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晚年時,記者採訪她對毛澤東的看法,丁:主席對我個人不錯

2023年12月02日18:14:10 歷史 1857

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出現了不少文人墨客,這其中不乏很多有才華的女性作家。

近代中國的文學史上就有這樣一位女性,她少時深受魯迅文學作品的影響,是魯迅文學思想堅定不移的擁護者,在自己開始獨立創作文學作品以後,迅速成了當時文壇上的一顆新星,她的名字叫做丁玲

丁玲晚年時,記者採訪她對毛澤東的看法,丁:主席對我個人不錯 - 天天要聞

丁玲的文學作品中總是能傳達出女性的思想力量,毛主席也曾經對她的文章大加讚賞。毛主席逝世以後,曾有記者專訪丁玲對毛主席的看法,丁玲毫不猶豫的說:主席對我個人不錯。

那麼,丁玲和毛主席是如何結識的呢?這段往事中又有哪些故事呢?丁玲又是怎樣的的一個人呢?

童年經歷

丁玲出生於1904年,是湖南常德人。雖然湖南的地域文化既熱情外放又霸道浪漫,但丁鈴卻生長於清末的一個封建大家族裡。

丁玲晚年時,記者採訪她對毛澤東的看法,丁:主席對我個人不錯 - 天天要聞

因為父親早早離世,孤兒寡母的日子實在難過,母親便帶着他寄住在舅舅家。但是寄人籬下的日子也不好過,常常要看別人的臉色生活,於是丁玲從小就心思敏感,謹小慎微。

但是幸運的是,丁玲有一個好母親,雖然她的母親余曼貞也曾經在傳統的封建家庭長大,但她也曾讀書,因此很明事理。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雖然中國仍處於一片混亂之中,但是新思想已經開始流入國內,各種新式學堂開始興起,儘管母女二人此時仍寄人籬下,余曼貞還是不顧家人的阻攔把丁玲送進了新式學堂讀書。

丁玲晚年時,記者採訪她對毛澤東的看法,丁:主席對我個人不錯 - 天天要聞

而她也不甘落後,在學校里找了兼職教師的工作,一邊工作,一邊學習,努力的融入到新思想新社會中去。

丁玲正是受到了這樣一位思想開放又堅強的母親的影響,才能在後來成為一個自由獨立又熱情大方的的無產階級文學戰士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丁玲此時正就讀於桃園女師,已經受過新式教育的她,又經歷了五四運動的浪潮的洗禮,她內心反封建的種子覺醒了。

丁玲參加了學校組織的一系列反封建活動,比如率先剪掉自己心愛的長髮,又比如積极參加反封建的辯論賽,在台上多次慷慨激昂地陳述了與封建社會決裂的決心。

丁玲晚年時,記者採訪她對毛澤東的看法,丁:主席對我個人不錯 - 天天要聞

就在五四運動進行最激烈的時候,丁玲遇到了她寫作之路的啟蒙老師—陳啟明。

丁玲在陳老師的引領下認識了《新青年》雜誌,並在陳老師的介紹中了解到了當時有名的文學革命家,這其中就包括她未來的“偶像”魯迅先生。

後來丁玲回憶起這段經歷是曾經說:“我在這種空氣中,自然也變得有所思慮了,而且也有勇氣和一切舊禮教去搏鬥。”

丁玲的童年經歷中富有讓她最終成為文學家的重要因素,比如特殊的家庭環境賦予了她感性的思維,時代的原因又讓她有了豐富的創作素材,學校的教育又賦予了她文人的自由與洒脫。

丁玲晚年時,記者採訪她對毛澤東的看法,丁:主席對我個人不錯 - 天天要聞

或許正是因為以上的種種原因錯綜交叉,丁玲的文學作品才能寫得如此細膩並且深入人心。

丁玲的革命意識及其文學作品

五四運動之後,丁玲又輾轉去到上海讀書,在這裡她結識了一大批共產黨員,對黨的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也為她後來加入中國共產黨奠定了基礎。

