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當局近日宣布,“台灣台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正式生效,並同步公告了兩個在線辭典“台灣台語語料庫應用檢索系統”及“台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圖源:台媒
這三個東西其實早就有了,只不過它們原本名稱里的“閩南語”,如今都被替換成了“台灣台語”。三兩個字的改動,但味道一下全變了。
在慣用的“正名”操弄下,民進黨將閩南語偷換成“台語”,再在前面綴上“台灣”,顯然是想剝離閩南語作為地方方言的“中國”屬性,意圖從語言文化方面割裂台灣與大陸的聯結。
為了這幾個字的變動,民進黨已經三代接力、明裡暗裡鋪墊很久了。陳水扁時期,操弄過所謂的“語言平等法”草案,拋出將閩南語改稱“台語”的議題;蔡英文任內,以“發揚台灣本土文化”為由,提出將閩南語“正名”為“台語”的計劃;賴清德就更急切了,執掌台行政機構時曾強制要求公文使用“台灣台語”替換閩南語,上台剛滿百日,就把閩南語認證考試和兩個方言辭典改頭換面,啟動了“台灣台語”社會化、日常化的“正名”操弄。
圖源:台媒
在賴清德被稱為“文化台獨3.0”的“8項文化主張”里,以“多元語言”包裝的“台語正名”是至關重要的一步。主要的操作,就是通過所謂“語言發展法”將漢語改稱“華語”,把普通話與閩南話、客家話、少數民族語言並列為“官方語言”,打着“復振台灣語言,促進多元文化社會共融”的旗號,強行塑造“台灣台語”的主體性,壓制普通話在島內的影響力。
“台獨”分子很清楚,語言是文化傳承的載體,更是文化認同的基石。民進黨大搞“台語正名”,說穿了就是語言上的“去中化”。將閩南語強行賦予“台獨”意涵,把語言劃分為“本土”和“外來”,與當年劃分“本省人”與“外省人”一樣,就是要在台灣內部製造對立撕裂,讓島內民眾從一步步失去語言認同,到對中華文化逐漸疏離。語言“正名”,跟修改課綱、刪除古文、篡改歷史是配套的,都是賴清德“改造社會,洗滌人心”的一環,通過刨根、抽骨、斷魂的“文化台獨”,切斷文化認同,改變身份認同。
當然,民進黨“去中”計劃看上去絲絲入扣,但執行起來就“笑果”十足了。就拿所謂的“台灣台語常用詞辭典”來說吧,賴當局大概是想傳達“台灣台語”生命力十足吧,最近大肆宣傳其一次新增了300筆詞目。但打開一看,很多都是“死好”“老風騷”“袂見眾”“慢死趖”之類,非常“生活化”,因為都是罵人的話。比如“死好”,意思是“活該、該死”,辭典例句是“罵人玩股票輸甲褪褲(輸到內褲都沒了),讓人不禁罵‘死好啦!’”;再如“老風騷”是形容“年老且好拈花惹草的人”,“袂見眾”指“見不得人、上不了檯面”,這些詞其實連例句都可以省了。畢竟台灣民眾每天看到民進黨,就能想起鄭文燦、柯建銘、羅致政、陳宗彥等各色“風流人物”,很容易脫口而出,“實在是老風騷,實在袂見眾啦”!
四處搜羅“台灣台語”的民進黨,就跟他們每年的募兵鬧劇一樣,沒有標準,沒有下限,“撿到籃里就是菜”。
但說白了,民進黨再包裝,也改變不了閩南語作為漢語地域性分支的本質,“台語”跑不出閩南話的圈,更逃不出中國話的範疇。台灣文化本就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為了“去中”拚命去其精華,可不就只能在糟粕里打滾嗎?
圖源:網絡
再舉個《黑神話:悟空》的例子。有在線直播的台灣遊戲博主,在開局的《火照黑雲》章節,竟然認不出“火”字,念成“大照黑雲”也不覺有異,在後面的遊戲環節里也不了解孫悟空被封為“斗戰勝佛”、唐三藏與“金蟬子”的由來。讓不少看直播的網友留言感慨:“這就是修改課綱後的台灣年輕一代”。還有對該遊戲打零分的綠營網軍,大喇喇寫道“(這樣的劇情)施耐庵應該會吐血而亡”,連《西遊記》跟《水滸傳》都分不清。
就這種“一國兩智”的文化傳承水平,也好意思幻想台灣學“黑神話”賺世界的錢?老祖宗願意賞飯吃,你們好歹也要認得祖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