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為中用,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是毛澤東在上世紀對於藝術行業確立的原則。在這樣的號召下,一大批優秀的藝術家們為推動京劇現代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刷新了京劇的概念,唱腔、舞台和音樂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時,誕生了一批優秀的京劇作品,記錄很多重要的人物和事實。
01
在這樣的創作大背景下,鄧華也在東北野戰軍第七縱隊組建了京劇團,為一線的戰士們送去了很多的精神鼓舞,尤其是抗美援朝時期,冒着危險的炮火為志願軍演出。
京劇《奇襲白虎團》顯得尤為突出,利用京劇傳統的表演程式和身段將當時戰場上我國戰士們英勇善戰的表現的淋漓盡致。
創作的起因源於志願軍團看到了一篇《楊育才帶尖刀班深入敵偽軍白虎團》的通訊,鼓舞人心的戰事激發了創作的熱情,準備把這個事迹編成了京戲,還找到了戰鬥英雄,詳細了解了當時整個鮮活的戰鬥過程。
這場精彩的戲劇在展演的過程中,主角嚴偉才大放異彩,劇中擁有一流的武功,一流的唱功,而在現實中,主角的原型叫楊育才,是一位出生貧苦,後成為戰鬥英雄的人物。
楊育才,1926年出生,23歲才入伍,一年後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偵察兵開始一路任職到副師長的職位。但這一路並不是特別順利。
楊育才在朝鮮戰爭中,被朝鮮授予“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的稱號,並被志願軍總部授予“志願軍一級英雄”稱號。這一切源於他在陣地防禦、戰術反擊、鞏固陣地等作戰中打了很多漂亮仗。
尤其是在楊育才任607團偵察副排長的時候率領僅12名戰士,利用化妝和奇襲的手段,僅僅用13分鐘就將南朝鮮軍首都師第一團團部,俘虜了軍事科長等19人,擊斃擊傷團長以下97人,為戰爭的勝利轉折做出了特殊貢獻。
02
勝利凱旋迴國後,楊育才也受到了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並被授予了金獎章、一級國旗勳章等。
獎章和勳章並沒有給楊育才帶來更多的成長,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位戰鬥英雄慢慢淡出了歷史舞台。
但英雄不會被遺忘,機緣巧合下,楊育才又受到毛澤東的關心,成就了這位戰鬥英雄輝煌的後半生。
1964年8月,毛澤東在北戴河觀看了《奇襲白虎團》,主角嚴偉才給毛澤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向陪同自己的肖華打聽劇中的嚴偉才是不是真有其人?他現在在哪裡?
肖華在演出結束後責成濟南軍區了解人物原型楊育才的情況。
而此時的楊育才,任職於203師偵察連副連長,帶着連隊在距離師部遠在50多公里處一邊生產一邊訓練。一位戰鬥英雄,按常理來說進步本不該這麼緩慢,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就是因為楊育才在陝西漢中被國民黨抓走後當過部隊的傳令兵,後在戰場上被俘虜後加入的解放軍。就是因為這樣的歷史原因,雖然楊育才是抗美援朝的英雄,卻一直沒有得到提拔,甚至還面臨著被轉業的境地。
調查組成員劉瑞年和呂連澄前去調查,最終發現楊育才是一位埋沒在塵埃中的金子。他雖然擔任了10年的連級幹部,但事事處處都非常關心戰士,與戰士們一起過年過節。對自己要求也十分嚴格,每次開會都徒步到55公里外的師部,時刻記着鍛煉自己的體魄保持行軍能力。
03
楊育才多年的堅持,為國家奮鬥的精神,再加上毛澤東同志的關心,終於得到了提拔,一路到203師的副師長。後又成為中央軍委委員,黨代表,全國人大代表,1975年擔任中朝友好代表團團長,訪問朝鮮。
楊育才的晚年也沒有停下自己的腳步,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和解放軍的赫赫戰功,做了很多場傳統報告,目的為了教育下一代要懂得感恩,知道如今的平安來之不易。獲得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授予的“全軍先進離休幹部”稱號。
楊育才本人對於兒女教育要求十分嚴格,明確提出不能用自己的戰功謀取私利,不能讓自己的兒女得到特殊照顧,而是讓他們服從統一安排。小女兒軍校畢業後可以留在父母身邊,但是楊育堅持讓女兒聽從組織的安排。
《奇襲白虎團》記錄的是 20世紀 50年代中國人在世界格局中對於國家利益的集體記憶,其張揚的是中國捍衛國家安全、維護世界和平、反擊帝國強權的決心與力量。
劇中的英雄是國家的英雄,也是共產黨中無數英雄中的一名,展示了高尚的情操和崇高的理想。
半個世紀以來,世界局勢已經有太多變化,而中國也已今非昔比,任何外在的威脅都始終無法撼動中國人民對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對於中國獨立統一、對於人類和平正義的決心與力量,中國人蘊含在 56個民族的鋼骨精神依然,中國嚮往並尋求家國安定、世界和平的格局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