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76年,尼克松二次訪華,得知周總理去世沒有墓碑後說:他不需要有形的建築。
尼克松一生中兩次訪華,第一次是作為美國總統,打破了中美之間的隔閡,讓中美的邦交關係走向了新的未來。
而第二次訪華,則是在4年後的1976年,此時他已經不是美國總統,當初迎接他的周總理也已經去世。
對於周總理的去世,尼克松非常悲痛,得知周總理沒有墓碑後,他表示:周總理不需要有形的建築,無形的東西更加強大。
那麼,尼克松此次訪華,對中美兩國帶來了怎麼樣的影響?在尼克松的眼中,周總理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周總理去世
1976年1月8日,我們敬愛的周總理永遠的閉上了眼睛。作為周總理的伴侶和戰友,鄧穎超向中央提出要求:周總理的骨灰不保留,要撒到祖國的大地上,這是周總理去世前最後一個要求。
中央領導們雖然也非常難過,但在鄧穎超的堅持下,最終還是同意了這個做法。
對於骨灰要撒往何處,鄧穎超叫來了周恩來生前的衛士張樹迎和高振普,一起商量這件事情。
之所以叫兩人來,是因為撒骨灰這件事情,需要他們去處理,鄧穎超此時年歲已高,而且認識她的人太多了,一旦她外出,要是被民眾看到,肯定會聚集起來悼念周總理,鄧穎超覺得這樣過於大張旗鼓了,她希望這件事能靜悄悄的辦好。
兩個人強忍淚水,最終接下了這個艱巨的任務。
於是,張樹迎、高振普以及鄧穎超的秘書趙煒三人,帶着周總理的骨灰,先後前往多處查看,選擇地點,但可惜的是三人看來看去都沒有找到好的位置。
最終經過中央的商議,決定還是出動飛機去執行這一次任務。
1月15日下午,周總理的追悼會結束,遺體火化工作進行的很順利,但火化結束後,150元買來的小骨灰盒沒能把周總理的骨灰全部裝下,只好臨時尋了一個花瓶,將周總理的一些遺物和部分骨灰裝在了裡面。
當天晚上,鄧穎超捧着周總理的骨灰盒,來到北京東郊機場,將自己最親愛的戰友,相伴了一生的愛人,送上了飛機,與他進行了最後的告別。
周總理的骨灰被灑在了四個地方,分別是北京上空、北京的密雲水庫、天津的海河和山東濱州的黃河入海口。
這四個地方,分別代表着:周總理與北京人民的情誼、周總理對於水利工作的看重、周總理在天津起步的革命之路以及回到母親河的懷抱。
至此,周總理的後世全部料理結束,他為新中國操勞一生,但卻兩袖清風的過完了一輩子,沒有留下孩子,也沒有留下什麼遺產。
妻子鄧穎超在他在世時,也沒有任何實權崗位,這是夫妻倆的默契。
周總理的去世不僅讓全國人民哀悼,聯合國也為此降半旗表示哀悼。
周總理去世後不久,他的一位老朋友,美國前總統尼克松收到毛主席的邀請,再次訪華。
周總理的去世,也讓尼克松回想起第一次與周總理見面時的場景,4年前,正是這位老人和他完成了那個世界歷史上,跨越了大洋的握手。
那麼,尼克松第一次訪華的時候,他與周總理有着怎樣的故事?尼克松對於周總理,到底是如何看待的呢?
再次訪華
1976年,尼克松二次訪華,得知周總理去世沒有墓碑後,感動非常。
在4年前的第一次訪華里,因為毛主席的身體狀態欠佳,尼克松的訪華之旅大部分時候是由周總理招待的。
也是在這一次訪華中,尼克松認識到了周總理這位老人的強大與睿智。
那麼,在尼克松第一次訪華的過程里,他與周總理之間發生了哪些故事?尼克松又是事如何看待周總理的呢?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乘坐的專機降落在了北京,當他走下飛機時,等待在這裡的周總理伸出手,與尼克松的手緊緊握在了一起。
這次握手極為特殊,標誌着一個全新時代的開始。
當天晚上,周總理與尼克松一行人在人民大會堂共同參加了晚宴。
在晚宴上,尼克松還堅持使用筷子吃飯,原來在出發訪問中國之前,他就苦練了一段時間筷子,到了這次正式的晚宴上,尼克松基本上已經用筷子吃飯了。
兩個在餐桌上相談甚歡,在飲酒之前,還分別說了祝酒詞,以表達雙方對這一次來訪的喜悅之情。
這一次招待尼克松所用的酒,也是我國非常著名的茅台酒,周總理給尼克松介紹,這種酒的酒精含量達到50%以上。
尼克松也笑着說,他曾經聽過一個笑話,說要是一個人喝茅台喝多了,要抽一根煙,把自己先燒着了。
周總理聽罷也笑了起來,隨後划了一根火柴,將面前的茅台酒點燃,尼克松和其他美國使團成員都對此嘖嘖稱奇。
對於茅台酒尼克松很感興趣,於是又問周總理,他聽說周總理很能喝酒。
周總理點點頭,回答:“以前可以,紅軍長征的時候,1兩的杯子曾一次喝25杯,但現在年齡大了,醫生不讓了。”
周總理所說的一次25杯,則正是在紅軍長征的路上,在茅台鎮準備三渡赤水,因為當時紅軍缺少醫療用品,因此就借茅台酒來陣痛、殺菌,那一次紅軍消耗了茅台鎮基本所有的茅台酒,也在後來奠定了茅台酒國酒的地位。
隨後的訪華之行中,周總理幾乎全程陪同,在訪華第三天的一次會談中,尼克松還為周總理親手脫下了大衣。
原來,周總理一般進入會場後,就會將大衣脫掉,身邊照顧周總理的人也早都習慣了這個行為,但沒想到這一次,周總理在脫衣服的時候,還沒等周圍的人反應,走在他身邊的尼克松就幫助他把大衣脫了下來。
這一舉動比起之前兩個人的握手和碰杯,更顯親密,也讓西方媒體和民眾,看到了尼克松建立中美友好關係的決心。
美國的很多民眾都認為,這簡直是另外一次總統競選演講。
而在一周的相處里,尼克松也與周總理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在後來的回憶里,一直都非常敬佩周總理。
那麼,這一次訪華結束後,尼克松為何在1976年再度訪華?這一次他的訪華之旅有何原因和作用?