丁玲一直渴望思想上的自由,於是她又來到了思想包容、人才濟濟的北京。在這裡,她更加細緻的閱讀了魯迅的文學作品,此時的丁玲相比五四運動時期更加成熟了。

丁玲晚年時,記者採訪她對毛澤東的看法,丁:主席對我個人不錯 - 天天要聞

因此她對魯迅的文學作品中反映出的革命思想理解的更加充分,她彷彿是從魯迅那裡第一次了解中國的現狀,了解中國的革命,也是第一次感受到文字的力量給人帶來的震撼。

1927年丁玲以自身為原型創作了短篇小說《在黑暗中》,從名字就可以看出這篇小說是丁玲在表達自己對未來道路的迷茫。

在此過程中,丁玲也不斷在尋求問題的答案,她急於解救處於危難中的國家,但是又不知道如何去做。

就是在這種不知所措的思想困境中,丁玲開始拿起筆不斷地進行創作,一方面是藉助文字表達自己反對封建,要為女性爭取自由的態度,另一方面也是慢慢摸索正確的道路。

丁玲晚年時,記者採訪她對毛澤東的看法,丁:主席對我個人不錯 - 天天要聞

在得知魯迅也在左翼作家聯盟後,懷揣着對魯迅的敬仰,已經在小說界小有名氣的丁玲也來到了上海,並加入左翼作家聯盟,並且參與編輯了許多革命刊物。

隨着革命形勢越來越複雜,這群文人意識到僅靠寫一些抒發理想和個人情感的文章是不行的,文學界也該來一次徹徹底底的革命了,處在大環境下的丁玲也漸漸找到了寫作的方向和動力。

她的文學作品開始向現實中的革命立場傾斜,帶着思想上的轉變,她創作了革命文學作品《韋護》,以兩個青年的感情和革命信仰為主線,在兩者面臨矛盾與抉擇時,表達了自己甘願為革命事業奉獻一切的決心。

丁玲晚年時,記者採訪她對毛澤東的看法,丁:主席對我個人不錯 - 天天要聞

丁玲文學作品風格的轉變也表示她對未來要走什麼樣的路已經很明確了,並且對共產黨的革命信仰也十分堅定了。

於是在1932年,在一個合適的契機之下,丁玲成為了中國共產黨的一員。她曾經說道:“生活教育了我,我明白,我不能僅僅做一個黨的同路人,我要做黨的一顆螺絲釘!”

由此可見,丁玲對黨的信心與忠誠。

丁玲晚年時,記者採訪她對毛澤東的看法,丁:主席對我個人不錯 - 天天要聞

從那以後,丁玲的作品開始以關心底層的人民群眾和宣揚共產主義革命為主,她手中的筆桿變成了為窮苦老百姓討公道的利器。

由於丁玲文筆犀利,在女性和老百姓中的聲望很高,國民黨便趁機擄走了丁玲,面對對方的威逼利誘,丁玲始終不為所動,堅決不為國民黨寫文章,充分表明了她跟隨我黨的決心。

毛主席早就聽說過丁玲的故事,也讀過她的文章,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兩人直到1936年才第一次見面。

丁玲晚年時,記者採訪她對毛澤東的看法,丁:主席對我個人不錯 - 天天要聞

毛主席與丁玲的革命情誼

從1933年起,丁玲經歷了被國名黨監禁3年的生活,終於在1936年她逃離了國民黨的管控,於是立即奔向了當時的革命聖地—陝西延安。

因為丁玲是當時知識分子的代表,又是到延安追隨黨追隨革命的第一個文人,黨組織為丁玲舉行了熱烈的歡迎儀式。

毛主席不僅親自歡迎了丁玲的到來,還寫了歡迎詞,並作詩一首,高度讚揚了她對黨的忠誠,以及對工人階級和窮苦百姓的關心。

丁玲晚年時,記者採訪她對毛澤東的看法,丁:主席對我個人不錯 - 天天要聞

在這裡,丁玲與毛主席漸漸熟悉,在毛主席革命思想的影響下,丁玲又創做出了許多反應革命中相關人物、事件的紀實性作品,也為我們現在追溯革命前輩的事迹和精神留下了可查證的史料。

