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員怎麼區分高下?原來他們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2023年12月01日11:31:18 歷史 1965

在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古代官員怎麼區分高下?原來他們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聞

古代官員怎麼區分高下?原來他們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聞

文| 青菀杳聲聞

編輯| 青菀杳聲聞

古代官員怎麼區分高下?原來他們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聞

●—≺ 前言 ≻—●

官員人事制度中有一些基本概念,比如,主事和知縣會見,誰先行禮,誰走在前面,這得有一個標準。

古代官員怎麼區分高下?原來他們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聞

巡撫和尚書行文,誰比誰大,使用什麼規格,這也要有一個標準,這個標準怎麼制定,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

古代官員怎麼區分高下?原來他們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聞

●—≺ 如何確定官員的等級 ≻—●

這官員們的等級標準就是品級,最開始品級是用糧食來換算的,單位是“石”。

這也許是因為糧食是人們最重要的財富,是剛性需求,流通量大,秦漢就以石來標註官員的等級。

古代官員怎麼區分高下?原來他們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聞

一般縣長六百石、縣令八百石、太守二千石,這是他們每一年能拿到的俸祿總額,當時的古文就用“二千石”來指代高官。

後來,“品”逐漸取代了“石”,成為官員等級的單位。

古代官員怎麼區分高下?原來他們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聞

明清一共有九品,每一品又有正、從兩個等級,最高的是正一品,最低的是從九品,因為九品從高到低像流水樣縱向下來,因此也叫流品。

從九品以下又有“不人流”或者是“未人流”的官員,比如驛丞、倉大使、河泊所大使等,他們有官員身份但沒有品級,在流品之外。

古代官員怎麼區分高下?原來他們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聞

所以,明清官員一共有十九個等級,不入流品的都是一些雜官。

跟流品相關的有“爵位”的概念,爵位是貴族政治的遺迹,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是西周確定的,基本被後世沿用(後世多加了一個“王”爵)。

古代官員怎麼區分高下?原來他們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聞

有爵位的人就是貴族,賢能政治取代貴族政治後,貴族繼續存在,比如,晚清曾國藩就獲封一等毅勇侯,是侯爵,算是貴族。

其長子曾紀澤在他死後,世襲了侯爵,侯爵是超品的,也就是說,曾紀澤二十多歲襲爵後,即使和一品大學士相見,位置也在後者之上。

古代官員怎麼區分高下?原來他們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聞

但是,秦漢後的爵位不裂土分封、不蒞民施政,賢能政治下的貴族如果沒有擔任官職,是沒有實權的,坐享富貴而已。

決定官員實權的是“職事官”,職事官是具體執掌政務的官職,官員的工作和權力,隨着職事官的變動而變動。

古代官員怎麼區分高下?原來他們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聞

職事官之外,有“散官”的概念,比如光祿大夫、通政大夫、文林郎等官銜,其實是散官,只有官名、沒有執掌,散官隨着官員品級、資歷的積累而升轉。

不同等級的官員例加對應的官銜,比如,清朝一品官員例加光祿大夫官銜、正五品官員例加奉政大夫的官銜。

古代官員怎麼區分高下?原來他們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聞

“勛官”類似於現在的勳章,特定勛官對應一定的品級,但無實權,只是代表一種榮譽,它最初是對作戰有功者的表彰,北周為了獎勵有功的將士,設置了勛官,後來漸漸惠及朝官。

唐代勛官制度最盛,置上柱國、桂國、上護軍、護軍、上輕車都尉、輕車都尉、上騎都尉、騎都尉驍騎尉、飛騎尉、雲騎尉武騎尉等十二階,對應正二品至從七品,皆無職掌。

宋元明大體沿襲,清朝廢除。

古代官員怎麼區分高下?原來他們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聞

此外,還有一個“差”的概念,差,就是差使,讓官員出差辦事,比如,軟差大臣就是典型的差使,辦差完畢職權就沒了。

同樣,科舉考官、閱兵大臣、修繕陵寢大臣等名稱,都是差使,總督、巡撫、知府、知縣等後來的正式官名,開始都是差使,例如,知府就是“某官知某府事”。

古代官員怎麼區分高下?原來他們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聞

古代官員的名片,往往由爵位、職事官、散官、勛官、差使等混合而成,有的再加上兼職或品級。種類越多,官場對官員的控制方式就越多,官員受官員人事制度的束縛就越大。

我們可以分析一下這串長官銜:

“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尚書右僕射,使持節涇州諸軍事,涇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國,南川郡王,贈司空劉昌”。

