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日本二戰後為什麼會快速崛起,這顯然離不開美國的幫助,對於日本而言,可謂成也美國,敗也美國。
在19世紀,中國不是唯一被堅船利炮打開國門的國家,日本也是。為了避免自己遭到欺凌,日本進行了改革,並吸取了西方先進的發展經驗。他們將封建制度與資本主義道路融合,並在美國的支持下,僅僅6年後就侵佔了台灣島,吞併了琉球,進一步擴大了其軍備。經過十多年的休整,日本於1894年發動了甲午戰爭。
《馬關條約》的簽署為日本帶來了很多好處,讓他們撈到了第一桶金,並為日本各行業的發展提供了經濟基礎。當時,日本國內的女童受教育程度從5%急劇提升至95%。對於資源匱乏的島國來說,似乎劫掠其他國家的資源是提升國力最為直接的方式。許多人為清政府感到憤憤不平,認為這是幾千年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弊端,清政府也無能為力。但是日本也是一樣面對列強的壓迫,然而他們卻能夠齊心協力,共同渡過難關,成為了軍事強國,甚至成為了歐洲一些國家的債主。這就是日本在二戰之前打下的基礎。
自從日本投降以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徹底清算似乎從未真正實現。美國曾將許多科研儀器和資料從日本運回本土,許多戰犯也被保留了性命。裕仁天皇也被提前赦免,而美國在轟炸東京期間也有意避開許多政府關鍵部門,以避免日本失去中高層人員而導致的分裂。自1945年投降以來,短短五年後,日本就加入了聯合國,而中國作為戰勝國直到1971年才以76票贊成、35票反對、17票棄權加入聯合國,其中日美都投了反對票。儘管日本在戰爭中遭受了損失,但其他方面並沒有受到太大的打擊,工業化體系也在除了一些軍工工廠關閉之外保持了正常。
在2016年,日本政府匆忙修改了《和平憲法》,這表明該憲法已經名存實亡。有些國家並不關心正義,只有當利益受到影響時才會打出正義的旗號。
全世界公認,日本在學習和模仿方面擁有相當強的能力,其中部分原因是他們具備危機意識。這種危機意識幾乎達到了病態的程度,既有地緣政治因素,也有思想因素。日本人一直存在一種自我否定的意識,認為自己做得還不夠好、還不夠強,需要繼續學習。無論是普通人還是企業,他們都在不斷自我否定中發展,以苛刻的標準提升自己的品質。
在過去,國內企業要求產品報廢率不得超過百分之一,但在同一時間,日本的相同產品被要求控制在千分之二的不良率。這兩種不同的要求反映出兩個國家對產品質量的態度。儘管日本的產品品質在世界範圍內已經位於前列,但他們仍然不斷追求更高水平的品質。這種自我要求的精神推動了日本的崛起。
在二戰後,日本面臨著無法像以前那樣通過劫掠他國來致富的局面。但他們可以利用自己在軍需製造方面的經驗為其他國家提供必要的物資,例如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此外,日本的工業和教育體系在戰爭結束後並沒有受到削弱。雖然日本為了彌補人力短缺甚至動用了未成年人參加戰爭,但高科技人才的培養從未停止。這得益於近百年來日本建立的人才培養體系,這也是日本培養27位諾貝爾獎得主的原因之一。
日本的崛起涉及許多方面,改革措施也不勝枚舉。簡而言之,日本之所以能夠在戰後迅速崛起,是因為其優勢領域沒有受到戰爭失敗的壓制,包括工業、教育和人才儲備等方面都得以正常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