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解體前中東歐各國均屬於蘇聯勢力範圍,是社會主義陣營的主要成員國。
當蘇聯解體後,不管是蘇聯衛星國還是蘇聯的各加盟國紛紛自立門戶,他們中的大多數迫不及待的投入歐美西方世界的懷抱,選擇加入北約,遠離俄羅斯。
這就非常讓人不解了,當年蘇俄是他們的老大,中東歐這些國家理應和俄羅斯關係更近才對,現在為何普遍不喜歡俄羅斯呢?
原因很簡單,東歐國家與俄羅斯的緊張關係源於歷史上的血腥征服和殘酷統治。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俄國曾對東歐大部分國家進行過野蠻的入侵和殘酷的統治,導致了深深的國恨家仇。
俄羅斯曾是東歐地區的內陸國家,但通過幾百年的武力擴張,它在1910年已經佔據了龐大的領土,達到了2270萬平方公里。
比如愛沙尼亞、烏克蘭、立陶宛、拉脫維亞、摩爾多瓦、白俄羅斯等諸多東歐國家都曾遭受過俄羅斯的吞併。
此外,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匈牙利、保加利亞等東歐國家也在政治上受到了俄國的控制。
許多東歐國家曾試圖反抗俄國的統治,但卻遭受了沙皇的殘酷的鎮壓和無情的殺戮。
這種歷史的創傷使得中東歐國家至今對俄羅斯心存忌憚。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許多東歐國家成功擺脫了沙俄的控制,然而這段短暫的自主並未持續太久。
隨着蘇聯國力的日益增強,東斯拉夫人對外擴張的野心再次被點燃。
在二戰爆發之前,為了擴張勢力範圍,蘇聯甚至與納粹德國合作,二者聯手瓜分東歐地區。
這一行動導致蘇聯重新佔領了波羅的海三國以及波蘭。
面對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這三國的反抗,斯大林採取了極端手段。
他大規模流放這些國家的人民到西伯利亞,任他們自生自滅,這場殘酷的流放行動導致大部分人在西伯利亞喪生。
接着,蘇聯將大量俄羅斯族人口遷往波羅的海三國,徹底改變了這三個國家的民族結構,以便更好地掌控這些地區。
這種操作也成了蘇聯對待佔領地慣用的手段,殘忍至極。
眾所周知,一戰後烏克蘭以加盟共和國的身份加入了蘇聯,是蘇聯建立的元老國之一。
儘管如此,蘇聯成立後烏克蘭並沒有獲得“合伙人”相應的權力和地位,反而成為了蘇俄的附庸,被視為蘇俄的私人糧倉。
由於烏克蘭有“歐洲糧倉”之稱,蘇聯每年都會從烏克蘭運走大量的糧食。
當天災和不適當的政策同時發生時,烏克蘭迎來了史上最慘的大饑荒。
斯大林認為烏克蘭人民不願向蘇聯提供更多糧食,因此成立了搜糧隊,沒收了烏克蘭農民手中為數不多的口糧和種子。
這一舉措導致烏克蘭發生了史上最大規模的饑荒。
據統計,約有700萬烏克蘭人因此喪生。
斯大林的行動不僅帶來了人道主義災難,還成功削弱了烏克蘭人民的獨立力量。
至今,這一歷史事件仍然是烏克蘭對蘇聯和俄羅斯心存仇恨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二戰結束後,蘇聯開始在中東歐國家,如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等地區實施控制,然而這些國家並不願意接受蘇聯的領導。
1956年,波蘭發生了「波茲南事件」,十萬工人要求提高工資、減輕稅收負擔,結果喜提蘇聯重拳出擊,工人們被指控為境外勢力。
同年,匈牙利爆發了「十月事件」,匈牙利部長會議主席納吉宣布匈牙利將「走符合本國民族特點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蘇聯元帥朱可夫立即做出反應,派遣兩個師進入匈牙利,結果造成2700名匈牙利人死亡。
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進行改革,布拉格在8月20日深夜喜提20萬大軍和5000輛坦克。
這就是蘇聯對中東歐國家的紅色教育,讓很多東歐國家敢怒不敢言。
因此,蘇聯解體後大量中東歐國家選擇加入了北約和歐盟,尋求歐美西方的庇護,為得就是防止俄羅斯再一次吞併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