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你能想象一個人用一計將三個賢才捲入其中,最終落得個悲壯結局嗎?在波瀾壯闊的三國歷史里,姜維使出 “一計害三賢”,背後是怎樣不為人知的考量?此計爭議不斷,咱們今天就一探究竟。
壯志未酬:姜維力挽狂瀾的決心
姜維本是曹魏將領,諸葛亮慧眼識英雄,將其納入蜀漢陣營。自那以後,姜維便以復興漢室為己任,繼承孔明遺志,多次北伐中原。
延熙十六年,他出兵包圍南安,與魏將陳泰對峙;甘露元年,姜維再出狄道,大破魏軍王經部。
姜維常以諸葛亮的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激勵自己,儘管蜀漢國力不如曹魏,但他從未放棄。
他曾對部下說:“先帝以興復漢室為業,託付於丞相,今丞相已逝,吾等當繼其志,不可退縮!” 然而,一次次北伐換來的卻是國內百姓疲憊、朝中異議不斷。但姜維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只因他心中那份對蜀漢的忠誠和復興漢室的執念。
奇計初成:“一計害三賢” 的謀劃
景耀六年,曹魏派鍾會、鄧艾等大舉伐蜀,鄧艾偷渡陰平,劉禪投降,蜀漢看似大局已定。這時的姜維卻並未絕望,他心生一計。
他先投降鍾會,對鍾會說:“將軍英才,魏廷難容將軍之功,若能舉大事,必成大業。” 鍾會聽後心動不已。
姜維想利用鍾會的野心,先借鍾會之手剷除鄧艾。姜維暗中寫信給劉禪,讓其忍辱負重,自己定能光復蜀漢。同時,他慫恿鍾會在蜀中自立,引發鍾會與曹魏之間的矛盾。
而鄧艾因滅蜀之功被鍾會誣陷,最終在被押解途中被殺。此時,“一計” 已害一賢——鄧艾。鄧艾這位軍事奇才,就這樣不明不白陷入姜、鐘的計謀中,丟了性命。
風雲突變:計劃實施中的變數
鍾會軟禁諸多魏將,欲謀反。然而,計劃很快出現變數。魏將胡烈等人在軍中散布謠言,說鍾會要殺光魏將。一時間,軍心大亂。
姜維力勸鍾會當機立斷殺掉被軟禁的將領,他急切地說:“此時不殺,更待何時!若有變,吾等皆死無葬身之地。” 但鍾會猶豫不決。
鍾會
這邊,姜維、鍾會面對士兵嘩變,一時難以應對。士兵們在營中四處鼓噪,局勢失去控制。儘管姜維帶領親信奮力抵抗,但寡不敵眾。
姜維此時心中明白,自己的計劃或許要失敗,但他仍舊拼盡最後一絲力氣。突然變故打亂了他們的節奏,為最終的失敗埋下伏筆。
悲壯結局:三賢隕落與蜀漢最後的掙扎
叛亂中,鍾會被亂箭射死,此為 “一計害三賢” 中的第二賢。姜維知道大勢已去,但仍手持寶劍,親手格殺數人。
他仰天長嘆:“吾計不成,乃天意也!” 最終因傷口發作,自刎而亡,成為 “一計害三賢” 的最後一賢。
姜維 “一計害三賢”,本想借鍾會之力除掉鄧艾,再以鍾會在蜀中的叛亂復興蜀漢。
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最終不僅三位賢才全部隕落,蜀漢也徹底走向滅亡。這場悲壯的謀劃,展現了姜維的忠誠與無奈,也讓後人看到三國末年的風雲變幻。
參考文獻:
《三國志》——陳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