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大地,醇潔水天!
若無東湖,不願江南?
今天,我們來說說東湖中的一座閣樓,湖光閣。因為它隱藏在湖中心的一個小島上,所以它還一個名字,叫“湖心亭”。
不過,起初,它並不叫這個名字,而是被叫做“中正亭”。
怎麼樣,“中正”這個名字是不是有點耳熟?早先我們在講巡司河上的王惠橋的時候,也提到,曾有一段時間,也不叫做“解放橋”,而叫“中正橋”。
因為這個“中正”,正是當時的大佬——老蔣的名字。
至於湖光閣的來歷,葉帥一句話就說清楚了。
1979年4月23日,葉帥在長天樓上指着湖光閣,對身邊的人說:“你們知道那個亭子過去叫什麼名字嗎?”
陪同者搖頭:“不太清楚!”
葉帥說:“中正亭,當年是夏斗寅送給老蔣的壽禮!”
沒錯,湖光閣,距今已經70多年歷史了,始建於1931年,是當時的省府大員夏斗寅,為慶祝老蔣45歲生日而建的生祠。
夏斗寅是什麼人?他行伍出身,因在一系列不得人心的行動中表現良好,而被晉陞為新編第十軍軍長,並成為武漢警備司令。
令人想不到的是,他還是老蔣的結拜兄弟。我們都知道,馮玉祥是老蔣的結拜兄弟,李宗仁也是老蔣的兄弟,可還真沒想到,老蔣還有這麼一個小混子的兄弟。
從一個小混混平步青雲到軍長,全靠這個大哥的提攜,夏斗寅自然要對老蔣“投桃報李”,於是派人在東湖湖心的一個小島上為老蔣建生祠,起名“中正亭”。
“中正亭”竣工後,夏斗寅就把這個亭子作為一個特殊壽禮獻給了老蔣。當然,遠在南京的老蔣不可能專程來武漢受禮。
據說,1938年,武漢成為戰時陪都的時候,老蔣曾經來到過這裡,看了一眼閣樓。而這時,正值山河破碎,風雨飄搖的時節——這事兒,怎麼看都讓人覺得有些不是滋味。
更讓夏斗寅不是滋味的是,這份壽禮並沒有讓事情往他預想的方向發展,由於他在任期間,大時培植自己的勢力,因此失去了信任,被老蔣猜忌。
不久之後,老蔣懷疑他有二心,此後,夏斗寅就一直在冷板凳上坐着了,後來憤而離職,回到東湖邊經營農地和煤礦,但仍一事無成。解放後他走出香港,靠占卜星相賣藝為生,2年後病死街頭。
這個以“初心不正”而開始的故事,到底還是以“始終不得”而收了尾。
雖說建造閣樓的初心不正,但是湖光閣在選址和布局上,還是非常講究的。
湖光閣屬於六合亭的一種,它的言外之意是,“中正仁和”的六合亭穩坐湖心,正好可以“壓歲慶生”。可見,當時軍閥的逢迎之術,也是爐火純青,讓人汗顏了。
只不過,由於這座亭子,後來更名為湖光閣。所以,對於與老蔣有關的那段歷史故事,知道它的人可能也不太多了。
湖光閣的具體方位是在磨山之北,聽濤景區之南,從湖光序曲出發,沿着東湖綠道前行,大約3公里距離,在一片開闊的區域,一眼就能看到的是用藍色字體刻寫着“湖光閣”的石牌坊,這就是入口了。
湖光閣的主體建築了,古常有古風味道,是八角攢尖頂,整個閣樓分為上下兩層,上面蓋得是琉璃翠瓦,下面還有向外伸展的斗拱飛檐,從這座閣樓的整體裝飾和布局來講,都稱得上獨具匠心的優秀歷史建築。
令人有點遺憾的是,我們去的時候,湖光閣並沒有對外開放,無法在這獨特的位置登樓欣賞東湖勝景。
雖說沒辦法登上湖光閣,但是這裡的風景仍然非常之好。
今天,湖光閣與新建的沙灘浴場連為一體,交通非常便利,這裡還建了一個遊船碼頭站點,遊人可以從湖光序曲乘船,直接到湖光閣靠岸,交通是非常方便的。
穿過石牌坊,左手邊有一首《東湖賦》吸引了起哥的注意,作者是劉醒龍。
這首詩文寫得文采斐然,起哥說,在他所看到的寫東湖的文章中,這應該算是數一數二的。
我在這裡摘錄一下,各位可以自行欣賞。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建在水上的停船碼頭,呈丁字形伸入湖面30米左右,周圍鑲有灰色欄杆。
如果在這裡拍照,你會發現,湖光閣全景正好在你身後,是一個拍照打卡的絕佳位置,感興趣的話,你也來試一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