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與右都是客觀存在,很多時候“左”反而是社會的寶貝疙瘩

2025年01月10日19:43:05 歷史 1688

看到俄烏正在同胞相殘,總會讓人追究悲劇的根源,自然就想起了解體的前蘇聯


左與右都是客觀存在,很多時候“左”反而是社會的寶貝疙瘩 - 天天要聞

沒有解體的前蘇聯,哪裡會有今天的俄烏相殘?

前蘇聯的解體,是因為有“左”的存在的緣故嗎?恰恰是因為“左”的歷史性缺位。


左與右都是客觀存在,很多時候“左”反而是社會的寶貝疙瘩 - 天天要聞

1988年,一位蘇聯高校普通教師發表了一篇公開信,“我不能放棄原則”,對被虛無的體無完膚的蘇聯創立者以及蘇聯歷史進行辯護。如果按照現在一些人的評判標準,這個發表公開信的就是一個“左人”,而且還是“極”的那種。


左與右都是客觀存在,很多時候“左”反而是社會的寶貝疙瘩 - 天天要聞

那位發表公開信的普通教師惹了大麻煩,遭到了公開批判,工作也丟了,還累及家人,更令人唏噓的是,大批被懷疑與這位教師想法一樣的官員受到了整肅,剝去了官職。此事僅僅過去三年,蘇聯解體了。


左與右都是客觀存在,很多時候“左”反而是社會的寶貝疙瘩 - 天天要聞

我們在總結蘇聯亡黨亡國歷史教訓的時候,喜歡用一句話: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當時蘇聯有近兩千萬黨員,為什麼沒有人挺身而出?只能一聲嘆息,像那位發表公開信的教師,遭遇了無情的打擊,“左人”已經在政治舞台上絕種了,哪還有一個男兒?


左與右都是客觀存在,很多時候“左”反而是社會的寶貝疙瘩 - 天天要聞

假如歷史可以假設,那位發表公開信的普通教師不是那樣的悲劇遭遇,而是得到了社會的包容,有她生存的土壤,那二十世紀最大的悲劇很可能就不會發生,那還有今天的俄烏兄弟相殘嗎?


左與右都是客觀存在,很多時候“左”反而是社會的寶貝疙瘩 - 天天要聞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從蘇聯的歷史來看,“左”有時是不是社會的寶貝疙瘩?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印尼華僑走進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 - 天天要聞

印尼華僑走進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

2025年5月11日下午3時,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迎來了一批特殊的訪客——25位印尼華人華僑組成的參訪團,成員平均年齡超過75歲,最年長者88歲。他們中有人坐着輪椅、有人拄着拐杖,全程緊跟講解員步伐,無一人掉隊。參訪團此行是為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特意到館重溫歷史,併合唱《松花江上》。 參訪團成員雖年事已高,...
這屆山西年輕人!結婚主打一個開心 - 天天要聞

這屆山西年輕人!結婚主打一個開心

當傳統婚宴遇上Z世代腦洞山西這屆年輕人徹底顛覆“結婚標配”!從電動車隊的拉風接親到火鍋店裡的誓言公交車上的浪漫他們用行動證明結婚不卷排場快樂才是終極儀式感Part.01沒有豪車轟鳴卻引得路人祝福鳴笛3月6日運城小伙帶領30輛電動車迎親車把系氣球後視鏡系紅綢帶車隊穿行大街小巷路人紛紛拍照“比超跑車隊還吸睛!環保又...
洪秀柱黃智賢邱毅王炳忠等,建議統一後台灣地區新管理團隊名單 - 天天要聞

洪秀柱黃智賢邱毅王炳忠等,建議統一後台灣地區新管理團隊名單

兩岸關係這個大棋盤上,總有些聲音讓人耳朵一豎,特別是談到台灣和大陸統一後的事。洪秀柱那句“兩岸同屬一中,終極目標是統一”,擲地有聲,直接點燃了不少討論。而黃智賢、邱毅、王炳忠這些名字,也常跟“統一”倆字綁在一起。他們不光是喊口號,還真提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