物是人非
1976年,尼克松二次訪華,得知周總理去世沒有墓碑後,直言:他不需要。
第一次訪華結束後,尼克松回國沒多久,就經歷了一番波折,最終被迫辭職下野,不再是美國總統。
但也在這個時候,毛主席向他發函,邀請他再次訪問中國。
那麼,毛主席這一次邀請他前來是何用意?尼克松的第二次訪華之旅是否順利呢?
1976年2月20日,尼克松再度訪華,但此時已經物是人非,自己失去了美國總統之位,4年前招待自己的周總理,也於年初去世。
而這一次毛主席選擇邀請尼克松這位已經下台的美國總統前來,主要的目的是為了打破美國內部的格局。
因為新上台的美國總統福特比起中國來說,似乎更親近於蘇聯,為了防止我國在國際關係上被蘇美兩國夾在中間,毛主席執意邀請尼克松前來,以此破局。
尼克松與毛主席的談話時間,比起福特來說,也僅僅少了10分鐘,這一舉動更是引爆了美國的政壇。
尼克松這一次訪華,除了與毛主席見面外,其他時間更多是與華國鋒會談,因為這一次的訪華在美國政府的聲明下,是不涉及政治的,這讓尼克松的訪華之旅更為輕鬆。
因此比起第一次訪華帶着沉重的任務,這一次的尼克松見到了更多人。
在知道了周總理去世的消息後,尼克松本來打算前往墓碑前悼念周總理的,但卻被告知,周總理去世後沒有留下墓碑,而是將骨灰撒到了祖國大地之上的消息。
也因此,尼克松希望能夠見到周總理的妻子鄧穎超,在中央的安排下,他訪華的第三天,就前往西花廳,與鄧穎超會面。
在與鄧大姐的交談里,尼克松這樣說道:
“我正在想,如何才能正確的紀念周總理,我相信他不會喜歡立一個巨大人像,或者一所紀念大樓,他要的是無形的建築,這比有形的建築更強大。”
鄧穎超也認真地說:“我們兩個此時會面,對周恩來最好的紀念,就是中美兩國友誼能夠更進一步發展。”
這句話讓尼克松大為感動,也更加深刻的認識到了,周總理與鄧大姐兩個人堅定不移的革命伴侶關係。
這一次的訪華之旅結束後,尼克松並沒有重回政壇,而是安心下來將自己過去的經歷寫成了書。
而在他的記憶里,周總理是一位睿智的、優秀的外交官,他與周總理會談的過程中,把分歧與目的都擺在明面上,雙方的談話很直接也很舒服。
並且在他的記憶里,周恩來每次談話準備的都非常充分,說話不會離題,只有遇到技術性很強的細節,才會詢問助手。
周總理會談的過程中永遠不急不緩,不敲桌子,也不威脅別人,絕對不會失態,這樣的談話方式讓尼克松頗為讚歎,並且與當時的蘇聯領導人經常做出滑稽的反應和激烈的情緒表達,形成了相當鮮明的對比。
在與鄧大姐的交流中,他也和鄧大姐說過,周總理越硬氣的時候,就越平和,從來不硬裝威嚴,他的氣度和涵養,是很多國家領導人不能相比的。
雖然尼克松僅與周總理見過一次面,相處時間也僅有短短7天,但對於這個優秀的外交官,這個充滿了涵養和氣度的老人,他永遠難以忘懷。
本文由“洞鑒歷史”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參考資料:
《周恩來骨灰撒落地點與含義》
《周恩來與尼克松訪華二三事》
《尼克松1976年訪華內幕》
《尼克松談周恩來的外交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