斷。
如今,第六代守墓人左志剛仍住在山腳的舊宅。那座舊宅,雖然陳舊,卻充滿了歷史的氣息。每日清晨,第一縷陽光灑在影珠山上時,左志剛必定會攜着光緒年間傳下的銅鑰匙,緩緩走向墓園。他的步伐沉穩而堅定,手中的銅鑰匙,彷彿是開啟歷史之門的密碼。當他打開墓園門鎖的那一刻,彷彿也打開了一段塵封的歷史。
左志剛家中珍藏的《守墓簿》,是一部珍貴的家族史書。簿子上,工整地記載着1916年譚嗣同之弟譚延闓祭掃、1938年薛岳駐軍時派兵修葺墓道等歷史片段。這些記載,不僅僅是一個個簡單的事件記錄,更是歷史的見證。每一個名字,每一個日期,都承載着一段深厚的情感和對左宗棠的敬重。看着這些記載,彷彿能看到當年譚延闓肅穆祭掃的身影,能感受到薛岳對墓道修葺時的那份用心。
墓前青石碑上鐫刻的二十四字“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尋平處住,向寬處行”,格外醒目。這看似尋常的處世箴言,實則是左宗棠戎馬生涯的生動寫照。光緒二年(1876年),六十四歲的左文襄公抬棺西征。那是一段艱難而又偉大的征程,面對西北的茫茫戈壁和兇殘的敵人,他沒有絲毫退縮。在蘭州城頭,他親題此聯激勵將士。那一刻,他的眼神堅定而有力,彷彿在向世人宣告:他將用自己的生命,捍衛祖國的領土完整。當大軍行至嘉峪關,面對戈壁朔風,他特意命人將聯語刻於關樓,成為收復新疆的誓師宣言。那刻在關樓上的字跡,在狂風中顯得格外醒目,激勵着每一位將士勇往直前。如今,這十六字跨越時空重現墓前,字口裡沉積的硃砂仍鮮艷如血,恍若當年老將軍帳前不滅的燈火。它見證了左宗棠的豪情壯志,也見證了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守墓人講述的故事裡,總繞不開那些跨越時空的守望。1958年大鍊鋼鐵時期,全國上下掀起了一股狂熱的浪潮。當地幹部欲拆取墓園石料,用於大鍊鋼鐵。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這似乎是一種無法阻擋的趨勢。然而,第三代守墓人左孝忠卻挺身而出。他深知這座墓園的價值,它不僅僅是左宗棠的安息之地,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徵。於是,他連夜用茅草將碑刻遮蓋,自己抱被睡在墓前七天七夜。那七天七夜,他未曾合眼,時刻警惕着,生怕有人破壞墓園。他的眼神中,充滿了堅定和執着,他用自己的行動,守護着這份珍貴的歷史遺產。
2013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沖毀了墓道。看着被沖毀的墓道,左志剛心急如焚。他知道,必須儘快修復墓道,讓墓園恢復往日的莊嚴。於是,他召集族人,按光緒年間的規制重新鋪砌。為了還原糯米灰漿的比例,他們不辭辛勞,特意尋訪皖南古建匠人。在修復的過程中,他們遇到了許多困難,但他們從未放棄。他們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讓墓道重新煥發出昔日的光彩。
而每年清明,總會出現神秘的花籃,這成了墓園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素白緞帶上永遠只書“西域老兵後裔敬獻”,據說是當年湘軍子弟在新疆屯墾者的後人。想象着這些後人,他們或許生活在遙遠的新疆,在廣袤的土地上辛勤耕耘。但他們從未忘記自己的根,從未忘記當年左宗棠帶領湘軍收復新疆的壯舉。每到清明,他們會精心準備花籃,跨越千山萬水,將這份敬意送到影珠山,送到左宗棠的墓前。這不僅僅是對左宗棠的緬懷,更是對那段歷史的銘記,對先輩精神的傳承。
夕陽西下時,餘暉灑在墓園東側的三株百年古樟上,它們會在地面投下奇特的陰影。當地老人說,這暗合左宗棠“新栽楊柳三千里”的西域壯舉,是天地為將軍留存的生命印記。當年,左宗棠在西征途中,帶領將士們一路種樹,為荒蕪的西北大地增添了一抹綠色。那些柳樹,不僅是防風固沙的衛士,更是左宗棠愛國精神的象徵。如今,這三株古樟,彷彿是當年柳樹的化身,它們用自己的方式,訴說著那段歷史,紀念着這位偉大的英雄。
2019年,文物普查隊在墓側發現埋藏的光緒御賜祭文碑。碑文中“以儒術厲兵戎,於絕域開生面”的評語,恰與墓前二十四字形成跨越世紀的呼應。這一發現,讓人們對左宗棠的一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以儒家的思想為指導,在邊疆地區開創了新的局面。他的功績,不僅僅在於收復新疆,更在於他對民族精神的傳承和弘揚。當山風拂過松濤,恍惚間似有金戈鐵馬之聲從歷史深處傳來,而供桌上新換的野菊花瓣正輕輕顫動,彷彿在回應着那遙遠的呼喚。
左宗棠的一生,是波瀾壯闊的一生。他從一介書生,成長為一代名將,為國家的領土完整和民族的尊嚴,立下了不朽的功勛。他的故事,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讓我們明白,在國家和民族面臨危機時,我們應該挺身而出,勇敢地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影珠山的這片墓園,不僅僅是左宗棠的安息之地,更是民族精神的寄託。守墓人的堅守,拜謁者的敬意,以及那些跨越時空的故事,都讓這片土地充滿了無盡的魅力。它讓我們銘記歷史,緬懷先烈,也讓我們更加珍惜現在的和平生活。
在未來的歲月里,影珠山的守望仍將繼續。左宗棠的精神,也將如那墓前的松柏,永遠常青。
參考資料:
1. 湖南省文物保護中心.《左宗棠墓保護規劃報告》,2017年
2. 左孝悌(第五代守墓人)口述記錄,長沙縣文管所整理,2005年
3. 《左文襄公全集·書牘》卷二十四,光緒刻本
4. 長沙縣誌辦.《影珠山志》第三章"名人墓葬",2002年修訂版
5. 國家文物局"三普"不可移動文物名錄(編號430121-0012)
6. 新疆喀什疏勒縣左公祠管委會提供的光緒八年湘軍後裔名冊影印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