開府儀同三司”原本是高官的待遇,可以建立幕府、享有三公的儀仗,後來逐漸演變為給高級官員的待遇,在唐代就成了加給從一品高官的散官。

古代官員怎麼區分高下?原來他們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聞

“檢校尚書右僕射”也是唐代慣例授予高官的散官,“使持節,涇州諸軍事”是劉昌的差使,以欽差的身份監督涇州的軍事。

“涇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才是他的本官,是他實際上的主要工作。

“御史大夫”是兼職,極可能也是散官,“上柱國”是勛官,“南川郡王”是爵位,“司空”是追贈的。

古代官員怎麼區分高下?原來他們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聞

但凡是高官,待遇高、兼職多,難免官銜一長串,比如三國裡面的劉備,一出場自報家門“漢宜城亭侯、左將軍豫州牧、皇叔劉備”,分別表示爵位、本官、兼職和皇叔的身份。

官銜最複雜的,可能要數宋朝,宋朝統治者人為地製造官制的複雜性,讓官員交叉任職,所以出現了本官、加官、差使等名目。

古代官員怎麼區分高下?原來他們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聞

比如,北宋張大人的官銜可能是“楚國公,崇文院直院,刑部侍郎,知大名府事,河北經略安撫副使”。

其中“楚國公”是爵位,“崇文院直院”是“館職” (宋朝給文官的授職)“刑部侍郎”是“本官”,決定他的職位和待遇的職位。

古代官員怎麼區分高下?原來他們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聞

“知大名府事”“河北經略安撫副使”是“差使”,說明張大人的主要工作是大名知府、河北路的二把手。

那他平時在哪辦公呢?在河北大名府

古代官員怎麼區分高下?原來他們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聞

當然了,宋朝的官制是出了名的複雜屬於特殊情況,不能把宋朝的官制當成普遍現象,我們不妨以清朝官員的任命制度為例,來探討古代的官員人事制度。

古代官員怎麼區分高下?原來他們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聞

●—≺ 官員是怎麼任命的 ≻—●

根據官員任免過程,人事權可以分成三項相互關聯的權力,分別是:提名權、審核權和決定權,三項權力連貫起來就是一個完整的官員任免過程。

從理論上來說,所有的官員都只能由皇帝來任命,全天下官員理論上都是皇帝的僱員,應該由皇帝來任命。

古代官員怎麼區分高下?原來他們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聞

但是在實踐當中,皇帝不可能這麼做,不然他會累死的,所以皇帝必須把權力分割下放。

於是,在官職出現空缺的時候,皇帝就讓大臣們先在符合條件的官員中提名幾個人,上報自己決定。

古代官員怎麼區分高下?原來他們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聞

提名權和審核權,就這麼從大的人事權中分割了出來。兩者是連在一起的,因為提名的同時要進行審核,皇帝只保留最終的決定權。

再考慮到,皇帝不可能時時事事親力親為,所以絕大多數人選,皇帝看提名上來的是誰就決定是誰。

古代官員怎麼區分高下?原來他們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聞

所以這三項權力當中,提名權反而成為最關鍵的權力,如果擁有提名權的那個人不提名某個官員,這個官員就根本不可能進入到任免流程當中。

這就好像是美國大選,兩黨競爭,每黨提名一個候選人來決戰。

古代官員怎麼區分高下?原來他們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聞

黨內提名就非常重要,誰獲得了黨內提名,就起碼成功了一半,如果沒有獲得提名,他根本就不可能參加大選,所以,提名權在實踐中就成了要害。

在講解具體制度之前,我們必須明確,官員人事制度只是理論上的,皇帝隨時可以打破。

乾隆前期,熱河都統出缺,需要任命新官員。

古代官員怎麼區分高下?原來他們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聞

吏部提名了幾個候選人,把覺得最合適的人排在第一個,皇帝一般也只看第一個,覺得沒問題了就畫個圈,這樁人事任命就完成了。

但是這回,乾隆皇帝沒有圈任何一個提名候選人,而是在旁邊寫了一個新名字“李侍堯”。

古代官員怎麼區分高下?原來他們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聞

皇帝的意思很明確,要把熱河都統給這個李侍堯。摺子返回來後,大臣們很吃驚,李侍堯是誰?這個人根本就不在考察範圍內啊!

