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建議下,前往三次到隆中拜訪諸葛亮,隨後有千古名篇《隆中對》,擬定了取荊州、益州之地;聯合東吳,對抗曹魏的現實的國家戰略;而後降服後方蠻族,取漢中,發展國力,以待“天下有變”。後關羽之敗走麥城,劉備東征孫吳,諸葛的立國戰略徹底拋棄。所以關羽敗走麥城後,天下大勢已然徹底在曹魏手中,沒有群雄逐鹿的豪邁,只剩一片“蠅營狗苟”;最後司馬以待蜀吳“天下有變”,一統天下統。
關羽被俘,三國再無英雄
美國拜登政府終於在10月上旬發布了《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稱“中國是唯一兼具重塑國際秩序之意圖以及支持其實現意圖之日益強勁的經濟、外交、軍事和技術力量的競爭者”。
最近,美國蘭德智庫一份1月份的文件被泄露出來,完美的解釋了俄烏戰爭的起因。報告主題是“削弱德國,強化美國”。沒有外部的資金和物資的支持,美國的經濟已無法正常運轉。如果德國開始經歷一場可控的經濟危機,那麼從歐洲流向美國的資源將會增加。
蘭德智庫報告
這就是美國的撕裂。戰術動作和戰略思想完全相悖。從戰術上講,俄烏戰爭的目的已經基本達到,歐洲金融資本加速流向,部分產業資本也流向美國。實質就是美國先把老三老四搞殘,通過割肉老三老四,補自己的窟窿。
但戰略上講,是徹底的敗筆。老三已經沒有退路,一頭取經東方。老四徹底寒心,同時俄國的衰落顯現,歐洲實質已經不需要美國的安全保障,北約實際已經徹底存在意義。美國穩着老三,拉着老四制裁老二的戰略也徹底失去了意義。也有以外,比如老三老四的精華也回補了老二一口。得失之間,真的不好算。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中心思想就是:做好自己的事,以待天下有變。更進一步就是:既順勢而為、因勢利導又奮發有為、攻堅克難,始終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始終掌握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歷史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