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黨史的朋友們都知道,黨的很多領導人的名字都是化名,比如王明(本名陳紹禹)、博古(秦邦憲)、洛甫(張聞天)等等。不過有些人感到奇怪的是,王明和博古在黨史上留的都是化名而不是本名,但張聞天同志卻留的是本名而不是化名“洛甫”。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由於思想的進步發展、鬥爭環境的需要等等因素,黨的早期領導幹部幾乎每位都有化名,比如毛主席化名“李德勝”,周總理化名“伍豪”和“胡必成”,朱老總化名“王楷”等等。但黨史在記載領導幹部的時候肯定要統一使用一個名字,只會在需要的情況下會特別說明他們的化名。
於是黨史在記載領導幹部的名字時的選取標準是兩個:次要標準是使用的時間比較長;主要標準則是是否在正式文件和書信上使用。比如毛主席在轉戰陝北時使用化名“李德勝”,但在正式文件上使用的還是本名。因此輾轉陝北時期的毛主席在黨史記載中留下的名字是本名。
由於各種原因,王明和博古是在正式文件和書信上使用化名的。1946年4月8日,博古同志因飛機失事而犧牲。1956年1月30日,王明移居蘇聯並且直到病死。而直到兩人因故脫離領導崗位,兩人在正式文件和書信上依然使用化名。因此黨史在記載兩人時也使用他們的化名。
紅軍時期,張聞天同志一直在正式文件和書信上使用化名“洛甫”。但是在全面抗日戰爭時期,張聞天同志開始逐漸在正式文件和書信上使用本名。到了解放戰爭時期,張聞天同志幾乎在所有正式文件和書信都用本名。直到1976年去世,張聞天基本沒用過“洛甫”這個化名。
正因為張聞天同志從解放戰爭時期直到去世都在正式文件上用本名,所以黨史記載張聞天同志的時候一直使用他的本名。只有在涉及到紅軍時期的歷史才會使用張聞天同志的化名“洛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