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年,一位鐵匠來中南海尋人,毛主席和他促膝長談,並給他500塊

2022年10月08日18:25:44 歷史 1227

一張畫像引起的舊事

1950年春天,建國後的第一個春天,萬物復蘇,國內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新中國的建立給全國人民帶來希望,走在大街上能看到不少人臉上都洋溢着笑容。

而且大街小巷上,隨處都能見到毛主席的畫像,街邊的報刊、雜誌上,也都出現了毛主席的照片。人民不約而同地對這位新中國的第一任主席,產生好奇和敬仰。

湖北大冶縣銅山口朱村,一個鐵匠匆匆忙忙地邁出家門,向著不遠處的鐵匠鋪子走去。村裡消息閉塞,不像城市中那樣報刊雜誌隨處可見。但村中一處房屋的外牆上,還是貼上了一張毛主席的畫像,兩邊更是接地氣地加了一副對聯。

鐵匠走得很快,餘光一閃卻還是看到了這張畫像,他當然知道這是毛主席了,作為那個時代的人,哪能不知道毛主席呢?但鐵匠這餘光一掃,突然覺得這張畫像某個角度有些眼熟,他不由地停下來,仔細端詳這張牆上的畫像。

52年,一位鐵匠來中南海尋人,毛主席和他促膝長談,並給他500塊 - 天天要聞

鐵匠名叫朱其升,自小沒上過學,年輕時候當過一段時間兵,跟着戰友認了幾個字,但並不多。那畫像兩邊的對聯很有趣,用了毛澤東名字中的“東”和“澤”字。

上聯是“澤潤民生功垂宇宙”,下聯是“東方紅日普照五洲”。朱其升其實並不知道這副對聯的意義,但他知道這是誇讚毛主席的意思。他看着毛主席的畫像,不由地想起多年前的一段記憶。

毛主席下巴上有一顆痣,而多年前,他在軍隊中的一位好友,下巴上也有一顆痣,而且兩人痣的位置和大小都十分相似。朱其升那位好友的名字叫毛潤之。朱其升心中雖有些疑惑,但還是不敢相信,曾經的小兄弟毛潤之會成為國家主席。

朱其升搖了搖頭,將腦子中這些奇怪的想法拋出去,他看看自己身上的舊衣服,又看看腳上幾乎要散架的鞋子,自嘲地想怎麼可能呢。他這樣一個泥土裡打滾的人,怎麼可能和毛主席有過交集呢。

52年,一位鐵匠來中南海尋人,毛主席和他促膝長談,並給他500塊 - 天天要聞

這一天朱其升心中一直帶着疑惑,工作也心不在焉的。回到家之後,他忍不住和家裡人說了心中的疑惑,說毛主席可能是他的故人,但誰也不相信他的話,只當他白日做夢。

後來這事情還被家人當作笑話講給了村裡人,村裡人都嘲笑他,甚至吐槽朱其升:“你認識毛主席?你怎還在家種地、打鐵?毛主席怎麼沒有把你請到北京去做官?”

朱其升聽了這些嘲諷,心中很難過,他不過是說了自己之前的經歷,大家不相信就算了,怎麼還都嘲諷他呢。也有人見朱其升說得有鼻子有眼的,而且他在村子裡一向忠厚老實,不像是會騙人的人。

於是有幾個人給他出主意,讓朱其升給毛主席寫信,確認一下究竟是不是。朱其升聽了非常心動,真的跑到漢口大街上,找了個認字的先生幫他寫信。

寫好了信朱其升又犯了難,他根本不知道主席住在哪兒,這信該如何寄呢?想了半天,朱其升決定就寄到北京,到了北京也許就能寄到毛主席的手中了。

52年,一位鐵匠來中南海尋人,毛主席和他促膝長談,並給他500塊 - 天天要聞

然而朱其升寄出好幾封信,但都石沉大海,一點迴音也沒有,他心中失望極了。但他堅信他認識的那個潤之弟一定不會忘記老朋友的!朱其升安慰自己,可能是信沒送到,毛主席根本沒見到這封信,以後有機會兩人會相見的。

