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是出了名的軍事奇才,打了不少硬仗,但在與一人交手時,林彪的10萬精兵竟敗下了陣來,更令人稱奇的是,對方不過才區區的2萬雜牌兵。
對方究竟是何人,居然讓就久經沙場的林彪都成了手下敗將?
01與林彪交手
1946年,此時國共兩黨之間的關係雖然還處在戰略過渡時期,但卻已經形成了“關內小打,關外大打”的局面。
在這種情況下,國民黨人陳明仁被派遣率領第七十一軍來到了四平前線,與此同時,我軍守在這裡的正是林彪所率領的東北民主聯軍。
由此一來,兩軍就避免不了要交手,再加上,四平在當時作為遼北省的省會,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陳明仁和林彪自然都想將其拿下。
於是,這場交戰整整持續了一個月的時間,戰況十分膠着,雙方打得是難捨難分,陳明仁表示:不攻下四平就絕不罷兵。
林彪也是個倔脾氣,下令一定要死守四平,寸土不讓。
雖然沒有分出具體的勝負,但隨着戰事的不斷進行,雙方的死傷人數都在逐漸攀升,國民黨軍死傷達到了1萬餘人,東北民主聯軍也是傷亡了8000餘人。
見狀,毛主席便電告林彪:
四平,我軍已經堅守一個月,抗擊敵軍十個師,充分展現了人民軍隊頑強英勇的精神,這一鬥爭是具有歷史意義的。
如果你覺得繼續堅守沒有了意義,那麼就可以主動地撤出四平,將主力撤至兩翼休整,準備由陣地戰轉為運動戰。
毛主席的指示無疑是英明的,繼續死守只會讓東北民主聯軍吃大虧,於是在5月18日,林彪決定撤出四平。
林彪撤出之後,陳明仁便在第一時間進駐四平,並且為了給損失嚴重的隊伍補充兵員,他先是整頓了士氣,進而在四平修築了一系列的防禦工事。
這次戰敗讓林彪始終銘記在心,暗暗發誓一定要再將四平奪回來。
於是在1947年5月,林彪率領東北民主聯軍再一次發動了夏季攻勢,欲奪取四平。
雖然僅僅時隔一年,但是國民黨在東北地區的形勢早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倘若四平此時失守,那麼在長春和瀋陽的國民黨軍可以說是孤立無援。
鑒於此,蔣介石多次電告陳明仁,吩咐其務必要守住四平,陳明仁起初也是不負眾望,和林彪一樣,陳明仁原本就善於帶兵打奇仗、硬仗。
因此,在陳明仁率軍拚命抵抗了40多天之後,愣是抵擋住了東北民主聯軍的猛烈進攻,相比於上次,這次陳明仁和林彪的交手更為激烈。
而林彪也是兩次都敗在了陳明仁的手下。
蔣介石在看到陳明仁的戰績之後,迅速派遣了四個軍增援四平,由此一來,東北民主聯軍也就不得不放棄了攻城,撤圍四平。
而陳明仁的堅守也是讓他聞名一時,得到了蔣介石的刮目相看,被提拔為了國民黨第七兵團的總司令。
隨後不久,陳誠擔任了國民黨東北行轅主任,礙於兩人曾經有過競爭,這也就使得陳明仁早就成為了陳誠的眼中釘了。
於是,陳誠上任之後,便很快找出了陳明仁的幾項“失誤”,並以此為借口,將其撤了職,調回到了南京。
對此,陳明仁自然是憤恨在心,但卻又無可奈何,賦閑在南京期間,陳明仁只好經常借酒消愁,以此來緩解心中的不快。
不得志的陳明仁恨的不僅僅是陳誠,更恨那不能主持公道的蔣介石,蔣介石的旁觀讓陳明仁徹底寒了心。
於是,在1949年8月4日,陳明仁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起義。
02悍然起義
當時的陳明仁率領第二十九軍、第七十一軍駐紮在湖南長沙,在看到全國解放已經成了大勢所趨之後,他直接率12萬餘人直接發動了起義。
陳明仁的這一起義,嚴重震撼了華南、東南、西南、西北地區的國民黨的殘部,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而對於陳明仁,毛主席也是十分歡迎,隨後就成立了人民解放軍湖南軍區,令陳明仁擔任了副司令。
隨後,陳明仁更是作為特別代表,受毛主席的邀請去到了北京參加第一次全國政協會議,聶榮臻等人親自來到了車站迎接。
毛主席不僅多次接見了陳明仁,和其一同遊覽了天壇,更是邀請他去到了家中做客。
席間,陳明仁主動提到了四平之戰,表達了自己後悔和愧疚之情,毛主席聽聞,笑了笑,正所謂是各為其主,陳明仁當時的立場和心情自然是可以理解的。
緊接着,毛主席便問道:“今後你是想從政還是帶兵打仗呢?”
