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顧等不迷糊
編輯丨顧等不迷糊
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前言
八寶山革命公墓,是安葬眾多為國家做出突出貢獻的人才的地方,每一個墓地背後都有着感人的故事,其中,81號墓和一處無名墓碑備受矚目,這兩處墓地為誰而設呢?誰又是被祭掃的最多?
八寶山公墓由來
八寶山自古以來就被視作風水寶地,歷經封建王朝的終結後,它擔負起了新的重要使命。
先是作為忠烈祠所在地,後來又成為了國家公墓陵園,這裡風景秀麗,交通便利,而且不佔用農田,因此成為了理想的墓地選址。
在興建這座公墓的過程中,許多志士和學者傾注了大量心血,林徽因就算在生病期間,她也親自下場,完成了著名的“蓮花”設計。
八寶山公墓包括骨灰堂和墓區兩個部分,而墓區則被劃分為三個地區,第一墓區是安葬政治級別最高的幹部和民主黨派領導人的地方,其中埋葬着諸如任弼時、彭真和李先念等知名人物。
第二和第三墓區的政治級別略低,安葬着縣團級以上幹部和知名學者,比如徐悲鴻、林徽因以及中國人民最忠實的朋友史沫特萊等人。
進入骨灰堂的骨灰也將按規定次序進行排放,而想在這個紅色公墓葬身的人並不容易,由於其地位和豐富的紅色教育資源,每逢清明時節都吸引大批國民前來祭奠。
多座特殊的公墓更是備受矚目,其背後更有着令人感慨的故事。
絕世才女林徽因
作為修建這座紅色文化資源的墓地的修建者,林徽因,她的墓穴自然而然的也成為了這座墓地被全國各地遊客祭祀最多的地方。
人們經過這個地方時,常常會駐足一會,向傑出的建築師兼作家林微因獻上一束鮮花。
林微因以她的美麗外貌和才華出眾而聞名,每當提起她,腦海里想到的就是,一位穿着旗袍的年輕女子,在民國時期的巷子里漫步,散發著詩人的氣質。
除了她在文學領域引起轟動的作品外,她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性建築師,她留下的建築設計手稿令人讚嘆不已,在建築界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1904年,林微因誕生於浙江杭州,她的父親受過良好的教育,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通曉多種外語,且擅長詩文、書畫等各種文化領域,擁有豐富的知識和閱歷。
林微因的家庭並不和睦,她的父親一直都不喜歡她的母親何雪媛,由於何雪媛的脾氣暴躁,作為一個只知享樂的大小姐,所有的家務都不會做。
在家庭中,林微因的童年並不愉快,母親經常抱怨父親的冷淡,而父親也因此納了妾,小妾生下了四個孩子。
儘管林微因年幼,但她對母親和父親之間的爭吵和忽視感到厭惡,她的童年並不幸福,這也讓她養成了敏感多愁善感的性格。
林微因與母親住在較為冷清的小院里,她卻常常聽到父親與小妾的孩子們在前院的歡聲笑語。
她也從未向父親發過脾氣或抱怨,而是在家中承擔起管理家務的責任,父親也因此特別喜歡這個懂事的女兒,並在外出工作時讓她負責家庭瑣事。
由於跟隨父親的耳濡目染,林微因自小就展現出多方面的才能,她涉獵各種書籍,自幼就展現出了出色的文學天賦,同時能夠流利地說英文。
在16歲時,林微因隨父前往英國深造,正是在那裡,她對異國風格的高大建築產生了濃厚興趣,這讓她深受吸引。
在英國期間,林微因穿梭於大街小巷,探尋每座建築物、每座橋樑以及每條街道的特色,她驚訝地發現,這些在當地人看來司空見慣的建築物內涵豐富,蘊含著巨大的魅力,這一發現激發了她對建築領域的濃厚興趣。
回到國內,林微與正在清華大學就讀的梁思成相遇,他們發現彼此在建築領域擁有着相似的興趣和看法。
林微因告訴梁思成她對建築充滿了熱情,並最終得到了一個學習建築的機會,於是,他們一起前往美國深造,共同踏上了建築學習的旅程。
在轉往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建築學的時候,林微因卻受到性別的限制,被告知該校不接收女學生,因為學校擔心女生熬夜畫圖會出現安全問題。
儘管遭遇了學校的拒絕,林微因的學習熱情卻沒有受到阻擋,她別無選擇,只能主修美術,輔修建築,因為良好的繪畫技巧是進行建築繪稿的基礎。