這個機會很快就來了,1952年,朱其升為了生計,從村裡輾轉到漢口生活工作。他沒什麼存款,租住了城中的一處舊房子,每天背着工具走街串巷給人修傘。

在漢口工作的這段時間,朱其升在街上認識了幾個老鄉,幾人閑聊的時候,朱其升偶爾也會和大家聊起曾經的經歷以及對毛主席的疑問。城裡人消息範圍更廣,有位老鄉給朱其升指了一條路。

漢口夜校有個叫孟淑純的女老師,孟淑純認識湖北省省委書記李先念,也許可以通過這位女老師嘗試寄信給毛主席。朱其升聽了非常心動,這件事一直盤桓在他心頭,他一定要證實毛主席究竟是不是他的潤之弟。

52年,一位鐵匠來中南海尋人,毛主席和他促膝長談,並給他500塊 - 天天要聞

李先念

第二天,朱其升在老鄉的引薦下,去夜校找孟老師。幾個人雖是第一次見面,但頗有一見如故的感覺,很快就聊起天來。孟老師性格嚴謹謹慎,聽朱起身等人說明來意,並不着急答應,而是詳細地詢問朱其升過去的經歷。

在村裡的時候,沒幾個人有耐心聽朱其升講故事,朱其升一腔傾訴欲無處釋放。這下終於有人願意認真傾聽這段經歷,朱其升高高興興詳詳細細地講起曾經的故事。

朱其升幫了毛主席一個小忙

朱其升是地地道道的湖北本地人,出生於大冶縣劉仁八鎮岩山村,家裡歷代是庄稼人,生活很是清苦。他的父母一共生了4個子女,供子女上學和吃喝壓力非常大。

朱其升9歲被送去讀私塾,斷斷續續上了一段日子學,12歲被送去了湖南,跟着當地一位手藝師傅學習打鐵和修傘。12歲還是一個小蘿蔔丁,為了生計卻要遠離家鄉獨自謀生,這讓朱其升迅速成長和成熟起來。

舊社會當學徒是件苦差事,師傅教的東西少,朱其升基本被當成一個免費勞動力,被指派干各種活。師傅心情不好的時候,朱其升就是一個出氣筒,被打罵是常有的事。但為了生活,朱其升不得不忍受這樣的生活。

52年,一位鐵匠來中南海尋人,毛主席和他促膝長談,並給他500塊 - 天天要聞

日子一晃就是3年,朱其升長大了一些,十幾歲的小夥子食量也跟着漲,他頓頓吃不飽,過得非常憋屈。有一次,朱其升趁着師傅出門辦事,偷偷煮了點米飯吃,不巧被師傅發現,兩人就吵了起來。

朱其升沒忍住火氣,反駁了師傅好幾句話,師傅大發雷霆趕人走。於是朱其升也沒再留戀,帶着自己少得可憐的衣服,離開鐵匠鋪,開始了流浪的生活。他是學了一點手藝,但身無分文,也沒有趁手的工具,根本沒法養活自己。

十幾歲的少年,一下喪失了目標,就每天渾渾噩噩地乞討過活。朱其升一路乞討,決定先去湖南的省會長沙,看看能不能找個打鐵的工作養活自己。

幾經艱苦,朱其升終於到了長沙,打鐵的工作沒找到,而是聽到官府最近在招收兵士。他想着只要能吃飽飯,幹啥都可以,就去報名參軍。正巧報名的時候,遇到了湖北的老鄉,在老鄉的擔保之下,他順利地加入了官府的軍隊。

52年,一位鐵匠來中南海尋人,毛主席和他促膝長談,並給他500塊 - 天天要聞

朱其升沒啥優點,3年的鐵匠鋪學徒的鍛煉,讓他很有些力氣。而且他學的一些小收益還能給隊伍維修槍械、零件,這讓朱其升在部隊中受到了重視,很快從一個不同士兵晉陞為上士,吃得飽也穿得暖了。

