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報紙上的挖土機英雄迷倒 18歲時他背井離鄉投奔

2025年02月15日19:20:13 歷史 4974

  被報紙上的挖土機英雄迷倒 18歲時他背井離鄉投奔 - 天天要聞

1958年,18歲的少年徐川遜踏上了從老家福建去往大西北追夢的火車,那時的他並不知道,出走就是一生。

  輾轉到達甘肅,徐川遜終於見到了改變自己一生命運的人,他的師父郎運治,此後,他跟着師父一起工作,一起分流到西安。

  在西安,徐川遜憑着一身真本事成家立業,養育子女,生活了60餘年。回望來路,他說,生命不息,學習不止,自己的心態依然年輕。

  從小就賺錢減輕家庭負擔

  春節前夕,華商報大風新聞記者在西安市蓮湖區徐川遜老人的家裡見到了87歲高齡的老人,他身穿黑色中山裝,戴着帽子,看上去頂多70歲出頭,精神矍鑠,耳不聾眼不花,而且非常風趣。

  “童年時期,我就不是很’安分’,在同齡人都在規規矩矩上學的時候,我就開始想辦法賺點錢,減輕家裡的負擔了。”徐川遜說,自己老家在福建省浦城縣,小時候家裡兄弟姊妹多,靠着父親打零工的錢維持生計。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他想方設法在上學的同時,給自己找了一份兼職,“我的兼職就是挑水,從井裡挑水送到附近的居民家裡,一桶水掙幾分錢,積少成多,能給家裡減輕一點負擔。”

  家裡再困難,都要堅持上學,這一點也讓徐川遜受益終身,他覺得,在那個時代,自己上學上到初中三年級,非常感恩父母的支持。

被報紙上的挖土機英雄迷倒 18歲時他背井離鄉投奔 - 天天要聞

  想方設法聯繫報紙上報道的“英雄人物”

  在徐川遜的人生里,一段傳奇經歷,以及一位英雄人物,改變了自己的人生。

  “那是1957年的一天,我在報刊亭看到《工人日報》的一篇報道,主人公是當時的英雄人物——挖土機司機郎運治,他因為工作能力突出,還帶出了許多優秀的徒弟,受到了當時國家領導人的接見,他的事迹深深震撼了我。”徐川遜說,自己當即下了決心,要追隨郎運治,成為他的徒弟。

  “初生牛犢不怕虎”,這句話用來形容當時的徐川遜,再合適不過。僅憑着一篇報道,一個福建小縣城的年輕人,想聯繫上英雄人物,當時他身邊的人都覺得是“天方夜譚”,但是,徐川遜做到了。

  “當時我非常篤定,我要聯繫這位英雄,要做他的徒弟,學習開挖土機,但是我也不知道怎麼和他聯繫。我抱着試試看的想法,就給《工人日報》寫了一封信,詢問郎運治的聯繫方式,沒想到,真的收到了回信,給了我通訊地址。我又趕緊照着這個地址,給郎運治去了一封信,表達了我對他的崇拜,以及想找他拜師的熱切心情。”徐川遜說,信寄出去了,但是他心裡還是沒譜,不知道事情到底能不能成,每天都在期盼回信的心情中度過。

  大約幾周之後,徐川遜接到了老師的通知,說學校的校長找他。

  “我到校長辦公室,校長問我,是不是給遠在大西北的一位挖土司機寫信了?我承認了。校長把我教育了一番,意思就是讓我在學生時期全心全意認真學習,不要胡思亂想,要把心思用在學習上,不要想着到外地拜師,更別想着能當挖土機司機。”後來校長把回信給了他。徐川遜說,雖然被校長批評了,但是他的內心無比高興,因為他終於和自己心目中的偶像聯繫上了。

  寄到學校的第一封回信是郎運治的單位回的,核實了徐川遜的身份及現實情況,第二封信,就是郎運治親自回的,“我在信中表達了我想拜師的強烈願望,也向師父講述了我的家庭、學習情況,師父也表達了對我的關心,希望我先好好學習,如果有機會再去和他學習開挖土機。”

