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剛訪問德國期間參觀波茨坦會議舊址,有何深意?

2023年05月13日18:30:28 歷史 4714

【文/觀察者網 熊超然】當地時間5月10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秦剛在柏林參觀波茨坦會議舊址並發表講話——“戰後國際秩序必須維護、中國國家統一必須實現”。

“中國外長秦剛為何在波茨坦停留?它和台灣有什麼關係?”5月11日,香港《南華早報》以此為題發表文章,分析秦剛此次訪德期間的這趟特殊行程。作為形成二戰戰後國際秩序的一個“決定性地點”,波茨坦這座德國城市對中國和海峽兩岸關係具有特殊意義。

當年的《波茨坦公告》及《開羅宣言》等國際法律文件,構成戰後國際秩序的國際法基礎,寫明台灣回歸中國是二戰後國際秩序的組成部分,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這是台灣的歷史,也是台灣的現狀。

值得注意的是,自秦剛擔任中國外長以來,已多次援引這些國際法律文件談及台灣問題的歷史經緯,就是要以此回應美方,強調美國縱容“台獨”分裂活動,破壞戰後國際秩序,損害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中國人民決不答應。

同時,訪德期間參觀波茨坦會議舊址,秦剛也有另一層精心用意,中方希望得到德國的理解和支持。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辦主任王毅上月在北京會見德國外長貝爾伯克時所說的,中國曾支持德國實現統一,希望並相信德國也會支持中國和平統一大業。

秦剛訪問德國期間參觀波茨坦會議舊址,有何深意? - 天天要聞

《南華早報》文章截圖

回顧歷史,波茨坦這座城市以及《波茨坦公告》這份文件,對中國和海峽兩岸關係具有特殊的意義。

在德國首都柏林以南30多公里處,有一個波茨坦采西林霍夫宮。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美、蘇、英三國首腦在此召開波茨坦會議。中國作為戰勝國,其實也派員參加了波茨坦會議,只是首腦沒有出席,這一點往往被人所忽略。

秦剛訪問德國期間參觀波茨坦會議舊址,有何深意? - 天天要聞

資料圖:1945年7月26日波茨坦會議召開

會議期間,中、美、英三國發表《中美英三國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波茨坦公告》及《開羅宣言》等國際法律文件,構成戰後國際秩序的國際法基礎。《波茨坦公告》的簽署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戰爭勝利重要成果。

《波茨坦公告》第八條規定:“《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而日本之主權必將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吾人所決定之其他小島”。也就是說,日本戰後必須歸還被其佔領的台灣和其他中國領土。

“剛才我參觀了波茨坦會議舊址,歷史和現實交錯,令人感慨良多。1945年召開的波茨坦會議對奠定二戰後國際秩序發揮了重要作用,對中國人民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秦剛5月10日說,我們要牢記歷史給我們的警示:戰後國際秩序必須得到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必須得到伸張!搞“台獨”分裂,挑戰國際公理和秩序,逆歷史潮流而動,註定是絕路一條。中國國家統一必須要實現!

秦剛訪問德國期間參觀波茨坦會議舊址,有何深意? - 天天要聞

圖自外交部網站

事實上,這並非秦剛履新外交部長一職後首次這樣說。4月21日,秦剛在上海出席“中國式現代化與世界”藍廳論壇開幕式並發表主旨演講時說:“台灣回歸中國是二戰後國際秩序的組成部分,《開羅宣言》白紙黑字寫着,《波茨坦公告》清清楚楚印着。”

秦剛訪問德國期間參觀波茨坦會議舊址,有何深意? - 天天要聞

圖自外交部網站

《南華早報》指出,過去20年里,許多中國領導人和高級外交官都曾來過波茨坦,談及台灣問題的歷史經緯,但秦剛本周訪問波茨坦時的這番話,則是明確向美國發出訊號。

“今天,美國口口聲聲要維護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卻把自己當年起草的《波茨坦公告》拋在腦後,支持、縱容“台獨”分裂活動,破壞戰後國際秩序,損害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中國人民決不答應。”秦剛這樣說道。

分析人士認為,秦剛的這番發言,正好回應了美國及其盟友針對中國大陸所謂“單方面改變台海現狀”和“挑戰美國領導的‘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等無端指責。

四川大學的國際政治學者龐中英表示,在台海緊張局勢不斷升級的背景下,秦剛此次訪問德國期間參觀波茨坦會議舊址,也有特別精心的用意。他表示:“中方顯然希望得到德國的理解和支持。德國在二戰後分裂為東西德,也經歷了尋求統一的歷程。”

