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爾敦,清朝前期的農民起義領袖。他武藝高強,為人仗義,面對清廷的壓迫,揭竿而起,率領萬餘人的起義隊伍在河間、獻縣、燕山一帶,劫皇銀,殺貪官,攻城掠地。後被清廷誘捕,於康熙五十六年(1717)英勇就義,年僅34歲。
在清朝的正史中,很少有竇爾敦的記載,但他的傳奇故事卻在民間廣為流傳,並出現在類似《施公案》的小說里,後又被改編成戲劇,至今還在演出的京劇有《盜御馬》和《連環套》。在這兩齣戲中,竇爾敦不再是農民起義領袖,而是俠肝義膽、除暴安良的綠林好漢。
作為一個傳奇人物,竇爾敦的家鄉曾有多種說法。據民國史料及地方志記載,竇爾敦系直隸河間府獻縣人,但也有山東人和東北人的說法,其中在山東省武城縣就相傳竇爾敦是甲馬營鎮曹店村人。
曹店村位於京杭大運河東畔。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為修京城借河運料,來往運夫甚多,沿河多處設立旅店供人食宿。當地有曹氏居民在此建一旅店,取名曹店,繁衍成村。後被洪水淹沒,村民分別遷至南、北兩個高地居住,又形成兩個村莊,居南者稱前曹店,位北者稱後曹店。
後曹店村有穴姓和賈姓,都自認是竇爾敦的後人,並以此為榮。然而村中並無竇姓,何來後人?村民解釋說:竇爾敦被害後,族人為免遭誅連,將“竇”字一拆為二,一部分姓穴,一部分姓賈。民國後風聲平息,竇家後人自發地行動起來,在村西選了一塊地方為竇爾敦修廟。奇怪的是,頭一天放好的朝南的基線第二天卻轉向了朝東,一連數日如此。人們猜想:這是竇爾敦的英靈要天天看着後輩人怎樣生活。於是就修建了大門朝東的竇爾敦廟。這一創舉成了京杭大運河沿岸的奇觀,時間一長,就流傳開了這樣的民謠:“南京到北京,曹店的廟門朝正東。”
竇爾敦廟佔地約一百五十畝,還形成了廟會。“四月十八,廟會把香插。”這句民謠就反映了民眾在廟會上向竇爾敦像燒香禮拜的場景。廟會的興起也促進了當地的市場交易,後曹店村做買賣得多,與此大有關係。清朝至民國,當地水旱災荒嚴重,但後曹店村因為做買賣的人多,所以死人較少,無意中沾了先祖的光。新中國成立初期,竇爾敦廟被充作曹店小學,六十年代,村裡在廟的原址上翻蓋學校,這一歷史遺迹徹底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