  自此,徐川遜和他的師父郎運治保持了近一年的通信。

  18歲時決定離家去投奔“英雄”師父

  命運的齒輪轉動了。

  1958年,徐川遜正在上初三,接到了師父讓他去酒泉冶金機械化公司工作的來信。郎運治在來信中說,他們單位開始招工了,他幫徐川遜申請到了一個名額,如果徐川遜願意去,就可以到派出所辦理戶口遷移手續,再到單位所在的嘉峪關報到。師父隨信還給他寄來了准遷證、招工表和100元現金。

  “接到師父的來信,我簡直太高興了,雖然家裡人對我背井離鄉去投奔師父不是很贊成,但是當時家裡太難了,我出去工作能給家裡省一點糧食,還能賺點錢補貼家用,所以家人都被我說服了。”徐川遜說,做通了家裡人的工作,他就去派出所轉戶口了,沒想到遇到了插曲。

  “我一大早去派出所,負責轉戶口的警察一看,覺得我年齡太小了,害怕我出什麼事情,說這個事情辦不了,讓我趕緊回家。”徐川遜說,警察態度很強硬,他只好無奈回家了,到了下午,事情有了轉機,“我下午又去了一趟,發現是另外一名警察在值班,我說要轉戶口去工作,這個警察沒多問,很順利就給我辦了。”

  就這樣,18歲的徐川遜,瘦小的他拿着大大的行李,從老家福建踏上了去往大西北的列車,他並不知道,從此之後,家鄉就變成了故鄉,父母也變成了多年才能見一次的牽掛。

  至今回憶起從福建去往大西北的過程, 徐川遜還是記憶猶新。

  “我是買了好幾段的火車票,先從浦城到上海,再從上海到蘭州,再從蘭州到嘉峪關,連着3天都在倒火車。我記得在火車上遇到的人都很好,他們見我瘦瘦小小的,像個孩子,一個人坐火車,都很照顧我。”徐川遜回憶說,在蘭州火車站,他還讓一對夫妻幫他看行李,自己跑出火車站吃了個飯,回來後行李都在,幸虧路上遇到了很多好人。

  經歷了三天三夜的火車,徐川遜終於抵達了師父所在的嘉峪關,和通信一年的師父“奔現”了。

  “見到了師父,心情非常激動,覺得我的夢想實現了。到達之後,我就跟隨師父上了挖土機,學習開挖土機,遺憾的是,因為我身體太瘦弱,機器又特別龐大,我的體力跟不上,嘗試了幾個月,都無法操作挖土機。師父看我的身體實在不適合開挖土機,就把我分配到汽車電器維修,我在這裡學習汽車維修,也掌握了足以養活自己一生的技能。”徐川遜說。

被報紙上的挖土機英雄迷倒 18歲時他背井離鄉投奔 - 天天要聞

  因工廠分流來到西安定居

  經過了將近半年的學習,徐川遜在酒泉冶金機械化公司上班了,他所在的崗位就是汽車維修,當時的工資是每月23元,“從那時起,我每月留一點生活費,往家裡寄10元錢。給家裡寄錢的傳統保持了幾十年,直到我母親去世。”

  時間來到上世紀60年代,到了國家困難時期,徐川遜所在的單位也發生了變動,“當時我們的大廠子被分流,我跟隨師父被分流到了陝西,我們的單位叫西安冶金機械廠,位置就在現在的城西客運站跟前,我的崗位也是汽車維修,在這裡干到了退休。”

  徐川遜說,自己是1961年到的陝西,1962年,師父郎運治調動回到東北老家,他本來也要跟着師父到東北,但一直沒有接收單位的名額,他就留在了陝西,“從此我和師父天各一方,我們時常通信,一直保持着聯繫。”

被報紙上的挖土機英雄迷倒 18歲時他背井離鄉投奔 - 天天要聞

  遇到志同道合的愛人

  1962年,徐川遜經人介紹,認識了當時在西安製藥廠上班的馮金鳳,兩人一見鍾情,談了一年戀愛,最終走到了一起,組建了幸福的小家庭。

  當著記者面,馮金鳳回憶了年輕時的相遇,“我們兩個人都是苦命人,他來自外地,在西安無依無靠,但非常善良、能幹、上進,對人很真誠。我自己是個獨生女,早年家庭困難,被送到姑姑家,成人後要照顧三個老人,他對此毫無怨言,願意和我一起孝敬老人,互敬互愛。”

