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很多人而言,尤其是了解一些近代史的讀者,一定對“帝國主義”這個詞不陌生。
每當這個詞語出現在史書的字裡行間,人們便能預料到,這接下來要展現在讀者面前的,將又是一段沉痛的歷史。
久而久之,人們就形成了固定的記憶,彷彿這個詞,牢牢地與西方列強等國家綁定在了一起。殊不知,在數千年前的愛琴海畔,那個被稱為“西方文明的搖籃”,和“西方民主的起源”的雅典,也曾經有過一段“帝國主義”的歷史。
“帝國主義”的源起
如果不細究“帝國主義”一詞的含義,就將雅典稱之為帝國主義,那麼這種說法無疑是使人困惑的。
不用說別的,在人們的心目中,一個古代的國家,似乎是“不夠格”被稱為“帝國主義”的。
那麼其具體都有哪些含義和表現呢?
第一種含義,即為大眾所熟知的那一種,譬如近代史上的西方列強,它們多傾向於對外擴張,對其他國家和地區進行軍事佔領、政治控制、經濟侵略等,然後利用這些,形成一個政治經濟體系。
在這一個含義中,強調的是,被稱為帝國主義的對象的體制。
標準在於,這個對象最終形成的體系和制度是否符合,而和其他方面關係不大。
第二種含義,則是在一九一六年,由列寧在其著作《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中,對帝國主義作出的更進一步的闡述。
在這一層內涵中,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一個必然的階段和狀態。
在這裡,就不僅僅着眼於其行動或者策略,而是更關注對象本身的狀態,沒有達到這一狀態的,就算有相應的行為和體制,也不能算作帝國主義。
第三種含義,是按照“一個民族或者專制君主獲得和維持帝國的政策”來定義的,這個提法出自威廉·弗格森的《希臘帝國主義》一書。
在此含義中,更多的指的是其採取的政策和措施,而非體制或者發展階段。
“民主起源之地”與“帝國主義”
希臘一直被譽為西方民主的起源,其民主制度由梭倫改革開始,又歷克里斯提尼、伯利克里兩次大改革,最終形成了雅典民主政治並達到頂峰。
雖然其民主並非是現代意義上的民主,但這仍不妨礙它被尊為為西方制度的源頭。
但是所有事物都有其兩面性,雅典在其民主制度逐漸走向頂峰的時候,一個帝國也正在悄悄成形,並最終開始推行其帝國主義政策。
公元前四百八十七年,“陶片放逐法”在雅典第一次實施,次年,雅典開始抽籤選舉執政官,民主制度又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
八年後,公元前四百七十八年,由雅典領導的提洛同盟成立。
這個同盟本來是為了對抗波斯帝國而建立,但後來卻逐漸淪為雅典用來控制、剝削其他盟邦的兇器。
自此開始,雅典逐漸被稱為帝國。
在此之後,雅典的各種政策和行動,也慢慢的向帝國主義靠攏。
如在經濟方面,最初為了抵禦波斯而自願交納的盟捐,後來卻成了由雅典強制徵收的貢款,最後甚至任意增加徵收的數量,堪稱橫徵暴斂。
同盟金庫後來也搬至雅典,貢款自然也就被雅典任意移作他用。
在政治方面,雅典在各地的政府、議會等派駐人員,甚至還侵犯了其他地方的司法權,嚴重破壞了盟邦的獨立自主。
在軍事方面,同盟的軍事指揮權被雅典操控,並向各方派駐軍隊,對不甘受操控的盟邦進行武力鎮壓。
在這種情況下,雅典便由一個民主的象徵,變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大帝國,開始不遺餘力的推行着自己的帝國主義政策。
然而,好景不長,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這是一個顛撲不破的道理。
隨着雅典帝國的越發暴虐,不滿和反抗的城邦也越來越多,同時外敵如波斯、斯巴達等也虎視眈眈,整個雅典同時面臨著各種嚴重的內憂外患。
雅典最終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戰敗,曾經強盛一時的雅典帝國轟然倒塌。
哪怕在後來又短短復興了一段時間,也未能重現昔日的輝煌。
隨着馬其頓的崛起與對外擴張,並在喀羅尼亞戰役中擊敗了雅典等邦的聯軍,整個希臘從此一蹶不振,只能供馬其頓驅策。
而馬其頓後來又敗於羅馬,雅典也隨馬其頓一起被併入羅馬版圖。
數十年後,屋大維攻滅埃及,標誌着希臘化時代的正式結束,雅典帝國也不過變成了史書上寥寥幾行文字而已。
帝國主義之異同及其影響
從上文可以看出,雅典的帝國主義,其內涵跟另外兩種還是有較大的區別。
第一種含義強調體制,而把這種體制體現的淋漓盡致的,莫過於十七世紀至十九世紀的英國。彼時的英國,擁有三千三百五十萬平方公里,控制人口近四億人,建立了龐大的殖民體系。但是這時的英國,如果用第二個含義的標準去衡量,暫時還是不夠的。
第二個含義更注重的,是對象的發展狀況,最先進入這個階段的並非是英國,而是美國。
美國的壟斷資本,在十九世紀末產生了對海外市場的強烈需求,這促使美國踏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
在一八九八年的美西戰爭中,美國擊敗了老牌帝國西班牙,奪取了西班牙最後的殖民地。
這一事件,標誌着美國正式進入帝國主義階段。
而第三種的含義標準,相對前兩種來說,顯得要“寬鬆”不少。
例如說日本,日本近代的革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其改革的不徹底性,導致日本仍然存留了大量的舊勢力殘餘。
雖然經濟相對落後,但其卻具有更強的侵略性,對內殘酷鎮壓,對外瘋狂侵略,最終也和雅典一樣走向衰敗和滅亡。
由此可以看出,帝國主義的各個含義雖然不一樣,但每個含義下的帝國主義國家,都是瘋狂剝削和壓迫其他國家和人民。
它們對被壓迫的國家和地區造成了嚴重的傷害,而自己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給本國和他國人民都帶來了深重的苦難,最後在瘋狂中走向滅亡。
結語:
不論是哪一種含義下的帝國主義,最終的受益者只會是其上層統治階級。
統治階級最終必然滅亡,而最後仍然還是由人民,來為其造成的苦難買單,無論是本國人民還是他國人民,都不能從中得到任何的好處。
歸根結底,都是統治者們為了一己之私,採取了各種手段去剝削、壓迫人民。他國的人民固然遭受了苦難和屈辱,但本國的人民也不會感受到絲毫的美好和光榮。
所以從過去到現在,人民一直在反對各種各樣的帝國主義。
更深層的原因,就是無論何人想獲得幸福,他都不應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更不應該以犧牲人民的利益為代價,只為了滿足少數統治者群體的一己私慾。
無產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最後才能解放他們自己,所以無產階級永遠堅持走在反剝削、反壓迫的路上,直到真正的解放來臨。
參考文獻:
《希臘帝國主義》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列寧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