在延安期間,丁玲經常去拜訪毛主席,毛主席為人十分隨和,兩人除了經常探討革命思想外,毛主席還常常像老朋友那樣和丁玲開玩笑。

有一次,毛主席正在和丁玲討論詩詞,突然毛主席想是想到了什麼,對丁玲說:“你看延安像不像以前的朝廷?”聽到這話,丁玲心裡很吃驚。

丁玲晚年時,記者採訪她對毛澤東的看法,丁:主席對我個人不錯 - 天天要聞

但她也知道這是毛主席是同她開玩笑了,於是也笑着回答到:“哪裡像了,沒有文武百官啊!”毛主席聽罷,便把紙筆推到丁玲面前讓她來“封”。

丁玲也不扭捏,拿筆寫了起來,兩人反封建的人就這樣在玩笑間玩起了“封官”的遊戲,可能正是因為兩人的革命理想都很純粹,所以才能談及這種話題吧。

從丁玲的敘述里,也讓我們了解到了一個不一樣的毛主席。

丁玲晚年時,記者採訪她對毛澤東的看法,丁:主席對我個人不錯 - 天天要聞

1948年春末,歷經滄桑的丁玲在去西柏坡參加會議的路上與毛主席再次重逢,兩人相談甚歡。毛主席肯定了丁玲與農民與黨之間的密切關係,並讚揚了她的新作《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完全反應了土地改革運動的實際情況。

不僅如此,為了更好的鍛煉丁玲,拉近她與基層群眾的距離,毛主席還抽調她去地方任縣委書記,這一舉動,把丁玲感動的熱淚盈眶。

可見毛主席對丁玲的器重與信任,他們之間的革命情誼並沒有因為時間而褪色。

丁玲晚年時,記者採訪她對毛澤東的看法,丁:主席對我個人不錯 - 天天要聞

在後來的交談中,毛主席還對丁玲未來文學作品的創作方向給出了建議,並且對她在當時文壇的地位給出了高度的評價:你文學方面為中國革命做出的貢獻是不亞於任何人的,你的名字是列在魯迅、茅盾、郭沫若一等的。

丁玲女士的一生跌宕起伏又充滿革命色彩,她柔弱的身軀里藏着無窮盡的與封建勢力對抗的力量,她用手中的筆記錄了新中國成立前的鬥爭和新中國成立後的發展,在近代文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

我們當代女性更應以丁玲這樣的革命女戰士為楷模,努力做一個獨立自主的新女性!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逝者 | 113歲新四軍老戰士施平在滬逝世!系施一公祖父 - 天天要聞

逝者 | 113歲新四軍老戰士施平在滬逝世!系施一公祖父

新四軍老戰士、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施平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4年6月29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13歲。施平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的祖父。今重刊舊文《施平:一隻理想主義的“土撥鼠”》(原載於2015年4月11日《文匯報》),以饗讀者。百歲施平,攝於2010年9月。“我是一隻土撥鼠。”施平在自傳里這樣寫...
1949年之前,毛主席的這些罕見留影,平時很難見到,極其珍貴! - 天天要聞

1949年之前,毛主席的這些罕見留影,平時很難見到,極其珍貴!

一張老照片,珍貴的鏡頭,溫馨的畫面,永恆的記憶。拍攝於1947年,拍攝地點在陝北小河村,這是毛主席與機要科人員留下的彌足珍貴的合影和罕見的鏡頭,溫馨的畫面,永恆的記憶,此時的毛主席和其他同志一樣蹲在地上,也沒有站在核心位置,但是並不影響他的
遭遇地頭蛇,兇悍的土司、拚命的阻擊,徹底斷了石達開的生門! - 天天要聞

遭遇地頭蛇,兇悍的土司、拚命的阻擊,徹底斷了石達開的生門!

哥走的是懷念,還有傷感兵駐慶遠期間爆發的“萬里回朝”事件,對石達開的打擊是致命的,除了太平軍精銳損失慘重,更嚴重的是此事帶來的感情傷害。石達開沒有料到自己竟然會落得個眾叛親離下場,那些曾經無限擁戴自己的兄弟們,為什麼都會選擇離我而去,難道我
清朝花木蘭:潛規則清秀下屬,懷孕後偷換身份,終遭拋棄 - 天天要聞

清朝花木蘭:潛規則清秀下屬,懷孕後偷換身份,終遭拋棄

在《清朝野記》中,我叫陳統領,世人皆稱我為清代花木蘭。然而,我女扮男裝從軍後,因作戰英勇一路榮升將軍,用刀逼下屬侍寢,懷孕後互換身份,最終卻被負心漢無情拋棄。故事始於同治初年,清廷大將多隆阿從湖南揮軍進軍陝西平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