  1963年,徐川遜和馮金鳳結婚了,談起當時的婚禮,徐川遜笑着說:“那時候困難得很,啥都沒有,就把雙方的家人朋友叫到一起吃了個飯,拍了一張黑白照片,就算是結婚了。”

  沒有像樣的婚禮,也沒有什麼定情信物,但是,兩個人卻能不離不棄,相互依靠,風風雨雨中走了一輩子。

  隨着與西安姑娘馮金鳳結婚組成家庭,徐川遜這個福建小夥子,算是徹底在西安紮根,成了半個西安人。

  婚後馮金鳳先後生下了兩個女兒,但是她的工作發生了幾次變化,而且單位工作比較忙,照顧女兒的重擔就落在了徐川遜身上。

  “我愛人在製藥廠工作了一段時間,後來又去公社(街道辦事處)工作了多年,先後在婦聯、計生等崗位,她對工作很負責任,大事小情都找她,經常需要在單位加班。我當時工作稍微輕鬆一點,能準時上下班,所以我主動承擔起家裡的後勤工作。”徐川遜說,那些年,照顧女兒、孝敬老人的事情基本上都是他做得多一點,他覺得夫妻就是應該互相分擔家庭責任。

  談起這一點,馮金鳳感慨頗深:“毋庸置疑,他肯定是一位模範丈夫。他脾氣很好,情緒穩定,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都能淡定解決。我工作忙,他照顧孩子毫無怨言,而且他對老人特別孝敬,老人生病他都是悉心照顧,為我的老人養老送終,我特別感激他。”

  馮金鳳說,除此之外,徐川遜還特別熱心,因為他有一手修車的好手藝,他們所在的中堡子村誰家車有問題,他都樂意去給幫忙維修,不要報酬,所以他在村裡人緣也非常好。

  徐川遜是個非常孝順的人,從他參加工作起,就每個月往福建老家寄錢,幫助父母分擔養家重擔,結婚後,他的愛人也支持他繼續補貼家裡,“結婚後,我帶着愛人回過一次福建老家,自己單獨回去過幾次,給家裡每月寄錢,一直堅持到母親去世。”

  在徐川遜看來,師父郎運治是他生命中的貴人,他對師父也如父母一般孝敬,“我經常給師父寫信,彙報我的工作、生活情況,也詢問師父的工作、身體情況,他回東北之後,工作上依然非常出色,多次獲獎,我為我的師父驕傲。”

  徐川遜說,他們保持聯繫了十幾年,後來師父年齡大了,去世了,得知消息之後,他非常悲痛,現在家裡還供奉着師父的牌位,“他是我的再生父母,我對他非常感激。”

  退休後仍堅持學習新事物

  1995年,徐川遜從西安冶金機械廠退休,退休後,他還在單位的醫院上了幾年班,主要負責一些門房、修車的零活,因為他總是覺得自己閑不下來。

  即便是徹底退休回到家中,徐川遜並沒有停止學習,他喜歡了解新事物,一直緊跟着時代的腳步。

  記者和徐川遜互相添加了微信,每次記者給他發微信,很擔心87歲的老人使用微信有障礙,但徐川遜幾乎都是秒回。

  “智能手機我玩得很溜的。”徐川遜笑着說,自己不僅有微信、抖音等,還有許多購物軟件,作為一名八旬老人,他一點也不抗拒這些社交媒體,“我經常在拼多多上買菜,買家裡的零碎物品,你看我家這些桌墊、杯墊啥的,都是我在網上買的,物美價廉。”

  近期網上流行的ai,徐川遜也在慢慢了解,他覺得,學習和了解新事物,就能一直保持心態的年輕。

  給年輕人的一點建議: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

  87歲的徐川遜耳不聾眼不花,兩位老人的家裡收拾得乾乾淨淨,井井有條,兩個女兒都大學畢業,外孫也都非常優秀。兩位老人感慨說:“這個時代太好了,我們是從艱苦年代過來的,對比之後真是覺得,現在的生活太幸福了,感恩我們的祖國,讓大家都過上了富足的生活。”

  記者詢問徐川遜如何養生?他說,自己生活比較規律,每天三頓飯按時吃,定時定量,適當運動,沒事的時候看看報紙,看看書,保持心態平和,“我最愛看《華商報》,從1997年訂報,一直堅持着,能掌握最新的社會動態,能了解身邊的人和事。”

