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的一生中,不可避免的要處理各種複雜的人際關係,例如親子關係、夫妻關係、親戚關係、同事關係等等。不同的關係,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去處理。
而在這些關係中,有一個關係可以說是對人的一生影響是最大的,那就是親子關係。因為夫妻可能離婚,親戚可能不打交道,同事可能變成對手,至於社會上的關係更不穩定,說斷就斷了,也大抵只有父母和孩子之間這種源自血緣的關係才是更穩定的。這一點毛主席的兒子毛岸青與母親楊開慧之間也不例外。
毛主席和妻子楊開慧總共有3個子女,除了毛岸龍早早病逝外,毛岸英和毛岸青都長大成人,而兩人對母親的感情都特別深。毛岸青和妻子邵華晚年一直都放不下已故的母親楊開慧,最終他們夫妻倆做了一個重要決定。
毛岸青,1923年生於湖南長沙。在他7歲的時候,他的母親楊開慧被敵人殺害。他只能和哥哥毛岸英,以及弟弟毛岸龍一起逃難,後來被組織找到,安排到了上海的學校里。但後來局勢再次發生了變化,他和哥哥毛岸英在上海流浪了5年時間,組織再次找到他們後,考慮到國內已經不太安全,於是直接送他們去蘇聯留學。
到蘇聯後不久,德軍進攻蘇聯,衛國戰爭打響。兄弟二人都要求上戰場,毛岸英親赴前線作戰,毛岸青則幫助蘇軍挖戰壕和營救傷員,在血與火中經受了考驗。
1947年,毛岸青回國,在黑龍江工作了兩年多的時間,在基層積累了不少工作經驗,畢竟在蘇聯生活了十幾年,國內發生了很大變化,有必要先去基層鍛煉一下。
到1949年7月的時候,在外漂泊了十幾年的毛岸青與妹妹李敏一同回到北京,終於見到了爸爸毛主席。
時隔多年,父子二人見面百感交集,毛岸青也終於體會到了父愛,也努力想着發揮個人的特長幫助父親。因為他在蘇聯生活了11年,精通俄語,見到父親需要處理一些和俄文有關的文件,於是他就編寫了一本簡易的俄文字典,方便父親查閱。
毛主席對此十分欣慰,得知中宣部缺少俄文翻譯後,就讓他去中宣部從事翻譯工作,因為他長期在蘇聯學習和生活,積累了豐富的俄文翻譯經驗,所以很多別人解決不了的翻譯難題,到了他這裡總能順利解決,所以同事們也都比較尊重他和信服他。
雖然他的工作很順利,但在談戀愛的問題上一直比較坎坷,不少人得知他是毛主席的兒子後,出於各方面的考慮,不敢和他談對象。
毛主席得知後,就勸他隱藏身份,以後談戀愛的時候別說自己是毛主席的兒子,只說自己是一名中宣部的翻譯。而且毛主席還勸他找工人或農民出身的人,如果要求條件高了,女方的能力太強,以後相處過日子的時候有可能看不起你,就不好了。
雖然他按照父親說的照辦了,但很多同事都知道他的身份,實際談戀愛的時候,只要對方一打聽,還是能得知是他是毛主席的兒子,所以談戀愛並不是很順利。沒過多久,兄長毛岸英在朝鮮戰場犧牲的消息傳回了北京,毛岸青受到很大打擊,很快就病倒了,在北京治療了一段時間後不見效果,只好派人把他送到蘇聯接受治療,隨後在大連療養了一段時間。期間毛主席多次派警衛員去看望,警衛員每次都會寫下詳細的報告,說明毛岸青的情況。
到了1957年,毛主席才終於有時間到達大連去看望兒子,看到病情已經好轉,毛主席高興不已,父子倆在交談的時候又提到了楊開慧,毛主席聽後沉默了很久。
後來毛主席聽說毛岸青與劉思齊的妹妹邵華十分和睦,毛主席內心裡十分欣慰,於是勸導兩人儘快結婚成家。1960年,兩人在大連結婚領證。兩年後,兩人回到北京,聊起家鄉的事情時,毛主席讓他回湖南老家看看親戚,同時去母親墳上掃掃墓。回到家鄉和親戚們見完面後,毛岸青和邵華在母親的墳前坐了很久,一直不捨得離開。
隨着毛岸青夫妻兩人的年齡越來越大,腿腳也不如以前利索了,到晚年那段歲月的時候,毛岸青經常思念母親,想着回家鄉再看看,但身體狀況卻不允許。
2007年3月,毛岸青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歲,他的臨終遺願就是葬在媽媽楊開慧身邊。
一年後,2008年6月,妻子邵華也因病逝世,臨終前也留下遺願,要和媽媽楊開慧葬在一起。
最終,毛新宇為父母完成了這一遺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