軍中訓練和行軍雖然辛苦,但朱其升卻很滿足。1911年,朱其升參軍已經有兩年了,算是他們隊伍中的老兵了。這一年,朱其升遇到了年輕的毛澤東。

1911年,毛澤東正在長沙讀中學,長沙正巧有一批革命人士來任教,毛澤東因此接觸到了非常多的民主思想,並聽人講了孫中山、同盟會、黃花崗等真實的革命故事,心潮彭拜。

10月份,武昌起義辛亥革命相繼爆發,全國的局勢都緊張起來。長沙距離武昌不遠,也受到了不小的波及,毛澤東所在的中學還請來了革命人士為大家演講。

52年,一位鐵匠來中南海尋人,毛主席和他促膝長談,並給他500塊 - 天天要聞

受到演講的鼓勵和號召,毛澤東有了投筆從戎的念頭,而且越想越覺得是一個好主意。當時社會環境非常混亂,各種消息滿天飛,很難辨別真假。

毛澤東聽說漢口正在招募新兵,打算去漢口參軍。但現實情況並不樂觀,毛澤東身上沒有路費,雖說長沙到漢口不遠,坐船就能去,但船票並不便宜。毛澤東只好到處籌錢,努力了好幾天,也只籌集到船票的錢。

可是他還要吃飯,而且湖南、湖北一帶多雨,參軍還需要一雙雨鞋,手中的錢捉襟見肘。思來想去,毛澤東想到有幾位同鄉參加了長沙新軍,他決定先去找這幾位同鄉借一雙雨鞋。

長沙新軍駐紮在長沙主城城外,毛澤東從小吳門出城一路向軍隊所在的位置走去。戲劇的是,正遇上長沙新軍起義,軍隊浩浩蕩蕩地向長沙城內進發。毛澤東本以為會目睹一場混戰,結果混戰沒打起來,新軍順順利利被放進了城內。

而毛澤東沒找到同鄉,沒借到雨鞋,只能跟着長沙新軍折返回到城內。長沙新軍進城之後,竟然開始招募新兵,毛澤東一聽很高興,不用到漢口去參軍了。毛澤東興沖沖地打聽報名處,報名的時候卻又遇到了波折。

52年,一位鐵匠來中南海尋人,毛主席和他促膝長談,並給他500塊 - 天天要聞

參加新軍有一個條件,必須有軍隊中的熟人做擔保,但毛澤東一時間找不到參軍的同鄉。毛澤東試圖和報名處的長官講道理,但屬於“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兩個人對話了半天,長官就是不通融毛澤東參加新軍。

毛澤東一番口舌感覺自己口乾舌燥,又見長官不願通融,無奈之下準備再去找一找參軍的那幾個同鄉。就在毛澤東準備先離開報名處的時候,見一個身材高大的漢子從軍營中走過來,這個漢子恰恰就是朱其升。

朱其升跟着新軍進城,正在整理周邊的環境,一偏頭剛好看見報名處一個學生打扮的小兄弟和一位長官爭辯着什麼。朱其升自己沒讀過幾年書,對讀書人很有好感,心中好奇,就湊到跟前看看情況。

走到近處,朱其升見毛澤東通身書卷氣,而且長得高大,好感度倍增,主動開口詢問毛澤東:“這位兄弟,你這是遇到什麼事情了?”

52年,一位鐵匠來中南海尋人,毛主席和他促膝長談,並給他500塊 - 天天要聞

毛澤東見有人詢問,一吐為快,簡單幾句話說清了事情的來龍去脈。有人願意傾聽,毛澤東心中的無奈得到緩解,最後自言自語似的低聲嘟囔:“投筆從戎,決心革命,難道不行么?”

朱其升聽毛澤東這樣說,思考了一下,決定幫助眼前這個一腔熱血的年輕讀書人。朱其升告訴毛澤東他願意幫他擔保,並又問了一些毛澤東的個人情況。接着又拉着毛澤東找到他的副班長彭友勝說明情況,這樣兩個人做擔保剛好夠用。

彭友勝見了毛澤東也很有好感,而且那個時代民風淳樸,人與人之間相處更為熱情和自然。尤其在外面討生活的人,大多熱情開朗,頗有五湖四海皆兄弟的觀念。彭友勝也同意了給毛澤東做擔保。

一番波折之後,毛澤東就這樣參加了長沙新軍,並被編入彭友勝和朱其升所在的隊伍中,3個人的友情就此展開。由於彭友勝和朱其升大毛澤東幾歲,又早當兵幾年,因此在軍營中對毛澤東頗多照顧,朱其升更是幾乎將毛澤東當成了親弟弟。