林微因並不是一個天才級的繪畫者,她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並堅持每天不斷練習,最終她取得了飛躍性的進步,用了短短三年時間完成了四年的舞台美術設計課程,她在輔修的建築學課程上也表現出色,受到教授們的賞識。
林微因在與梁思成一起考察古代建筑後創作了一幅手稿圖,她的線條筆直而精確,令人驚嘆,尤其在科技較為落後的時代,她的優秀線條成為她作品的一大亮點。
林微因的繪畫技巧為她成為一位傑出的建築師奠定了基礎,她參與了人民英雄紀念碑與國徽的設計。
在這一過程中,她巧妙地利用了民間傳統的景泰藍工藝,並將它運用在紀念碑的圖案中,除此之外,她還為東北大學設計了校徽,並在其中融入了一些富有象徵意義的元素。
由於生活在抗戰時期,林微因在校徽中將長白山與熊、狼等元素融合在一起,象徵著中國面對列強的威脅,鼓勵學生們銘記國恥,振興中華。
林微因與丈夫梁思成一起為中國建築界做出了許多貢獻,參與了八寶山公墓的設計,並致力於保護民國時期的中國文物建築。
1955年4月,林微因在同仁醫院病逝,隨後安葬在八寶山公墓,她的墓碑上刻着“建築師林微因”,永遠銘記着她對建築事業的貢獻。
81號公墓
81號公墓裡面安葬的就是賀龍,中國開國十大元帥之一,一位傳奇人物,年輕時,因為受到地主惡霸的欺凌,他毅然反抗,甚至在一次衝突中砍傷了惡霸之子,由於這次事件,他不得不離開家鄉,開始了他的革命道路。
一開始,賀龍追隨孫中山先生的步伐,積极參与反帝反封建的鬥爭,在這一時期,他多次被捕,並遭受敵人的折磨,但他從未屈服,反而磨礪出堅韌的革命意志。
後來,賀龍決定回到家鄉帶領鄉親們進行革命鬥爭,憑藉著兩把菜刀,開創了一條驚人的道路。
就連毛主席也曾說:“賀龍能用兩把菜刀起家,組建一支軍隊,那麼我們又有什麼理由害怕幹不成呢?”
在北伐時期,賀龍已經成為一支軍隊的領袖,既擁有財富又擁有權力,甚至蔣介石也得設法爭取他的支持。
但是賀龍並不滿足於腐敗和獨裁,認識到蔣介石領導的國民政府背離了革命初衷,於是他選擇繼續跟隨共產黨進行革命。
賀龍於1927年8月1日在南昌發動了一次重要的起義,這次起義不僅在歷史上標誌着中國共產黨正式組建軍隊,更象徵著中國共產黨與蔣介石武裝之間的鬥爭正式拉開序幕。
作為南昌起義的主力和重要領導人,賀龍在歷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為了革命事業,賀龍付出了巨大的犧牲。
即便面對蔣介石威脅他家人的行徑,賀龍和他的家人從未屈服,甚至在屠刀面前仍然保持了堅定的姿態。
不僅如此,為了參與革命,賀龍的生活也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南昌起義之前,他是哥老會的元老和20軍的軍長,每當出門都要坐轎子。
起義之後,賀龍親自燒掉了自己的轎子,並三次讓出軍隊指揮權,從而開創了人民軍隊的歷史。
賀龍的胸懷和氣度,展現出老一輩革命者無私奉獻、為人民公僕的精神光輝,毛主席、周總理等對賀龍也深表讚賞和欽佩。
雖然賀龍後來遷葬回老家,但81號公墓仍然保留着他的墓地,以紀念他在建軍事業中的貢獻,至今,仍有眾多人前來緬懷。
無名墓碑
這無名墓地埋葬着閻又文同志,一個名字不為人熟知的地下黨員,儘管他沒有將軍或高級領導人的身份,但他在我國革命事業中作出了重要貢獻,這也是他能葬在八寶山公墓的原因。
閻又文是一位傑出的人才,畢業於山西大學,雖然他在國民政府工作,但他實際上是我黨優秀的地下工作者。
由於他有機會接觸大量機密文件,甚至了解傅作義等人的想法和計劃,他向黨提供了寶貴的情報,幫助順利解放了北平。
然而閻又文為革命事業所做的貢獻很少有人知道,即使在新中國成立後,他的功績也沒有被公開,直到1993年,他的家人才了解到他過去的身份,但這時候的閻又文已經去世了31年。
這個無名墓地背後的故事應該得到更多人的了解,閻又文的貢獻應該被銘記,當然他只是眾多為革命事業犧牲的地下工作者之一,從這個角度來看,這片無名墓地屬於每一個為革命事業獻身的人。
結語
八寶山革命公墓象徵著革命英烈的永恆光榮,它不僅是英雄們的長眠之地,更是革命精神的傳承之地。
類似的公墓在國外也屢見不鮮,承載着國家歷史與文化的重要紀念功能,八寶山革命公墓積極拓展國際視野,將以更加豐富的方式,傳承和弘揚革命精神,為我們提供更多的精神啟迪和文化滋養。
相信在未來,它將發揮更加重要的意義和作用,激勵着我們不斷向前,永遠銘記和珍愛那些為了正義與公平英勇付出的英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