一查,李侍堯是御前侍衛,不符合熱河都統的任職資格,大臣們就跟乾隆說,第一,李侍堯的資歷太淺。

古代官員怎麼區分高下?原來他們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聞

熱河都統掌管整個熱河地區的軍政大權,作為封疆大吏,李侍堯太年輕,當官沒幾年,資歷不符,乾隆皇帝說,資歷是虛的,能力才重要,資歷這條就免了。

大臣們又說,熱河都統是八旗駐軍長官,由滿族人出任,但是李侍堯是個漢人,漢人管理八旗,不合適。

古代官員怎麼區分高下?原來他們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聞

乾隆皇帝說,李侍堯是漢人,但是他的祖先在我大清入關之前就已經編入漢軍旗,算是半個滿族人,最後,乾隆皇帝力排眾議,任命李侍堯為熱河都統。

李待堯後來當過兩廣總督、雲貴總督、內閣大學士,是乾隆的親信大臣,這個例子充分說明:一切人事任免制度和規定,在皇權面前脆弱不堪。

古代官員怎麼區分高下?原來他們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聞

唐朝的時候,皇帝不顧制度,打破常規任命官員,往往斜封委任狀,多少有點心虛,這些官員由此得名“斜封官”,到了明清,皇帝基本上想任命誰就任命誰。

可見,從唐到清,雖然封建王朝的性質沒有改變,但皇帝的權利越來越大,清朝之時,皇權已是無所顧忌的龐然大物了,官員的任免,只需要皇帝一句話就可以了。

古代官員怎麼區分高下?原來他們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聞

古代官員怎麼區分高下?原來他們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聞

根據平台規則,您關注+點贊評論會保持鐵粉身份,為您推薦更多優質內容

---END---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紅場閱兵推動歷史的車輪,有遺憾的和平勝利更珍貴 - 天天要聞

紅場閱兵推動歷史的車輪,有遺憾的和平勝利更珍貴

5月9日,莫斯科紅場上的勝利日大閱兵,舉世關注。莫斯科紅場的閱兵式從來都不是簡單的軍事表演。當鐵甲洪流碾過克里姆林宮牆下的方石,當軍靴鏗鏘聲,震蕩着聖瓦西里大教堂的穹頂,這場跨越時空的軍事儀式,總在....
中國在2400米高原建大壩!耗時十年後首次蓄水 - 天天要聞

中國在2400米高原建大壩!耗時十年後首次蓄水

位於中國西南地區的雙江口水電站建成後將成為世界最高大壩。據相關媒體報道,該水電站已於5月1日開始蓄水,其開發商稱,這距離正式投入運行又近了一步。這座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耗資360億元人民幣的項目已耗時近十年,主要用於發電和防洪。
淮南三叛助力司馬氏加速奪取曹魏大權 - 天天要聞

淮南三叛助力司馬氏加速奪取曹魏大權

曹魏後期,司馬懿通過高平陵之變掌控曹魏大權,從此時起,司馬氏開始奪政專權,此舉使得掌握軍事重鎮壽春的統帥先後發生三次反抗司馬氏的兵變,他們分別是王凌之叛,毌丘儉文欽之叛,諸葛誕之叛。這三次叛亂都是被司馬氏平定的,同時也助力司馬氏加速奪取曹魏
當文物普查來到新疆 無人機飛躍無人區 - 天天要聞

當文物普查來到新疆 無人機飛躍無人區

“前段時間,我們在文物普查時遇到了沙塵暴,後來安全撤到了塔中鎮。”新疆和田地區文旅局文博科科長、普查隊長買提卡斯木·吐米爾說。當時全隊的給養只剩下兩箱礦泉水,在普查隊距離塔中加油站還有50公里時,汽車指示燈亮起,提示燃油即將耗盡。
冉閔,是民族英雄?還是殺人惡魔? - 天天要聞

冉閔,是民族英雄?還是殺人惡魔?

今天,我們說一個極具爭議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其行為和決策引發了後世無盡的爭論。欣賞他的人尊他為拯救漢族於水火的民族英雄,討厭他的人斥其為雙手沾滿鮮血的殺人惡魔,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武悼天王冉閔!冉閔,字永曾,小名棘奴,出生於公元 3
魯慕迅同志逝世 - 天天要聞

魯慕迅同志逝世

湖北省文聯魯慕迅同志治喪小組5月9日發布訃告,湖北省文聯離休幹部、省美術家協會原副主席、一級美術師魯慕迅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5年5月8日凌晨2時在深圳不幸逝世,享年98 歲。
上海話在香港地位高,跟他們密切相關! - 天天要聞

上海話在香港地位高,跟他們密切相關!

文 | 極耳在香港娛樂圈摸爬滾打近六十年的汪明荃早已成為粵語流行音樂代表性人物之一,不過儂曉得伐,伊原來還是地地道道上海人。五一假期在上海舉辦“DIVA演唱會”的阿姐,一張嘴就是地道上海話。而這也是78歲的她首次回到家鄉上海舉辦個人演唱會。當天的演唱會,阿姐誠意十足,除了換造型,全程沒有下場。她唱了《勇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