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塵埃——清代治蝗二三事

2024年05月21日15:55:06 歷史 1375

原創 周曉


中國歷史上,蝗災與水災、旱災並立,是古代農業社會的三大災害之一。研究表明,蝗災通常在旱災之後發生,蝗蟲吞食禾苗莊稼,對農業生產會產生巨大打擊。早在春秋時期,魯宣公十五年(前594年) 有“初稅畝,冬,蝝生”的記載,這裡的“蝝”即當時對蝗蟲幼蟲的稱呼。《禮記·月令》也有“蟲蝗為災”的記錄。宋代以後,蝝改稱為“蝻”,合稱“蝗蝻”一直沿用至今。據統計,在中國歷史至近代以前大規模蝗災達到八百餘次。

在長期與蝗蟲災害的鬥爭中,智慧的中國人總結出了諸多除蝗法。明人徐光啟認為相對於水旱災害,蝗蟲的治理是可以靠人力預防和消除的。在他的《除蝗疏》中記錄了歷代除蝗方法,歸納起來可分為:治“神”,如“祭拜蝗神”、“以德服蝗”等;治人和治蟲三類。

治人者如北宋淳熙年間,要求官民及時上報蝗蟲情報,並撲絕蟲卵,違者受杖責處分;實行就近就地以蝗易粟,鼓勵民眾捕捉蝗蟲等。治蟲,則通過研究蝗蟲生長的周期性規律,總結出眾多針對蝗蟲蟲卵、蝗蝻、成蟲等不同生長階段撲滅蝗蟲的辦法。在蝗災過後,還要檢查冬月有蝗蟲產卵處。

山西新絳縣壁畫捕蝗圖(明代壁畫描繪唐代人民捕蝗的情景)

歷史的塵埃——清代治蝗二三事 - 天天要聞

到了清代,統治者對蝗災治理重視程度仍未減弱,防蝗治蝗成為地方官員的重要工作,一旦發現苗頭,便要積極籌劃,將蝗災扼殺於萌芽。

由於清廷的重視,中央及地方官員也積極提出防治蝗患的辦法。

乾隆四年(1739年),河南巡撫雅爾圖提議,將該省災賑倉庫內原備折耗的余谷作為“預搜蝻子之費”,用以鼓勵民眾抓捕蝗蝻換取穀物。這種不耗正項,以小利防大害的思路很自然得到了皇帝的讚賞。

河南巡撫雅爾圖為動支余谷預防蝗患事奏摺

歷史的塵埃——清代治蝗二三事 - 天天要聞

歷史的塵埃——清代治蝗二三事 - 天天要聞

歷史的塵埃——清代治蝗二三事 - 天天要聞

歷史的塵埃——清代治蝗二三事 - 天天要聞



乾隆十八年(1753年)時,都察院都御史梅谷成所奏的《敬陳消弭飛蝗之法》針對人跡罕至之處蝗蟲飛起無法及時發現的情況,提出了解決建議。認為應由督撫在沿海州縣派出專人,於春夏之交在濱海蘆葦濕地等處不時巡查,一旦發現蝗蝻生髮,及時出動兵役進行撲滅,同時要呈報上司“撥夫協辦”。

清代關於治蝗的故事中,最為人所知的當屬嘉慶帝的《見蝗嘆》。嘉慶九年(1804年)六月的一天,皇帝齋戒進宮披覽奏摺,忽見御案上停着一隻飛蟲,便叫太監捕了來看,發現居然是一隻飛蝗。嘉慶帝立即發動太監搜捕,在宮裡捕到蝗蟲十幾隻。深宮禁廷,遠離郊野,這蝗蟲是如何衝破重重宮門直至御前的呢?嘉慶帝認為飛蝗是傳遞 “上蒼垂儆俾聯早為飭辦,用以保護田功至意”的信使。憂思重重的嘉慶帝御筆揮就《見蝗嘆》一篇, 並將《見蝗嘆》的墨刻發給各省督撫閱看,發出“……粉飾之習一開,則督撫等惟事敷陳吉語,而屬員意存迎合,日久相蒙,必致一切國計民生之事概不以實上陳,……封疆大吏若事事務求粉飾,其流弊必至於欺罔”的上諭,就當時部分官員虛浮粉飾的作風提出了警醒。

