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誰殺了秦始皇——疾病、丹藥與動蕩》
唐山 著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真正能改變歷史的是人嗎?在古代人治社會,關鍵人物的抉擇確實能左右歷史的走向,但是又有哪些因素比人還重要呢?本書提出:改變歷史的不僅僅是人,還有可能是疾病。
在醫療條件不發達的中國古代社會,即便是富可敵國的人物、至高無上的帝王,也難逃疾病的困擾。從秦始皇求仙問葯開始,那些憑一己之力即可左右歷史發展的關鍵人物,就開始與疾病抗爭。本書從病學角度入手,探討疾病、丹藥與歷史動蕩之間的聯繫,以及疾病和關鍵人物面對疾病做出的抉擇引發的連鎖反應。
人人都會得病,疾病深深嵌入歷史,只是我們常從當代醫學的角度看問題,忽略了疾病在歷史進程中的作用。作者嘗試把歷史記載中疏忽的細節挖掘出來,為讀者認識歷史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內文選讀
華佗真的是印度人嗎
“夫華佗之為歷史上真實人物,自不容不信。然斷腸破腹,數日即差(通瘥,意為病癒),揆以學術進化之史跡,當時恐難臻此。其有神話色彩,似無可疑。”1930年,陳寅恪先生在《三國志曹沖華佗傳與佛教故事》中,首次對名醫華佗提出質疑。
陳寅恪認為,三國時不具備開腹手術的條件,可在佛經中,有與“華佗破腹”和“曹沖稱象”高度近似的記載,這些佛經的寫作時間早於《三國志》,是不是有點太“湊巧”?
陳寅恪未否定華佗的存在,但認為“華佗破腹”是外來神話附會本國史實,啟發了“華佗是印度人”“華佗醫學來自印度醫學”等假說。
後來,日本學者又提出華佗是波斯人,華佗乃“法待”(師傅、長者之意)的音譯,而麻沸散即大麻。中國有原生種大麻,但有毒變異種可能原產中亞或印度。漢代時,大量波斯“幻人”(即魔術師)進入中原,帶來服用方法。(在帕米爾高原,發現距今2500年的、焚燒有毒大麻的遺迹,早於漢代,但尚未找到其他證據,“有毒大麻外傳入說”仍較多見)
華佗被懷疑,因為直到今天,口服麻醉劑都難保安全,很少在手術中應用,為何麻沸散能做得這麼好?此外,華佗的醫術與傳統中醫有較大區別,他是怎麼學會的?種種疑點,引人關注。
誰抄襲了誰,還說不定
華佗,一名旉(音如膚),字元化,沛國譙縣(今屬安徽省亳州市)人。
陳寅恪認為,中國人很少名“佗”,二名的情況更少。一般來說,字應解名,可“元化”與“佗”無關。也許,華旉才是真名(旉有伸展意,能與“元化”對應),“佗”只是尊稱。
在梵文中,“葯”的音如Agada,音譯為“阿伽陀”或“阿羯陀”,“阿”發輕音,常被忽略(比如阿羅漢在漢語中,只稱羅漢)。所以,當時印度人稱“葯”應為“伽陀”或“羯陀”,音近“華佗”。稱華佗,猶如稱葯神。
陳寅恪進一步指出,“斷腸破腹”見《佛說?女耆域因緣經》,耆域是印度名醫,《三國志》中的華佗事迹,可能抄襲了耆域的故事。
有幾點值得商榷:
首先,漢代一人兩名不罕見。比如陸遜本名議,徐庶本名福等。
其次,佗本意是“美”,可以用來起名。比如秦朝將領趙佗。
其三,“伽”和“羯”的音不可能拼成華。
其四,《三國志》中明確寫了華佗的出生地,和史料完全對得上。華姓出自春秋時宋國,是宋國貴族的後裔。宋國故地就在譙縣,當地至今仍有小華庄,村民都姓華。
最讓人懷疑的是,《佛說?女耆域因緣經》中有“天下所有,無非是葯”“離邪離疑,更無尊天不複信他”等中醫常用語,似是東漢人偽造的經書。則《三國志》未必抄襲過它,倒是它很可能抄襲了中醫的典籍。