52年,一位鐵匠來中南海尋人,毛主席和他促膝長談,並給他500塊 - 天天要聞

這是毛澤東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參軍,生活的方方面面變化很大,需要一定時間適應。剛剛參軍,衣服和被褥沒那麼快下發下來,但秋冬的長沙天氣很涼,朱其升就將自己發的棉衣給毛澤東,自己穿舊的。

有幾次軍隊中打牙祭紅燒肉,朱其升知道毛澤東喜歡這道菜,經常會將自己的多分一些給毛澤東。在新兵訓練中,朱其升也會仔細的教毛澤東一些步伐、技巧,毛澤東最早對槍械的認識和了解,就都是和朱其升學的。

兩個人雖是萍水相逢,但在相處中就像親人一般溫暖和煦。訓練閑暇時間,毛澤東也會教朱其升認幾個字,還會給大家講一些古典書籍上的故事,比如《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水滸傳》等等。

朱其升對毛澤東教他認字的事情印象深刻,為了省錢,兩個人也不用筆和紙,就拿着樹枝在地上教朱其升認字和寫字。朱其升認識的大部分字,都是這一時期和毛澤東學的。

52年,一位鐵匠來中南海尋人,毛主席和他促膝長談,並給他500塊 - 天天要聞

軍隊里有毛澤東這麼一個文化人,很多士兵都喜歡來找他給家裡寫信。毛澤東也樂於給大家幫忙,也幫朱其升給家裡寫過信。

然而朱其升和毛澤東共同在軍隊中度過的時間並不長,也並沒有經歷過正兒八經的戰爭的洗禮,基本都是在參加新兵訓練。1912年2月,清朝正式覆滅,南北方議和,新軍等來了解散的消息。

新軍決定解散,大家各奔東西,毛澤東決定回到校園讀書,繼續探索尋找拯救國民的道路。而朱其升則是用攢下的路費回到老家湖北大冶,幫着父親種地,也兼職在鐵匠鋪打鐵。

朱其升進京找毛主席敘舊

40年過去了,朱其升將這個長長的故事娓娓道來,孟老師聽得津津有味,並相信了朱其升的話。但給毛主席寫信是件大事,還需要徐徐圖之,孟淑純只叫朱其升先回去,她慢慢安排這件事。

後面幾天,孟淑純又找朱其升問一些毛澤東的習慣和特點,還讓朱其升準備幾張自己的照片。之後孟老師幫朱其升代筆寫了一封信,並附上照片,加蓋了武漢市委公章,交給李先念,再轉交給毛主席。

52年,一位鐵匠來中南海尋人,毛主席和他促膝長談,並給他500塊 - 天天要聞

這封信送出去之後,朱其升就靜靜地等待回信,他相信這一次一定會收到回信!果然,幾天後,朱其升接到了孟老師的消息,毛主席來信了,信封上寫着“漢口漢正街德樹巷二號孟淑純先生轉朱其升先生收”。

朱其升非常激動,但他很多字認不全,打開信後,還是讓孟老師念出來聽,信不長,但內容簡明扼要:

“其升兄:來信收到,甚為高興,寄上人民幣二百萬元,聊佐小資資本。彭友勝尚在人間,曾有信來,知注附告。順祝,興吉。毛澤東,一九五二年八月三十日。”

朱其升聽着信的內容,眼淚不由自主的落了下來,孟老師將信念完了,屋子中陷入安靜,兩個人慢慢消化信中的內容。朱其升止住淚水,才哽咽着開口:“潤之弟當了這麼大的官,卻依舊沒有忘記我這個普通人。”

信封中除了一張信紙,還附有200塊錢。這200塊在當時可謂一筆巨款了,朱其升將信和錢都小心翼翼的放回信封中,帶回家慎重的放好。這封信終於解答了朱其升心中的疑惑,他的潤之弟真的成為了毛主席,但這封信也牽動了朱其升的思念之情。

52年,一位鐵匠來中南海尋人,毛主席和他促膝長談,並給他500塊 - 天天要聞

1952年10月,朱其升揣着毛主席的親筆信,踏上了去往北京的火車。朱其升近鄉情更怯,火車距離北京越近,他心中越是忐忑。路途中,他腦海里各種念頭不斷閃現:去了北京應該怎麼找他?見了面,應該說些什麼?

