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問:“《倚天屠龍記》中的明教,憂患世人疾苦,善待百姓,反抗暴政,為什麼還會被世人稱呼為魔教?”
我答:“這個問題略微複雜,咱們從頭說起。”
一,明教與主流宗教的衝突
周伯通向郭靖介紹《九陰真經》來歷時,說道——
這段話包含了很多有趣的信息。
首先,明教傳入中土後,並沒有像佛教一樣,進行本土化改良,依然只拜明尊。
這無疑與主流的宗教信仰相衝突。
所以,哪怕周伯通這樣心性純真,不拘小節之人,提起明教,也滿是輕蔑。當然了,這也可能與周伯通出身道教有關。
其次,明教“普惠世人,救濟百姓”的教義,在北宋末年還是很有市場的,吸引了很多名門正派的弟子加入。
可見,那時的明教雖受主流抵觸,但在民間和江湖還是很有聲望的。
這時,除了主流宗教和朝廷,應該沒多少人稱呼明教為魔教。
明教成為世人口中魔教的轉折點,我猜測應該是從方臘開始的。
二,方臘
在一些民間故事或者影視劇中,方臘都被塑造成反抗暴政的起義領袖。
但在歷史上,方臘並非英雄,而是一個殘忍暴虐,屠殺百姓的魔王。
《宋史》、《續資治通鑒》、《大宋宣和遺事》等諸多史籍,均有方臘屠城,殘害百姓的記載。
另外,潮汕等地均有扮演梁山好漢降妖除魔的英歌舞流傳,也間接證明了方臘的不堪。
因此,老黑我做出以下推測——
黃裳挑了明教眾多高手後,方臘趁機竊取明教大權。
成為明教教主後,方臘打着反抗暴政的大旗,鼓動教眾起義。
明教取得一定戰果後,方臘漸漸暴露了殘忍暴虐的本性。
因此,明教普惠世人的好名聲,被方臘徹底敗光,成為人們口中的魔教。
明教高手因此紛紛棄方臘而去。
最後,方臘被魯智深生擒活捉,落得千刀萬剮的下場。(這段屬於強行解讀。不然,在金庸武俠世界中,高手雲集的明教卻不敵梁山,有些解釋不通。)
三,理念衝突
南宋抗金、抗蒙階段,明教不停地起兵造反。
《倚天屠龍記》中,說不得大師提到——
南宋建炎年間,有王宗石教主在信州起事,紹興年間有餘五婆教主在衢州起事,理宗紹定年間有張三槍教主在江西、廣東一帶起事。只因本教素來和朝廷官府作對,朝廷便說我們是‘魔教’,嚴加禁止……
明教起義,大多是不忍百姓受到朝廷的剝削。
但在抗擊侵略的大環境下,他們的行為很難被為國為民的俠士所理解。
比如說,洪七公、郭靖,應該無法理解明教的理念。畢竟,在他們眼中,保家衛國,抗擊侵略才是首要的。剝削百姓的貪官污吏殺掉就好,何必起兵造反,給外敵可趁之機?
《神鵰俠侶》中提到,郭靖與黃蓉成婚後,洪七公隱居在廣東一帶享受美食。那時正是大宋理宗年間。
金庸武俠世界中的張三槍起義,八成是被洪七公所剿滅的。因此,丐幫才會和明教結下百年仇怨。
兩種不同理念的衝突下,明教也就成了以國為重之人眼中的魔教。
四,執法
明教信徒眾多,良莠不齊,難免有壞人作姦犯科。
可明教在執法這件事上做的不是很好。
比如,楊逍。
明教禁止調戲婦女,可楊逍不僅調戲紀曉芙,還強要了對方。
上位者知法犯法,逍遙法外。
反觀少林。
玄慈老和尚觸犯戒律,當眾受罰,最後自盡謝罪。
拋去一切情感因素,看這兩件事,明教被稱為魔教,半點也不冤。
註:原著中,在紀曉芙的敘述中,她被楊逍強暴,才生下了楊不悔。
至於,紀曉芙最初對楊逍有沒有好感,語焉不詳,只說楊逍曾經調戲過她,被她嚴詞拒絕。
五,利益
北宋末年到南宋末年這段期間,明教的主要活動地點集中在東南沿海一帶。
這時期的武林大派,比如少林、全真、崑崙……勢力範圍大多在北方,雙方沒有利益衝突。
到了元朝,明教的勢力擴展到全國,在各地設立分壇,與江湖各大派產生了直接的利益衝突。
以六大派為首的江湖正道,為了合理合法地搶奪利益,自然會給明教冠以魔教的名頭,然後斬妖除魔。
六,宣傳
明教沒有把普惠世人,反抗暴政等理念和事迹,對外進行正面的宣傳。
這樣一來,普通百姓哪裡知道明教是善是惡,是好是壞,是神是魔?
只能聽信朝廷和各大門派的反面宣傳。
長此以往,明教漸漸成為世人眼中的魔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