華佗為何不讀《傷寒論》
華佗出身士族,《三國志》稱他年輕時“遊學徐土(即徐州地區),兼通數經”。名臣陳珪推舉他當孝廉,後來太尉黃琬也曾徵召他,都被華佗推辭。
漢末隱士流行從醫,名士韓康便“常採藥名山,賣於長安市,口不二價”。可在史書中,華佗不太像醫生。據說他的眼睛猶如X光機,能透視人體,發現病灶;還能預言人的生死,每說必中;喜歡使用毒藥。
華佗的病人也奇怪:某路人患病,經華佗治療,“立吐蛇一枚”;河內太守劉勛之女患腳瘡,吃了華佗的葯,“有若蛇者從瘡中而出”。正史較少提到華佗,可在志怪小說中,華佗的名字卻常出現。比如敦煌本的《搜神記》稱:華佗給人開膛,洗五臟;還劈開患者腦袋,捉裡面的蟲子……
總和蛇、蟲較勁,與《黃帝內經》《傷寒論》這樣的正路不同,有學者認為:華佗醫學來自印度醫學。
其實,當時中醫專業化程度不高,方仙道也算醫。方仙道出自春秋時的燕國,以成仙為目的,扁鵲、徐福、盧生等都屬方仙道。秦始皇、漢武帝曾派人去海外求不死葯,就是被方仙道忽悠。方仙道分三大流派:導引行氣、服食煉養和房中術。華佗主攻前兩項。
古人深知華佗練的是“野路子”,所以稱他是扁鵲傳人。二人都善用針灸,有“內扁外華”之說。
《後漢書》說:“(華佗)曉養性之術,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時人以為仙。”其實,華佗只活了50多歲,“年且百歲”是客氣話。
幸運地蹭上關羽的熱度
華佗學醫,本為修仙,《三國志》說他“以醫見業,意常自悔”,卻意外被評為“漢末三大神醫”(張仲景、華佗、董奉)之一。究其原因,都怪元代的一本小說——《三國志平話》,其中稱:華佗曾給關羽刮骨療毒。該情節又被《三國演義》抄走。
據《三國志》,關羽曾中流矢,癒合後,每到陰雨時,便覺骨頭疼。醫生認為,箭毒入骨,需刮骨療毒,操刀者是蜀軍的軍醫。
手術在“赤壁之戰”後,而“赤壁之戰”爆發當年(公元208年),曹操最喜愛的兒子曹沖病逝,曹操說:“吾悔殺華佗,令此兒強死也。”顯然,刮骨療毒時,華佗已去世多年。
那麼,為什麼要讓華佗“背黑鍋”?因為華佗被曹操所殺,而南宋時,曹操、關羽的評價發生了戲劇性變化。
南宋前,因魏國曾據有中原,被視為正統。南渡後,宋廷為強調自身的正統性,轉視蜀國為正統,稱曹操是篡位者。宋廷翻檢史籍,將所有從南打北的名將,都算成武神,享受國家正祀。關羽“水淹七軍”時,是從南方的荊州攻擊中原,因此僥倖列入30多人的大名單。
元代時,岳飛等人因曾與游牧民族作戰,先後從武神名單中被剔除。明清時,晉商崛起,山西人關羽備受尊崇,被皇家封為武聖人,曹操則被視為大壞蛋。
華佗死在曹操手中,根據“壞蛋殺的,必是好人”原則,讓華佗救更大的好人——關羽,自然是順理成章。關羽在明清時大紅大紫,所以華佗廟遠比張仲景廟多。
曹操為什麼非要殺華佗
華佗被曹操所殺,並不是因為他是好人,曹操是壞蛋。
曹操“苦頭風,每發,心亂目眩”。頭風即偏頭痛,10%的人受其困擾,主要來自遺傳,此外,工作壓力大的人易患病。在造成人類壽命損失的疾病清單上,偏頭痛排在前20位。
曹操召華佗在身邊,一旦犯病,便請華佗用針灸術止痛。可醫生社會地位低,華佗不想從醫,便借口妻子患病,返鄉不歸。
曹操派人探查,提出:如華佗妻子真病,便賜小豆40斛(三國時,每斛約62.5公斤),准其留家;否則立刻逮捕。
探查發現,華佗果然在撒謊。據《漢律考》:“詐稱病不朝,於古法當誅。”荀彧說:華佗醫術厲害,不如留他一條命。可曹操認為,華佗想以醫術要挾,逼自己提拔他,可華佗的三大弟子吳普、樊阿、李當之都在曹營服務,自己根本不怕要挾,所以曹操說:“不憂,天下當無此鼠輩耶?”
