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1月,周總理收到了一封特殊的信。
在信中,發信人自稱“丁”,稱呼周總理為“恩哥”。
他表示十分想念周總理,希望“貴公司”的發展越來越好。話鋒一轉,這個“丁”又開始說自己店的生意越來越好,希望藉助良好時間打勝對方。
為此,他懇請周總理派兩個夥計過來幫助。一般人看到這封信的話,估計是暈得不行,裡面又是公司、又是夥計的,讓人摸不着頭腦。
周總理
那麼,寫這封信的人究竟是誰?難道是周總理一個做買賣的遠房親戚么?
神秘來信
時間回到1945年9月,越南爆發了抗法戰爭。面對裝備強大的法國軍隊,越南人民不畏艱難,一口一口地“咬掉”法國在越南地區的有生軍事力量。
在新中國成立前期,越南就已經解放了大部分國土。在看到嶄新的新中國成立後,越南人民也越發有動力,希望能早日像我們一樣早日成立一個新興的國家。
雖然越南軍隊在抗法戰爭前期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越南的整體實力是不如法軍的。再加上國際上的孤立,使越南人民越來越有心無力。
戰爭場景
在這個時候,越南的領導人胡志明決定向外界求援。而他求援的第一個目標,就是我國。那封發信人為“丁”的特殊信件,就是胡志明寄給周總理的。
兩人很早就已經相識了,一直都以兄弟相稱,所以會稱呼周總理為“恩哥”。他寫這封信的目的,就是希望中國能幫助越南打贏這場反侵略戰爭。
但新中國剛剛成立,正處於百廢待興的階段,我們完全有這個理由去拒絕他。但我們還是給了他們最大的幫助,在新中國成立一年之後,就與越南建立了外交關係,並承認胡志明等人領導的越南政府。
這在很大程度上給越南爭取了國際聲譽,也打破了國際社會對越南的孤立。但這些支援並不能直接幫助越南打敗法國殖民者,他們需要裝備和武器以及一些會打仗的人。
左為胡志明,右為毛主席
為此,胡志明在1950年1月底秘密來華訪問,希望中國能出手援助越南人民。
胡志明這次到訪收穫頗為豐富,得到了包括物資、武器裝備以及軍事顧問等支援。這讓胡志明瞬間有了底氣,但因為越南缺乏名將,沒有辦法更好的統帥部隊,越南就有請求派專員來支持。
那麼,該挑選誰去越南支援呢?這個問題在毛主席腦海中不停盤旋,思來想去後,毛主席決定派陳賡大將前往。
馮子材
在歷史上,我們曾有過與法軍交戰的經歷。那是在光緒9年,也就是1883年。當時中法在越南爆發戰爭,清軍起初節節敗退。
馮子材雕像
1885年的時候,清朝起用了著名的將領馮子材。馮子材在1885難在廣西鎮南關附近大敗法國侵略者,取得了重大的戰略勝利。
馮子材情操高尚,且治軍嚴明,經常身先士卒、帶頭衝鋒。這些特點,和陳賡大將非常相似。所以,毛主席就決定讓陳賡前往越南,幫助越南人民趕走法國侵略者。
臨危受命
事實證明,毛主席確實知人善用,他點名陳賡大將這一決定,到現在為止都讓人十分佩服。
陳賡大將在開國將帥中是獨樹一格的存在,有才華的同時,還頗具幽默感。他的這種幽默,是在革命中歷練出來的。
毛主席
在面對任何艱難險阻之事的時候,陳賡總能保持着樂觀。此次越南抗法戰爭事關重要,陳賡確實是最合適的人選。
除此之外,陳賡和胡志明比較熟悉,也是毛主席挑選陳賡的原因。原來,胡志明曾在中國給蘇聯顧問鮑羅廷當過翻譯。那個時候,陳賡是周總理身邊的秘書,在周總理與胡志明聯絡過程中,陳賡和胡志明也慢慢地建立了友誼。
