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的戰略一向為後人所詬病,其實這樣的戰略如果能貫徹到底,宋朝也是有希望實現大一統的。
宋朝在統一南方的戰爭中是遵循自己的戰略的。利用這種戰略,宋朝初期經常打勝仗,士氣越來越高,積小勝為大勝。南方很快就統一了。
但是,統一完南方後,宋朝就開始飄了。它開始準備吞併北漢,奪取幽雲十六州。不幸的是,此時的遼國不同於以往所有的游牧政權。他是兼具游牧文明、漁獵文明、農耕文明多重屬性的複合文明。漢人有的,它有(比如遼國擁有了漢人治國安邦的能力和耕種田地的能力),漢人沒有的,它還有(漢人沒有良馬,遼國卻有)。此時的宋朝在面對遼國時是不佔優勢的。
更何況,宋朝還不佔地利。除非宋朝每個環節都不出錯,否則它很難畢其功於一役。一旦宋軍攻堅受挫,遼兵來援,宋朝的疲憊之師很難佔上風。再加上宋軍受限於變態的軍事制度,軍隊機動性很差,野戰能力也弱,糧道還常常被截斷。所以失敗是必然的。
其實這個時候的宋朝應該繼續遵循先易後難的政策。不應該惹遼國。北漢雖弱,但是背後有遼國做後盾。宋朝攻打北漢,就等於是打草驚蛇,得不償失。
如果宋朝此時繼續和遼國保持良好的關係,繼續麻痹遼國。然後向西發展。控制河西走廊,佔據這樣的戰略高地。既可以壓制党項人的發展,又可以為將來擊敗遼國打下堅實的基礎。因為河西走廊是優良的育馬場。拿下這裡,宋朝就可以組建優良的騎兵,趕超契丹騎兵。更重要的是,河西走廊戰略地位極其重要。宋朝可以像漢朝那樣,通過河西走廊攻擊遼國相對虛弱的右翼,掌握戰爭主動權。以游牧騎兵的作戰思維對付契丹人,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避免在以幽州城下攻堅。
此時的河西走廊是被四個政權控制。即:党項人建立的西夏政權、吐蕃人建立的六穀部政權、回鶻人建立的甘州回鶻政權、漢人建立的歸義軍節度使割據政權。這四個政權里,党項人的實力並不是最強的,但是党項人卻統一了河西走廊,建立了西夏政權,可見河西走廊並不難打。宋朝如果專心經營河西走廊,是很有希望完全控制河西走廊的。
擁有河西走廊之後,宋朝也可以進而拿下党項人的西夏政權。事實證明,如果宋朝全力攻西夏,是完全可以拿下西夏的。西夏能夠長久存在,除了自身的英勇以外,最重要的就是依靠靈活的外交,在大國之間玩平衡外交。西夏被宋朝痛扁之後,就向遼國稱臣,利用遼國牽制宋朝。西夏被遼國攻打後,就向宋朝稱臣,利用宋朝牽制遼國。西夏體量太小,即使全民皆兵,也才勉強維持向遼國、宋朝稱臣的局面。如果,宋朝一開始就對西夏窮追猛打,不給西夏喘息之機,是完全可以拿下西夏的。西夏根本不可能有施展外交手段的機會。只可惜,宋朝對西夏打打停停,給了西夏喘息之機,養虎遺患。
宋朝拿下西夏之後,就可以佔領河套地區。河套地區也是優良的養馬場。宋朝佔領河套地區之後,遼國的防禦線也不再完整。宋朝可以繞道河套地區,進攻幽雲十六州側後。就像德軍繞道阿登森林,攻擊馬奇諾防線一樣,達成戰略欺騙,從側後突襲,事半功倍。
總體而言,宋朝在統一北方時沒有遵循自己“先易後難”的戰略,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先吞下北漢,惹怒遼國。然後進攻幽雲十六州又連連受挫,被遼國擊敗。雍熙北伐再度失敗後,宋朝又開始攻打相對弱小的西夏(此時党項人還沒有建國,名字還是定南節度使)。結果也沒有完全打服西夏。此番操作,完全背離了自己“先易後難”的戰略。
北方戰事的失敗,導致宋朝北部邊境一直沒有完整的防禦線,進不能實現大一統的目標,退不能保持宋朝的固有領土。為後來北宋國都被破,皇帝被俘埋下巨大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