想着想着,北京就到了,朱其升沒有時間再思考這些,他開始想辦法打聽毛主席的住處。費了不少功夫,朱其升終於打聽到毛主席住在中南海

朱其升不敢貿然往中南海跑,他先找了家招待所休息了一晚,第二天收拾好自己去了中南海是側門。普通人哪裡能隨便進入中南海呢?還好朱其升帶着毛主席的親筆信,經過一番交涉,朱其升被帶進了中南海住了下來。

52年,一位鐵匠來中南海尋人,毛主席和他促膝長談,並給他500塊 - 天天要聞

三天後,毛主席在中南海豐澤園接見了朱其升。朱其升剛一踏進院子,毛主席就熱情的招呼他:“其升兄,我們見面太晚了,彭友勝去年也來過信。你怎麼不早點寫信給我,我也很想見見老朋友嘛。”

毛主席的熱情極大的緩解了朱其升緊張的心情,兩個人幾句寒暄之後,很快找回曾經熟悉的相處模式,兩個人聊了很多,還一起吃了晚飯。分別前,毛主席還讓朱其升多在北京待幾天,轉一轉北京的景點。

朱其升依言在北京遊覽了一番,幾天後又和毛主席見了一面,毛主席問了他湖北家鄉的情況。接着朱其升又在北京住了幾天,然後和毛主席告別回鄉。毛主席還專門贈給朱其升500塊,並說:“這是我的稿費,以個人名義贈給你的。”

52年,一位鐵匠來中南海尋人,毛主席和他促膝長談,並給他500塊 - 天天要聞

朱其升推拒不過,只好收下了這筆錢。他回到家鄉之後,決定用這些錢給社會做些貢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朱其升利用自己的老本行,成立了一個雨傘廠。朱其升經常鼓勵廠子里的工人:“我們是在毛主席的資助下組織起來的,不能無組織、無紀律,一定要把工廠辦好!”

在一群人的努力之下,雨傘廠越來越紅火,1954年,朱其升再次入京,帶着自己廠子生產的雨傘和幾張廠子的照片,和毛主席彙報了雨傘廠的情況。

這一次毛主席依舊熱情的接待了朱其升,兩個人依舊聊了很多。朱其升回去的時候,毛主席還有些不舍,並叮囑他有空多來北京走動,還說:“我是不會忘記你們的,有困難可以隨時給我寫信。”

這就是兩人最後一次見面了,1956年,朱其升突然在漢口病逝。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紀念衛國戰爭勝利80周年:一次全俄總動員 - 天天要聞

紀念衛國戰爭勝利80周年:一次全俄總動員

俄羅斯將在5月9日迎來“衛國戰爭勝利日”這一全俄最隆重的節日之一。因這場勝利的背後是軍民的巨大犧牲,所以這個節日在俄羅斯地位特殊、意義重大。為了紀念衛國戰爭勝利80周年,無論俄羅斯官方還是民間都全面動員起來,以高度的熱情參與到這一重大節慶活動中。七座城市勝利日當天將恢復舊稱近期,俄羅斯多地的地方議會作出...
諸侯割據VS集權稱帝:項羽為何分封不稱帝?改寫歷史或自掘墳墓 - 天天要聞

諸侯割據VS集權稱帝:項羽為何分封不稱帝?改寫歷史或自掘墳墓

《史記 秦始皇本紀》:丞相綰等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始皇下其議於群臣,群臣皆以為便。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也就是剛剛統一天下的那一年,丞相王綰等人建議說:各國諸候剛被消滅,燕、齊、荊地遼遠,不在那裡立王,就沒有人來安定燕、齊、荊。請把皇帝的幾...
苦澀的荒唐 - 天天要聞

苦澀的荒唐

文革後期的73年,小學四年級時一個班級搞了一場隨堂批判會,校長都來參加了,因為校長聽說這個民辦身份的班主任能力挺強的,讓“啞巴”都開口說了話。
中國第一個蒙難的新聞記者 - 天天要聞

中國第一個蒙難的新聞記者

光緒二十九年六月十五日(1903年8月7日),紫禁城飄着細雨。軍機大臣瞿鴻禨捧着一疊奏摺疾步穿過宮門,卻在養心殿前聽見瓷器碎裂的脆響。殿內,慈禧太后正凝視着刑部呈報的"杖斃逆犯沈藎事畢"奏本,指尖深深掐進黃綾錦墊。 這個令帝國最高統治者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