在調遣陳賡前往越南支援的時候,陳賡正在重慶。接到命令後,他第一時間組織了人手往越南奔赴。
1950年7月7日,一列火車悄悄駛出昆明火車站。在火車上的,是以陳賡為首的援越隊伍。整個行程一共花費了12天的時間,一直到7月19日的時候,陳賡一行人才踏上了越南的國土。
陳賡
在來到越南之後,陳賡就受到了非常熱情的招待。在陳賡所寫的日記中,就有明確的記載:五小時一小宴、十小時一大宴;上馬香蕉,下馬檸檬;飯後咖啡,睡前菠蘿。
派給陳賡的三名婦女
越南方面還給陳賡安排了三名婦女隨行,她們是專門做水果飲料的。一個負責檸檬汁;一個負責菠蘿汁;還有一個負責咖啡。
越南人之所以如此熱情,無非是為了感激陳賡不遠千里前來幫忙。再一個來說,他們也是第一次見到大名鼎鼎的陳賡。
但越南人如此熱情,卻讓陳賡感到一些不安。如今越南被法軍佔領,百姓們都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下,人民的生活非常困難。如今為了自己這般破費,屬實有讓陳賡過意不去。
陳賡
儘管陳賡曾要求撤掉這三名隨行的婦女,但越方卻以“有義務為客人提供健康的飲食”為由給拒絕了。
初見胡志明
7月27的時候,陳賡終於來到了胡志明的駐地。在這之後,雙方緊緊地相擁在一起。雙方的擁抱,也讓許多人發出感慨。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二人都只是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沒想到二十多年過去後,雙方的身份居然發生如此重大的變化。
在敘舊結束後,雙方就抗法戰爭該怎麼打進行了詳細的交談。事實上,早在陳賡來之前,越南就已經準備好打一場大勝仗,這場大勝仗對越南來講非常重要,一來可以鼓舞越南人民和軍隊,二來可以打通補給線。
最終,越軍將目標放在了高平附近,這裡距離中國比較近,只要拿下這個據點,中國到越南的援助就能暢通無阻。
胡志明與陳賡
關於越軍想打下高平這個據點,陳賡向毛主席提出自己的看法與觀點。他認為,越軍只想着如何佔領高平,而不是想着如何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這是不利於戰爭進展的。
毛主席非常贊成陳賡這個觀點,之後,陳賡又表示,高平這個據點,應該採用圍點打援的方式,先奪取高平外圍的據點東溪,然後再包圍高平,從而一步步蠶食高平法軍的有生力量。
這個提案,也得到了毛主席的認可。於是,陳賡就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胡志明。胡志明聽完後,也是直接贊成這個方案。
他表示:我不是軍事家,不太明白其中的含義,你放手去做就可以了。
戰爭
1950年9月18日,越軍發動了邊界戰役,整個戰役過程都是按照陳賡的指揮下進行的。
在一個月的時間裡,越軍先後殲滅法軍2萬多人,特別是在東溪一戰中,越軍殲敵8000,並俘獲了三名法軍將軍以及大量軍官。
這讓法軍始料未及,在驚慌之餘,他們也意識到,越軍背後肯定出現了高人指點。結合曾經獲得的情報,法軍駐越司令判斷肯定是陳賡所為。
於是,他發出了那感嘆:上帝啊,怎麼讓陳賡插手指揮了?
