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諸侯爭先,這是一個大爭的戰亂年代,也是普通民眾得以出頭的黃金時代。
當我們翻看這段歷史時,便能發現,其中有不少人的出身都是很低的,比如說劉備是賣草鞋的,關羽是賣綠豆的,張飛是殺豬的,諸葛亮則是種地的。
如果放在和平年代,他們這群人充其量能過上個小康生活就不錯了,但是在亂世之中,他們愣是拉扯起了一個割據一方的蜀漢政權。
如果從小人物的逆襲史上來看,他們都是成功者,畢竟普通人要創下一番豐功偉績實在是太過艱難了,當然,之所以能成功,關羽他們都必須要感謝劉備,因為劉備為他們找到了人生的奮鬥目標。
無論從個人武力還是個人謀略來看,劉備都算不上優秀,一個曹操便能甩他十八條街,可是劉備確實一個非常優秀的老闆,以至於讓這些為他賣命的人可以火力全開,忠心輔佐他。
自從劉備不想賣草鞋之後,他便下定決心要在亂世成就一番偉業,而最便捷的途徑便是找個有能力的主子,以此來賺取政治資本。
當我們將劉備投靠過的人詳細列出來後,便能發現那個被稱為三姓家奴的呂布在他面前只是小兒科,因為劉備投靠的人,比呂布多了去了,只是劉備沒有到處認乾爹,呂布在這點上就沒劉備做好的。
最早跟着劉備打天下的是關羽和張飛,奈何他們兩人只是在武力值上出類拔萃,在謀略上則相對短板,既然如此,劉備就需要再拉一個智囊人物入伙。
所以劉備找到了水鏡先生作為中間人,最終選定了招募諸葛亮,可是在諸葛亮出山時,水鏡先生仰天大笑說了10個字,便已經揭露了孔明的最終結局。
水鏡先生司馬徽
水鏡先生是一個奇人,為人清高脫俗,學識淵博,更有知人論世和鑒別人才的能力,如果放在現在,那絕對是頂級人力資源師。
人一旦有名氣了,那就會遇到很多事情,水鏡先生自然也不例外,當他的伯樂之名傳播萬里之後,一些知識分子便會不遠萬里前去拜訪,以求在水鏡先生那掛個號,等着他的推薦。
比如說素有鳳雛之稱的龐統,就走了兩千多里的路去拜訪他,兩人一番談論之後,龐統便被水鏡先生稱為南陽名士之首,這則為龐統後來的出山鋪平了道路。
而作為時刻想着尋求一位明主的諸葛亮來說,與水鏡先生交好自然也是不會錯過的一件美事。
建安六年,不甘心久居曹操之下的劉備,已經徹底挑明了要與之對抗的野心,曹操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為了讓劉備聽話,他便帶兵討伐劉備。
此時的劉備根本不是曹操的對手,一番對抗下來,損失慘重,好在這時候劉備遇到了水鏡先生,便央求水鏡為自己推薦一些人才。
水鏡先生直言:
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為俊傑,此間自有卧龍、鳳雛。
劉備聽到這話之後欣喜若狂,從此內心裡便定下了一個小目標,一定要將這兩人收入麾下,而諸葛亮和龐統的名字,也在他心中留下了揮之不去的影子。
時間一晃,又過了六年,期間劉備對自己的處境越來越擔憂,尋求謀士已經不能再拖,而恰逢徐庶又向劉備推薦諸葛亮,於是便有了三顧茅廬的故事。
卧龍諸葛亮
諸葛亮此人心機很深,他也明白該怎麼讓老闆重視自己,於是接二連三地放劉備的鴿子。
諸葛亮此舉並不全是在託大,而是他希望劉備明白,自己可不是那麼容易請動的,畢竟混跡在亂世中,必須要有足夠的政治資本,不然將來萬一關羽和張飛給自己穿小鞋,想必會吃不了兜着走。
劉備自然也能明白諸葛亮心中的小算盤,但誰讓他就缺這樣的人,所以即便諸葛亮很無禮,他還是三顧了茅廬,見到劉備都這樣了,諸葛亮立即將自己心中三分天下的大計和盤托出,進而一舉奠定了自己出山的資本。
關羽和張飛本身就對諸葛亮很不服氣,覺得他一直在拖大,這不像知書達理的人所乾的事,便多次在劉備面前說他的壞話。
此時的劉備已經被諸葛亮給洗腦了,怎麼會聽得進關羽和張飛的話,便直接喝斥他們:
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兒得到了水,希望你們都不要再說了。
聽到劉備的責怪,關羽和張飛心中不快,但又無可奈何,而要說高興,自然要數諸葛亮了,因為他已經成為了劉備身邊不可或缺的人物。
諸葛亮出山確實引起了一連竄的反應,最起碼還真改變了歷史的進程,而就在諸葛亮出山那一年,曹操陣營也發生了一件大事,郭嘉死了。
這兩件事情疊加下的效果就是,曹操陣營的實力削弱,劉備陣營的實力增加,有人會說郭嘉的死,影響有那麼大嗎,當然有,因為如果郭嘉不死,諸葛亮根本秀不起來。
十字真言
諸葛亮出山的消息,水鏡先生自然是最早的知情人,畢竟還是他將諸葛亮給介紹給的劉備,至於說為何水鏡先生不把同族的司馬懿介紹給他,這件事向來很難說清,但如果以水鏡先生的能耐來看,想必他已經知曉了司馬懿將來的無限可能。
而水鏡先生在聽聞諸葛亮出山後的表現是仰天大笑,隨後說了這麼一句話:
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
從這句話我們不難看出,對於諸葛亮輔佐劉備這事,水鏡先生的10字真言,當真是揭露了諸葛亮的最終結局,其睿智程度令人不服都不行,而後來諸葛亮的人生軌跡也印證了水鏡先生的話。
劉備得到了諸葛亮的輔佐之後,人生之路彷佛開上了高速公路,按照隆中對的策略,劉備還真成就了三分天下的豐功偉績。
對於諸葛亮來說,劉備確實是個好主公,不僅對他信任有加,而且更加捨得放權給他,讓諸葛亮當上了蜀漢排名第一位的權臣,這也是為何水鏡先生說諸葛亮得到了明主。
但只是可惜,相比較曹操來說,劉備的蜀漢只是盤踞在一方的軍閥,所以劉備也好,諸葛亮也罷他們都志在興復漢室,所以他們只有不斷地北伐。
可是結果呢,劉備沒有興復漢室,諸葛亮的數次北伐也盡皆以失敗告終,最終將蜀漢給打窮了,然後將爛攤子留給了劉禪,自此蜀漢滅亡已經必然趨勢。
究其根本,是漢朝的氣數已盡,並不是哪個人所能挽救的,即便諸葛亮再有才,亦回天無術,這也是為何水鏡先生說諸葛亮不得其時的原因所在了。
由此可見,水鏡先生當真是一位奇人,令人不服都不行。
參考文獻:《三國志》等。
(圖網,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