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陝北延安,少年時期的李鵬和鄧穎超,留下了一張罕見的合影。鏡頭下的鄧穎超,齊耳短髮,眉眼間透着一股幹練。她伸出左手,緊緊地摟着身邊的李鵬,那一幕,如母子般溫馨,如果不做介紹,很多人都會誤以為他們是母子。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李鵬的童年是苦澀的,他的父親李碩勛因叛徒出賣而英勇就義,當時他只有三歲,幼年的他跟着母親趙君陶四處躲藏,在白色恐怖籠罩下,地下組織頻頻遭到破壞,他們與組織失去了聯繫。趙君陶只能帶着李鵬回到四川老家,生活過得艱難。
李鵬雖然失去了父親,但是從小就從母親口中聽說了父親的英勇事迹,他明白父親的犧牲是偉大的,父親的革命精神令他感動,在他的心中種下了堅定的信念:他要繼承父親的遺志。
令人欣慰的是,組織上並未忘記李碩勛烈士的家屬,經過多方打聽,在抗戰期間,終於找到了趙君陶和李鵬的下落,當時在重慶工作的鄧穎超得知後,激動不已。她親自探望了李鵬,並安排他進入育才學校讀書。
為了李鵬的安危,也是讓他受到更好的教育,1941年,年僅13歲的李鵬跟隨鄧穎超來到延安,雖然他們並無血緣關係,但鄧穎超待他如同親生兒子。在鄧穎超的關心和指導下,李鵬經過幾年的學習,參加了工作,在解放戰爭期間,歷任電廠技術員、基層支部書記。
解放後,李鵬遠赴蘇聯留學,學成歸來後在東北工作,他的每一步成長,都離不開鄧穎超的悉心教誨。鄧穎超見證了李鵬從工作到結婚,再到走上領導崗位的歷程。
工作後的李鵬,儘管事務繁忙,但每年都會來到西花廳看望鄧穎超。那份深深的情感,如同母親與兒子之間的牽掛。
1992年,鄧穎超離世。雖然李鵬從未開口叫過鄧穎超一聲“媽媽”,但鄧穎超的慈母形象已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那份無血緣的母子情誼,成為了他們之間永恆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