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守孝三年未曾開口說話,開口後的第一句話,竟是尋找“夢中人”

2024年02月29日12:35:34 歷史 1455

商朝有一項規定:君王去世後,繼任者必須遵守守孝三年之規,方可正式繼承大位,取代前任君王領導百官的職責。新君稱為“冢宰”,即輔助君王的最高官職,也是在新君守孝期間商朝的最高統治者。新君既未上朝,那他又身處何處?從事何種活動呢?

新君須居於哀悼之“凶廬”內,穿戴孝服披麻,面露悲愁之色。此外,新君不得歌舞慶祝,需全心念及父王的恩德,盡其孝子之責。

他守孝三年未曾開口說話,開口後的第一句話,竟是尋找“夢中人” - 天天要聞

如此嚴肅對待君王之官,今日看來或令人費解,然而在商朝時代,卻為鮮明立法義務,不依規定則被視作不孝,一位不孝之君王,也難成為英明作為之人。商朝歷史始於湯,上述規定一直延續至商朝末代君主紂。

商朝第二十三位君主武丁,在其統治的五十九年間,商朝經濟文化達到巔峰,被稱為“武丁中興”。然而,值得奇怪的是,在其守孝三年之際,竟未開口一言,這着實困擾了整個朝野及天下百姓。豈有新立之君主竟無言嗎?

有傳聞稱,武丁在悼念期間飲食簡樸,不計衣飾,粗茶淡飯。此外,他拒絕接待藩國朝貢,不察覺百姓疾苦,不聞群臣報告,不頒布命令。

他守孝三年未曾開口說話,開口後的第一句話,竟是尋找“夢中人” - 天天要聞

這一情勢讓朝野大臣焦慮不安。他們思索良久:君王緘默不語,不知所指,遇緊急之時,與諸侯生亂、災害饑荒、官員貪污、民情動蕩等問題,君王恆眾人還不發聲,如何處理?而君王本人又是何心思?

實則,武丁三年不言非無所事事。他默默考慮國家治理之策略。武丁密切審視大臣,判斷治國才幹,誰為庸碌者;規劃平息王族內部派系之鬥爭之策略;以及如何使諸侯恭順,如何重用賢才,如何治理政務等等,武丁皆深思熟慮。

三年悼念時期結束後,大臣們迫不及待詢問君王為何三載不言。武丁回答道:“唯我一人之言,非能指導天下,故自默。”君王初登大位,種種情況未盡了解,如此時亂指揮,難免失誤,致不良後果。

他守孝三年未曾開口說話,開口後的第一句話,竟是尋找“夢中人” - 天天要聞

且,武丁悼念三年不言,原因另具內涵:武丁太子時曾接觸諸侯,遊歷民間,深諳國內形勢。同時,武丁聰明沉着之名為百姓及諸侯所知,故人皆以為武丁雖不言,必有深謀胸藏。是故,朝臣和諸侯無不尊重。

此外,武丁三年不言,必引致國中懸念:諸侯、百姓及朝臣無從揣摩其意圖,成為國內熱議之話題。一旦君王有所陳詞,每一句將倍受關注,對政令執行大有裨益。由此觀之,武丁實乃明智之君王,精深治國之道。

經過漫長的三年等待,武丁終於迎來了開口說話的時刻。大臣們聽到他的第一句話時感到困惑不已。武丁宣布他要挑選一個名叫傅說的人來輔佐自己。然而,傅說又是何方神聖呢?他既非王公貴族,也非知名士人,對他的來歷和背景,滿朝文武一無所知。

他守孝三年未曾開口說話,開口後的第一句話,竟是尋找“夢中人” - 天天要聞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武丁解釋稱:“昨晚我在夢中與這位賢士相見,他有能力維護國家安定,也能在局域內進行有效的治理。如果不將其重用,商朝將會面臨巨大的災難。”武丁的話引發了滿朝文武的熱烈議論,緊接着這個令人震驚的消息也迅速在民間傳開。

然而,事實上,這只是武丁精心策劃的一場計謀。其實早在之前他就認識傅說,只是傅說的身份太低微,如果直接提拔他,必然會遭到種種反對。因此,武丁選擇了以“夢中相見”為借口,給傅說帶上了“天賜賢臣”的光環。

他守孝三年未曾開口說話,開口後的第一句話,竟是尋找“夢中人” - 天天要聞

而且,由於涉及到國家大事,文武百官也不敢輕易阻擋這一任命。於是,在武丁向全國宣布之後,能夠 “找到”傅說就變得輕而易舉。傅說並沒有辜負武丁的期望,在他精心的協助下,商朝實現了前所未有的經濟繁榮和文化發展。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紀念衛國戰爭勝利80周年:一次全俄總動員 - 天天要聞

紀念衛國戰爭勝利80周年:一次全俄總動員

俄羅斯將在5月9日迎來“衛國戰爭勝利日”這一全俄最隆重的節日之一。因這場勝利的背後是軍民的巨大犧牲,所以這個節日在俄羅斯地位特殊、意義重大。為了紀念衛國戰爭勝利80周年,無論俄羅斯官方還是民間都全面動員起來,以高度的熱情參與到這一重大節慶活動中。七座城市勝利日當天將恢復舊稱近期,俄羅斯多地的地方議會作出...
諸侯割據VS集權稱帝:項羽為何分封不稱帝?改寫歷史或自掘墳墓 - 天天要聞

諸侯割據VS集權稱帝:項羽為何分封不稱帝?改寫歷史或自掘墳墓

《史記 秦始皇本紀》:丞相綰等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始皇下其議於群臣,群臣皆以為便。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也就是剛剛統一天下的那一年,丞相王綰等人建議說:各國諸候剛被消滅,燕、齊、荊地遼遠,不在那裡立王,就沒有人來安定燕、齊、荊。請把皇帝的幾...
苦澀的荒唐 - 天天要聞

苦澀的荒唐

文革後期的73年,小學四年級時一個班級搞了一場隨堂批判會,校長都來參加了,因為校長聽說這個民辦身份的班主任能力挺強的,讓“啞巴”都開口說了話。
中國第一個蒙難的新聞記者 - 天天要聞

中國第一個蒙難的新聞記者

光緒二十九年六月十五日(1903年8月7日),紫禁城飄着細雨。軍機大臣瞿鴻禨捧着一疊奏摺疾步穿過宮門,卻在養心殿前聽見瓷器碎裂的脆響。殿內,慈禧太后正凝視着刑部呈報的"杖斃逆犯沈藎事畢"奏本,指尖深深掐進黃綾錦墊。 這個令帝國最高統治者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