直隸總督顏檢為接奉喻旨並御制見蝗嘆詩篇一章事奏摺

歷史的塵埃——清代治蝗二三事 - 天天要聞

歷史的塵埃——清代治蝗二三事 - 天天要聞

歷史的塵埃——清代治蝗二三事 - 天天要聞

歷史的塵埃——清代治蝗二三事 - 天天要聞

歷史的塵埃——清代治蝗二三事 - 天天要聞

歷史的塵埃——清代治蝗二三事 - 天天要聞

歷史的塵埃——清代治蝗二三事 - 天天要聞

歷史的塵埃——清代治蝗二三事 - 天天要聞

歷史的塵埃——清代治蝗二三事 - 天天要聞



皇帝言辭之懇切,對民生之重視令人動容,而此份上諭也成為反應嘉慶時期整頓風氣、治理官場的重要舉動。

嘉慶帝對官員虛浮粉飾的作風提出警醒的上諭

歷史的塵埃——清代治蝗二三事 - 天天要聞

歷史的塵埃——清代治蝗二三事 - 天天要聞



清代對於治蝗不力的官員,也是嚴加議處。雍正六年(1728年)諭令:“嗣後各省地方如有蝗蝻為害之處,必根究其起於何地,其不將蝻子及時撲滅之地方官,着革職拿問。若蝗蟲所到之地而地方官玩忽從事不能儘力撲滅者,亦着革職拿問,並將該督撫嚴加議處。”可見,對於那些防治蝗蟲不力的官員隨時面臨被革職拿問的懲罰。

國家博物館藏捕蝗圖冊

歷史的塵埃——清代治蝗二三事 - 天天要聞

被問責的不僅是發生蝗災地方的官員,飛蝗發源地的地方官也要被追責並處分。乾隆四年(1739年),皇帝諭稱“從來捕蝗之事原可以人力勝者,倘地方大員董率不力及州縣文武官弁奉行懈馳,經朕訪聞必嚴加議處不少寬貸”,隨後又多次下旨重申了追根溯源嚴行查參地方官員的態度。

各類方法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看較為可行。然蝗災之人力可抑制者多在早期,一旦變成飛蝗,其發展往往迅猛異常不易收拾,因此漫長的中國歷史中,蝗災始終是高懸於農耕文明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黃山市一古橋重修11年後再遭沖毀:始建於元代,為全國文保單位 - 天天要聞

黃山市一古橋重修11年後再遭沖毀:始建於元代,為全國文保單位

自6月19日入梅以來,安徽省黃山市持續強降雨天氣,導致境內多條河流、水庫水位出現抬升。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獲悉,位於黃山市徽州區呈坎鎮呈坎村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元代的環秀橋,在此次降雨中被洪水沖毀。公開資料顯示,始建於元代的環秀橋,距今已有700多年,橋長26.65米,寬3.85米,高距水位4.55米...
報中共中央批准,今年首“虎”被開除黨籍! - 天天要聞

報中共中央批准,今年首“虎”被開除黨籍!

據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6月21日消息,今年落馬的首“虎”鍾自然被開除黨籍。經中共中央批准,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對自然資源部原黨組成員,中國地質調查局原黨組書記、局長鍾自然嚴重違紀違法問題進行了立案審查調查。經查,鍾自然喪失理想信念,背棄初心使命,對黨不忠誠不老實,對抗組織審查,不信馬列信鬼神,搞迷信活動;...
什麼叫“出五服”?“五服”是哪五服? - 天天要聞

什麼叫“出五服”?“五服”是哪五服?

1⃣️小時候聽老人講:五服就是五代人,從孫子、兒子、父親、爺爺、曾祖父排列、2⃣️如果在祭祀祖先活動上,四世同堂的多見,五世同堂的少見,從前的百姓都有族譜,祠堂內擺滿了各代的牌位,五服以內有每年在家中祭祀供奉祖宗的活動,五服以上的祖宗是眾人
探訪福建上杭李氏大宗祠:部分坍塌 正加快搶險和維修 - 天天要聞

探訪福建上杭李氏大宗祠:部分坍塌 正加快搶險和維修

6月16日6時至17日6時,福建省龍岩市上杭縣稔田鎮遇持續性特大暴雨,24小時降雨量突破歷史極值。6月17日凌晨2點40分,有着“客家第一祠”之稱的李氏大宗祠東西兩側兩列橫屋坍塌,受損建築面積約1000平方米,主座無重大損毀,無人員傷亡。圖為6月20日,相關部門和文物專家陸續前往李氏大宗祠查看坍塌情況。中新社記者 張金川...
雲南保山市長陳銳因病逝世  簡歷從官網撤下 - 天天要聞

雲南保山市長陳銳因病逝世 簡歷從官網撤下

大皖新聞訊 6月20日,一則雲南保山市委副書記、市長陳銳已於日前離世的消息引發了關注。大皖新聞記者就此諮詢了保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工作人員證實,消息屬實,並稱陳銳系因病逝世。陳銳的簡歷已從官網撤下6月20日下午,大皖新聞記者注意到,陳銳的簡歷已從保山市人民政府官網撤下,而在該官網搜索關鍵詞“陳銳”,顯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