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0月,聯合國正式成立,五大常任理事國:美、俄、中、英、法也隨之誕生,這五個名字從此刻在了歷史的豐碑上。它們不僅是二戰的勝利者,更是世界和平的守護者。
但在這光輝的背後,英法兩國卻有着一段不為人知的秘密。上世紀中葉,這兩國差一點就合併成一國,這段歷史,雖未成真,卻足以讓世界格局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英法,這兩個歐洲的老牌強國,無論是在經濟,還是文化上,都對人類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英法兩國的歷史淵源深厚,從羅馬帝國時期的共同起源,到百年戰爭的激烈對抗,再到殖民時代的全球爭霸,英法兩國的關係始終複雜而微妙。
正是這樣一對看似水火不容的對手,在歷史的某個時刻,卻險些走上了合併的道路。這一轉變,要從1856年說起。當時孱弱的清朝被英法都盯上了,於是兩個強盜一合計,組建了英法聯軍,對中國進行了鴉片戰爭、八國侵華戰爭,掠奪了大量的財富,光是圓明園的寶物都有上百萬件。
嘗到合作甜頭的英法,在1904年簽訂了《英法協約》,兩國放下了長久的爭端,開始攜手對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法更是緊密合作,共同對抗德國等新興力量。結果,一戰中,英法再次成為贏家。
而歷史的走嚮往往充滿變數。希特勒的上台和納粹德國的崛起,給歐洲乃至全球帶來巨大的危機。在納粹的威脅下,英法利益受到影響。1937年二戰全面爆發,德軍憑藉閃電戰術,橫掃歐洲。眼見德軍,就要打到英法領土了,為了應對這一危機,法國方面主動聯繫英國,要求再次合作。
1940年6月,戴高樂在致法國總理的電報中提出了“英法聯盟”的構想,這一提議在當時具有一定的現實基礎,當時英國方面對此並未表示明確反對。然而,法國內閣出於種種原因,最終未能接受這一提議。
因為他們覺得,法國是歐洲陸上霸主,手握百萬精銳,德軍怎麼可能能攻打進來?結果才打了1個多月,法國就投降了。
隨着戰爭的深入和法國的淪陷,英法合併的可能性逐漸消失。但二戰後,隨着冷戰的爆發,以及戰後重建的需求,法國想合併的念頭,再次生起。1950年,法總理居伊·摩勒訪問英國,向英總理艾登,提出了合併的想法。
為了表示誠意,法國表示,兩國合併後的名字就叫“盎格魯法蘭西共和國”,將英國放在前面,而且英女王可以擔任新國家元首。
雖然法國方面誠意滿滿,但英國毫不猶豫給拒絕了。英國認為,法國此舉是想占其便宜。因為當時英國有美國的幫助,獲得了大批資金,重建如火中天。各方面實力碾壓法國,而且還手握核武器。如果跟法國合併,自己就要分配更多的資源、資金幫助法國,對自己沒有利益。所以不屑一顧。
但法國並沒有放棄,沒多久,月底居伊·摩勒又將此提議正式提了一回。這次甚至更卑微,說如果不能合併,哪怕加入英聯邦也行,但英國又一次拒絕了。
試想,如果它們合併,那必然是新的超級大國誕生,五常也會變成四常,冷戰估計也變成美、蘇、英法三方的爭霸,整個世界的格局將巨變。
但歷史沒有如果。英法合併的設想最終未能實現,1960年,法國試爆成功原子彈,腰桿立馬硬了起來,再也不看英國臉色。兩國在戰後走上了各自的發展道路。英國徹底成為美國的附屬,而法國則擁有獨立自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