  那麼,作為一名跨越了世紀的老年人,有什麼人生智慧可以讓現在的年輕人借鑒呢?談及這個問題,徐川遜思索了之後說:“現在的年輕人生活條件都比較好,但是工作壓力都比較大,時常能看到年輕人吐槽情緒不好、抑鬱之類的話題。我建議年輕人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不管遇到什麼事情,先看事情好的一面。要知道,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會遇到困難,遇到問題,解決問題,事情總會向前推動。不要輕易被困難擊倒,遇到問題就情緒崩潰,你強大了,困難就消失了。”

  徐川遜說,87歲的自己也經常回望來路,回望那個18歲踏上列車的自己,感嘆時光匆匆,一輩子過得太快了,但是面對未來,他還是保持着積極的態度:“我要在這個幸福的時代,繼續學習新事物,保養好自己的身體,堅持自己的愛好,快樂生活,積極向上。”

  華商報大風新聞記者 毛蜜娜/文 強軍/圖

被報紙上的挖土機英雄迷倒 18歲時他背井離鄉投奔 - 天天要聞

被報紙上的挖土機英雄迷倒 18歲時他背井離鄉投奔 - 天天要聞

被報紙上的挖土機英雄迷倒 18歲時他背井離鄉投奔 - 天天要聞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特朗普:中國突然改變主意,但不要緊,能讓中國15分鐘內同意交易 - 天天要聞

特朗普:中國突然改變主意,但不要緊,能讓中國15分鐘內同意交易

儘管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引發了全美民眾的反對浪潮,但他依舊認為這是一個正確的選擇,在空軍一號上,特朗普更是聲稱“原本Tik Tok的協議已經很接近達成了,但由於在關稅政策中國突然改變了主意,但這並不要緊,自己能夠在15分鐘內讓中國同意這筆交易,只要自己降稅的話”。
特朗普對其他國家暫緩90天執行新關稅,說明關稅戰就是兒戲 - 天天要聞

特朗普對其他國家暫緩90天執行新關稅,說明關稅戰就是兒戲

兄弟們,就在中國對美國加了 50% 的關稅之後,特朗普再次對我們加了 21% 的關稅,現在整體關稅已經達到 125%。同時,特朗普暫停了對除中國之外其他所有國家的加征關稅政策,而且要把對其他國家加征關稅的稅點降到 10%。這進一步證明我昨天視頻里的分析完全正確
每月1500萬退休金沒了,尹錫悅亮底牌行動,否則死刑或牢底坐穿 - 天天要聞

每月1500萬退休金沒了,尹錫悅亮底牌行動,否則死刑或牢底坐穿

最近韓國政壇那可是熱鬧非凡,就像一場大戲,一出接着一出。當地時間 4 月 4 日上午 11 時 22 分,韓國憲法法院代理院長文炯培宣布了一個重磅消息:總統尹錫悅被罷免,判決立即生效。這一下子,尹錫悅可就從高高在上的總統寶座上跌落下來了,不僅失去了總統權力,各
中方沒得選,直接改手術刀為亮劍,特朗普被催辭職,叛徒紛紛冒頭 - 天天要聞

中方沒得選,直接改手術刀為亮劍,特朗普被催辭職,叛徒紛紛冒頭

最近這國際局勢啊,那真叫一個風雲變幻,熱鬧得很。特朗普這老兄又不消停,第三次對中國發起了關稅大戰,這一來可就攪得全球經濟的池水是波濤洶湧。可讓人意外的是,這次咱中國一改之前相對溫和的反制策略,直接 “亮劍”,那反擊力度,可把全世界都給震住了。與此同時,在美國國
中方手術刀變劍,27國反將美國一軍,特朗普氣得要對華加50%關稅 - 天天要聞

中方手術刀變劍,27國反將美國一軍,特朗普氣得要對華加50%關稅

最近這國際局勢,因為美國的關稅戰那是鬧得沸沸揚揚。特朗普大手一揮,對全球發動關稅戰,這一回,咱們中國可不再像以前那樣小打小鬧地反擊,直接“手術刀”變“利劍”,給美國來了個狠狠的回擊。更讓美國沒想到的是,歐盟 27 國也緊跟其後,準備對美國反制,這可把特朗普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