南北朝范曄在寫《後漢書》時,仍認為曹操占理,他寫道:“(華)佗……為人性惡,難得意。”至於說華佗想為曹操做開顱手術,導致被殺,只是小說家言。
隨着《三國演義》普及,清代王宏瀚提出:“(華)佗乃良醫,性秉忠誠……見操奸(指曹操)不端,實有謀操之心,故為操所先殺之也。”這很快變成主流意見,在許多華佗廟上,都有這樣的對聯:
未劈曹顱千古恨
曾醫關臂一軍驚
寫得很豪邁,但沒一句是真的。

(圖源:視覺中國)
把修仙轉化成健身
華佗學方仙道,但他創造出五禽戲,將方仙道轉化成養生術。
五禽戲出自道教的導引術,發端於先秦,至漢代已比較成熟。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畫《導引圖》上,描繪了44個動作,多是模仿動物造型,這是藉助象形的神秘力量修仙。在《淮南子》中,已提出:“熊經鳥伸,鳧浴猿躍,鴟視虎顧,是養形之人也。”養形是修仙的一個環節。
華佗創造性地發現:剝去神秘主義成分,可將修仙術改造成健身方法,即“體有不快,起作禽之戲,怡而汗出……身體輕便而欲食”。
五禽戲簡單,動作強度小,但效果驚人。
據史料載,華佗的弟子吳普練習後,“年將九十,而不聾,目不冥,牙齒完堅,飲食無損”。安徽中醫學院曾組織學生練習16個月五禽戲,每周4次,每次1小時,結果發現,學生們的腰椎、左股骨頸、大轉子等處的骨密度明顯高於對照組,且實驗前後有明顯改善。
唐代時,五禽戲開始流行。柳宗元在詩中寫道:“聞道偏為五禽戲,出門鷗鳥更相親。”李商隱也寫道:“海上呼三鳥,齋中戲五禽。”
唐人推崇五禽戲,甚至視華佗為神,稱:“(華)佗行之,年過萬歲。”
古代印度、波斯等國雖然有體操和氣功,但都沒有象形術。象形術體現了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國獨有的,這也許能證明:華佗絕非偷渡客。
麻沸散失傳,或因太猛
懷疑華佗是外國人的學者常提出兩個論據:首先,三國時做不了剖腹手術;其二,麻沸散的主要成分來自海外。
2001年,山東大汶口遺址發現一例開顱手術證據,距今已5000餘年。在世界各地,類似證據多達30多處,古人連複雜的開顱手術都能做,怎能做不了剖腹手術?
醫學史家李經緯先生提出,魏晉南北朝時期,中醫以外科為主,因戰亂不已,人們有客觀需求。其實,縫合術、消毒術、金創癒合術等,獸醫一直在操作,華佗完全可能把相關技術應用到人身上。
唐代孫思邈記錄了麻沸散配方:羊踟躕三錢,茉莉花根一錢,當歸一兩,菖蒲三分,水煎服一碗。
羊踟躕有劇毒,可麻醉人畜,但安全性差,與酒配合尤其兇險。此方未必是麻沸散原方,但它確實體現了華佗好用猛葯的特點。方仙道強調扶助陽氣,喜用大毒、大熱之品,比如最愛用丹藥,可丹藥多由水銀、硫化汞(硃砂)、雄黃等製成,重金屬含量超標。傳說《中藏經》是華佗遺著,清代趙學敏批評其中藥方“取其速驗,不計萬全也”。
用藥激進,不被正統醫家認可,可能是麻沸散失傳的原因。
有學者提出,按中醫起名原則,麻沸散應含大麻,而有毒大麻屬胡葯。其實,《傷寒論》中有麻沸湯,只是“湯沸時泛沫之多,其亂如麻也”,並不是含大麻。古人將沸分很多種,比如糜沸、星沸、豪傑沸、雲沸、蟹目沸等,麻沸也是其一。
可見,麻沸散可能不含胡葯,完全本土製造,只是太猛,後來被放棄了。
作者:唐山
編輯:金久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