經此一戰後,越軍打通了中越邊界1000多公里的邊界,還解放了包括高平在內的5個省份。
接受治療的士兵
胡志明得知勝利後,也非常高興。因為他一直想打一場大仗來打開局面,如今有了陳賡的幫忙,他們也確實做到了。戰役的結果雖然是好的,但在戰爭過程中,我們樂觀的陳賡大將曾被氣得不行。
罕見生氣的陳賡
在戰役過程中,陳賡計劃讓越南奇襲東溪等地。但在備戰工作完成之後,陳賡得到情報,說東溪來了法國的援軍,東溪附近還有不少飛機在盤旋,看樣子是在巡邏偵查。
之後,陳賡聽說有兩個偵察兵被抓。很明顯,這次作戰機會已經泄露。但這個時候再改變戰略已經有些晚了,陳賡表示按照原計划進行作戰。
陳賡
很快,越軍集結了7000人的軍隊對東溪發動進攻,戰役的過程特別順利,越軍的推進也很快。陳賡見狀非常高興,但因為晝夜不分地布置作戰計劃,陳賡也感到很困。
深夜,陳賡在接到部隊已經打進市區的電話後,就昏睡過去。第二天一醒來,陳賡便詢問戰役結果。
這個時候又進來一通電話,電話里說越軍沒有進入市區,因為碰到了法國的飛機,所以他們準備撤退。
陳賡當時就急了,說:不能撤退,別人有飛機,貿然撤退不是當活靶子么?最好和敵軍攪在一起,守好已經打下來的陣地。
休整的部隊
但越軍顯然沒有聽,在陳賡掛掉電話之後,就已經撤了下來。陳賡立馬趕到指揮部,想知道這次失利的原因。
後來陳賡才知道,越軍沒有按照原計劃執行命令。一般情況下,攻堅戰都是炮兵先用炮火炮擊敵方陣地,儘可能的消耗敵軍的有生力量。
在炮擊過後,步兵就發起衝鋒。而越軍確實是這樣做的,唯一不同的是,他們延長了炮擊的時間。等到步兵衝上去的時候,已經到半夜了。在與敵軍糾纏一段時間後,天就亮了。害怕敵軍飛機的越軍,最終撤了下來。
無奈下,陳賡只能幫助越軍又制定了一次作戰機會,這才成功拿下陣地。值得一提的是,這次越軍一開始還是沒聽陳賡大將的。
陳賡
陳賡最先是讓這些軍隊從四面出擊,分散法軍的火力。但越軍偏偏聚集在一起,因此損失巨大。最後還是陳賡出手,這才挽救了局勢。
此戰,越軍以7000人打300人,卻付出了500人犧牲的代價。這讓陳賡非常頭疼,問題到底出在哪裡了?
想到來越南之前,毛主席曾叮囑他要幫越南建立軍隊,陳賡就決定好好調查這件事。士兵肯定是沒問題的,陳賡曾見識過越南士兵的勇氣,為了解放越南,他們有付出生命的決心。
思來想去,很有可能是指揮層了。早在發動邊界戰役之前,陳賡曾給越軍幹部開了個作戰會議。
陳賡
會議上,陳賡提出了“圍點打援”的想法,但底下的幹部卻意見不斷,陳賡足足講了四個多小時,才說服了他們。
後來陳賡才了解到,這些營級以上的幹部都是接受過正規軍作戰的教育,但卻沒有實戰經驗,這才在戰場上出現讓人不解的舉動。
陳賡援越抗法成果
雖然過程很曲折,有過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但結局總是好的。此次戰役,是越南軍隊第一次大規模的攻堅戰、運動戰和殲滅戰,是越南抗法戰爭中尤為關鍵的一環,這場戰爭的勝利,也給越南人民和軍隊打了一陣強心劑,讓他們更加有信心打贏這場勝利。
戰爭
在戰役結束後,陳賡開了總結大會,將這次戰役所暴露的問題全都講了出來。底下的越軍幹部也都被服服帖帖的,紛紛被陳賡的實力所折服。在會議中,甚至還有人想讓陳賡將軍留下。但陳賡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在1950年11月1日,他便離開了越人民軍司令部,帶着工作組返回國內。
越南抗法戰爭
在陳賡離開之後,我國對越南抗法戰爭的幫助也沒有停止過。在1954年的時候,由中國軍事顧問團的協助與指揮之下,越軍展開了奠邊府戰役,取得了殲滅偽軍1.6萬、全殲法國佔領軍精銳的重大勝利,迫使法國在停戰書上簽字。
總的來說,越南抗法戰爭過程中,中國人民曾為越南提供了巨大支援,幫助越南解放了北方,結束了法國在越南的殖民統治。
戰爭中的軍人
這些在越南抗法戰爭中的中國軍人,用自己的無私奉獻,使中越兩國人民友誼更進一步。時至今日,他們依然是我們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