陳明仁表示:“可能的話,我還是想在軍事上為國家盡一些力。”
毛主席點點頭表示認可:“我看林彪打仗都不如你,我看你就擔任解放軍二十一兵團的司令員,今後有什麼要求可以隨便提。”
毛主席的信任和鼓勵讓陳明仁深受感動,他哪還有要求提,表示會無條件服從黨的安排,自此之後,陳明仁就成為了我軍第五十五軍的軍長。
03為人民服務
但與此同時,對於陳明仁的起義,蔣介石是萬萬沒有想到的,畢竟陳明仁可謂是他一手栽培的。
陳明仁是在1924年考入了陸軍講武學校,該學校是孫中山委託程瀟創辦的,但就在陳明仁千里迢迢地趕到廣州時,講武學校已經停止了招生。
不想就此放棄的陳明仁拿着自己中學時的成績單找到了同鄉的程瀟,程瀟見陳明仁聰明伶俐,一身靈氣,便錄取了他。
1924年9月,講武學校和黃埔軍校進行了合併,陳明仁也就轉入到了黃埔軍校第一期六隊學習。
次年,陳明仁從黃埔軍校畢業,並擔任了黃埔軍校教導團的見習排長。
隨後不久,孫中山為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進行了第一次東征,在此期間,陳明仁敢打敢沖,立下了一系列的功勞,得到了上級的認可,破格被提拔為了教導團一營三連的連長。
第一次東征結束後,陳炯明在得到外援之後再次在東江地區作亂,於是,孫中山便進行了第二次東征。
在攻打惠州的時候,陳明仁所在的衝鋒團團長不幸遇,陳明仁悲痛不已,主動站了出來對副團長說到:“團長,我要為你報仇!”
隨後,陳明仁在將自己的妻兒託付給戰友之後,便同副團長繼續帶隊登城。
隨着幾聲轟隆隆的炮彈的響聲,城牆被打出了一了洞,於是,陳明仁便自己扛起了旗幟,沿着被炸開的缺口沖了上去,將隊旗插在了牆頭上。
陳明仁的這一舉動大大鼓舞了士兵們的士氣,瞬時間,其餘部隊蜂擁而上,將守城官兵趕了下去,攻克了惠州。
而陳明仁的這一舉措則是直接被在遠處觀戰的蔣介石看在了眼裡,見狀,蔣介石問道:“第一個登上城牆的人是誰?”
一旁的人答道:“是您的學生陳明仁。”於是,在三天之後的慶功大會上,蔣介石便主動向陳明仁致敬,並號召全隊官兵要向陳明仁學習。
自此之後,陳明仁也就成為了國民黨軍隊中的當紅“明星”。
1938年,陳明仁被任命為了國民黨軍陸軍第二預備師中將師長,率領隊伍與日寇在九江進行了殊死搏鬥,最終守住了陣地,獲得了蔣介石的嘉獎。
但隨後因為陳誠的暗中作梗,陳明仁的預二師被撤銷,直到後來何應欽出面,才又恢復了預二師的番號。
自此之後,在陳明仁的帶領下,預二師的規模得到了飛速發展,並在與日寇的鬥爭中接連獲得勝利。
當時,凡是任何部隊攻克不了的地方,都是由陳明仁所在的七十一軍來解決,譬如回龍山戰役,這也就大大增加了陳明仁在國際上的聲譽。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具有超強戰鬥力的幹將,蔣介石卻不知珍惜,其種種做法更是讓陳明仁厭惡。
陳明仁曾表示,為了抗日,他和其他戰士們都付出了諸多心血,但不曾想,蔣介石竟在抗日戰爭勝利之後悍然撕毀了雙十協定,發動了內戰,欺騙了包括陳明仁在內的一行人。
漸漸地,曾經為蔣介石拚命的將士們開始認識到,內戰不過是蔣介石為實現自己的野心而發起的戰鬥,此舉完全違背了人民的利益。
於是,久而久之,陳明仁等人也就對蔣介石、對內戰極為的反感,並且在最後終於醒悟了過來,加入到了共產黨的陣營。
在這之後,陳明仁就如同他自己所說,全心全意在為人民服務,聽從黨的指揮,為新中國建設貢獻了一份力量。
並在1955年的授銜儀式上,被授予了上將軍銜,榮獲一級解放勳章。
然而好景不長,1968年,陳明仁就因為身體原因不得不離職返鄉休養,幾年之後病情惡化,在北京病逝,享年71歲。
結語:
陳明仁是一位傑出的軍事人才,在我國歷史上,在帶兵打仗方面能夠勝過林彪的人寥寥無幾,而陳明仁就是這其中的一位。
而陳明仁從國民黨到共產黨的身份轉化也是實屬傳奇,與此同時,也讓我們再次感慨蔣介石的用人之道實在是令人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