4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辦主任王毅在北京會見德國外長貝爾伯克時曾指出,中國曾支持德國實現統一,希望並相信德國也會支持中國和平統一大業。

秦剛訪問德國期間參觀波茨坦會議舊址,有何深意? - 天天要聞

圖自外交部網站

龐中英認為,訪問波茨坦是一個“善意之舉”,儘管在俄烏衝突的背景之下,德國和其他歐洲國家在很大程度上靠近了美國。“秦剛對相關國際條約的解釋,是中國與其他國家進行有意義討論的機會,真正的對話將有助於推進中方立場和利益。”

此次參觀波茨坦會議舊址,秦剛還在簽名簿上留言,重申並強調了“中國聲音”:維護戰後國際秩序、促進世界和平繁榮、實現中國國家統一。

秦剛訪問德國期間參觀波茨坦會議舊址,有何深意? - 天天要聞

圖自外交部網站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郭松民:從何應欽主持“受降儀式”看國民黨的媚日情結 - 天天要聞

郭松民:從何應欽主持“受降儀式”看國民黨的媚日情結

“蔣介石私放岡村寧次,為中華民族的未來,留下巨大陰影——因為這意味着,一個人無論怎樣傷害中華民族,都可能不受懲罰。”01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9日,中國戰區日軍投降簽字儀式在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大禮堂舉行。
學者圓桌 | 特朗普上台半年,美歐關係有哪些新變化? - 天天要聞

學者圓桌 | 特朗普上台半年,美歐關係有哪些新變化?

美國總統特朗普開啟第二個總統任期已有半年,再一次對世界造成衝擊,就連美國的“昔日老鐵”歐洲也難逃厄運。近日,“美歐關係2025年度智庫報告”寫作啟動會,暨“特朗普2.0時代美歐關係新態勢”研討會在上海外國語大學舉行。來自復旦大學、上海社會科學院、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等高校和機構的學者就相關議題展開探討。多領...
從東西方人類言行的簡單對比看“西方偽史論” - 天天要聞

從東西方人類言行的簡單對比看“西方偽史論”

復旦大學李教授一句“西方偽史論危害改革開放”直接火上熱搜,2025年7月這事鬧得全網炸鍋。要我說,拿政治帽子壓學術爭議才是真掉價。質疑西方古文明不是罪。亞里士多德著作傳承有斷層,金字塔建造技術有爭議,這些討論學術圈早就有。
斯金納 | 自由與歷史學家 - 天天要聞

斯金納 | 自由與歷史學家

自由與歷史學家本文選自《自由主義之前的自由》第三章,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3年。Ⅰ我已經講述了這一富有特色的公民自由理論的興衰,然而,像我講得這樣簡要明顯是種危險,也許我誤導而不是特別闡明了一些原則,而這是我作為歷史學家的史學實踐所依賴
第三黨:美國政治史上的“失蹤者” - 天天要聞

第三黨:美國政治史上的“失蹤者”

當地時間5日,馬斯克兌現了此前的承諾,宣布成立一個獨立於民主和共和兩黨的新政黨——“美國黨”,並稱該黨將代表美國社會“80%的中間選民”,爭取通過選舉在國會中佔得一席之地。美國憲法並沒有規定兩黨執政,但自1854年共和黨正式成立以來,民主黨與共和黨對峙形成了相對牢固的兩黨體制。在這套政治設計中,第三黨的成立...
《以法之名》孫飛還在死扛,李人駿包庇柳韻,王彧被滅口 - 天天要聞

《以法之名》孫飛還在死扛,李人駿包庇柳韻,王彧被滅口

雖然孫飛被捕,鄭雅萍也分析出了天龍集團和萬海案的關係,但專案組的調查卻沒什麼實質性進展。首先,想敲開孫飛的嘴就比洪亮想象的難得多。因為孫飛只收美金,贓款都轉移出去了不像姜紅軍他們都藏在家裡,所以他篤定洪亮他們暫時查不出證據,就有恃無恐。
美媒感嘆:讓台灣干這件事,代價巨大! - 天天要聞

美媒感嘆:讓台灣干這件事,代價巨大!

當地時間 7 月 7 日,美國《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關於台灣能否與大陸在經濟上脫鉤的文章。該文章認為,儘管台灣的民進黨當局想推進這件事,但這對台灣意味着巨大的代價。 《紐約時報》的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