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史上有一樁舊案,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就沸沸揚揚,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推測,到了“穿越”、“異次元”大行其道的網絡時代,更是被賦予了很多“魔幻”的色彩。
這樁舊案,就是著名科學家彭加木失蹤案。
彭加木是我國著名生物化學家和探險家,1980年曾率領一支科考隊,深入新疆無人區羅布泊,結果神秘失蹤,國家花費了大量人力搜救也沒有找到,於是就出現了很多猜測,比如“外國特務綁架”、“彭加木叛逃美國”,甚至被“外星人劫持”等等。
進入21世紀後,又出現了更加神秘的“雙魚玉佩”猜想,說彭加木可能是被雙魚玉佩送去了“平行世界”。
當然,這些都是腦洞大開的猜想而已,下面我們就從科學和人性的角度,還原這件至今仍未破解的神秘事件。
彭加木1925年出生於廣東省番禺市,1943年考入國立中央大學農學院農業化學系(今南京大學),畢業後,被派到北平大學農學院土壤系當助教,專攻農業化學。
新中國成立後,彭加木在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擔任研究員,並有機會去蘇聯進修核磁共振這種當時的尖端科技。
就在這個時候,中國科學院組織綜合科學考察委員會,準備選拔年輕成員到邊疆各地考察,於是,彭加木就毅然放棄了出國深造的機會,加入了這次艱苦而又偉大的科考。
1956年,彭加木第一次踏進新疆羅布泊荒蕪人煙的沙漠戈壁,從此與羅布泊結下了不解之緣,到1980年,彭加木先後領導參與了15次羅布泊科學考察,甚至在那段特殊歲月里,他一邊被批鬥,一邊還在繼續研究整理科考資料。
1980年,彭加木受一部紀錄片的啟發,認為羅布泊藏有一種國家短缺的資源和一些未知的植物資源,於是不顧身患絕症,毅然申請再進行一次科學考察,得到了上級的批准。
這次科考,配備了非常完備的隊伍和設施,除了彭加木這個領隊外,還有兩名化學家,以及物理學家、地質學家、動物學家、植物學家各一名,另外還配備兩名保衛員和發報員,三輛大卡車和三名司機,每輛汽車都裝載着精密的科學儀器,可以說是彭加木參加過的考察隊里最豪華的一支。
不過,科考隊出發時,還是發生了一次不愉快,由於車輛裝載儀器過多,司機和彭加木產生了異議,兩人爭吵起來,各不相讓,最後在隊員們的勸說下才啟程。
車隊出發後,彭加木又和司機吵了一架,原因是一輛車在後面遲遲沒有趕上,前面的司機要等,彭加木認為後面的車輛會追上來,前面只管前行。
就這樣,在磕磕絆絆的磨合下,科考隊用一個月橫穿了羅布泊(比較邊緣,並非橫穿腹地),於6月5日到達了終點站米蘭農場,大家都非常高興,還殺了一頭羊慶賀。
但是,有一個人卻不開心,就是彭加木。
彭加木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科考工作者,對這些新人的表現並不滿意,覺得遠沒有達到自己預期的目的,他知道,國家批准一次野外科考是非常不容易的,如果不取得最好的成績,很對不起國家。
於是,彭加木就冒出了一個想法:掉回頭,再橫穿一次羅布泊腹地,這樣就等於進行了兩次科考!
但是,彭加木的這個想法卻得到了大多數隊員的反對。
這一個月來,大家風餐露宿,吃不好,睡不好,身心都非常疲憊了,而且科考隊的經費、物資都不多,如果再返回去進行二次考察,很可能會撐不下來,因此,大家都很反對。
彭加木沒有放棄,又向上級提出了自己的設想,上級被彭加木為國家事業而拚命的精神所感動,就同意了他的請求。
於是,科考隊再次啟程,向條件最惡劣的東南線路進發。
這次,科考隊的運氣非常差,他們預計3天到達的中繼站庫木庫杜克,足足走了7天!
當時已經是6月中旬了,新疆腹地是典型的內陸沙漠氣候,夏季極端酷熱乾燥,地面溫度高達50多度,簡直像行走在火焰山上。
很快,科考隊的飲水和汽油都快耗盡了,怎麼辦?彭加木和大家一起商量。
大家有兩種意見,一種是大多數成員的意見,就地發報求援,請求軍隊派飛機支援飲水和汽油;第二種是彭加木的意見,覺得麻煩部隊出動支援花費太大,不如大家克服困難,自己尋找水源。
結果,早就對彭加木心生不滿的隊員們,否決了彭加木的意見,向附近部隊求援,部隊也答應派直升飛機運輸飲水,要他們原地等待。
到了6月17日下午,當隊員去找彭加木時,發現他的帳篷空無一人,只有彭加木留下的一張字條,上面寫着:“我往東去找水井,彭。”
大家一看慌了,立即全體出動尋找彭加木,可是捜遍了方圓幾里,都沒見到彭加木。天黑後,大家斷定彭加木已經迷路,就向天空發射信號彈,並打開汽車車燈,想引導彭加木找回道路。
可是一夜過去了,也沒有等到彭加木的回來。
科考隊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立即向上級彙報,上級也很重視,派出上千人的部隊和十幾架飛機進行拉網式搜索,結果也沒有發現彭加木的蹤跡。
此後一年的時間裡,國家一共組織了4次大規模搜索,結果都沒能發現彭加木,這位新疆科考第一人,就這樣永遠消失在了他奮鬥20多年的大地上!
彭加木失蹤的消息,很快就傳遍了全國,大家提出了各種猜測和假說,拋開荒誕無稽的“外星人說”、“穿越說”,倒是有幾種猜測很值得一說。
大家贊同比較多的,就是“謀殺說”。
彭加木一開始就和隊員產生了對立情緒,引起了一些矛盾,彭加木作為領隊,不尊重大家的意見,強行決定進行更加危險的第二次科考,結果讓大家陷入了困境,肯定會引起很多人的不滿甚至憎恨,隨着這種憎恨情緒的積累,最終發展到“謀殺”彭加木,也未嘗沒有可能。
不過,經過公安機關的詳細偵查,還是排除了“謀殺”的可能性,而且大家在搜索中也發現了彭加木的腳印、坐印、食物殘留,再加上彭加木的親筆筆跡,都說明彭加木的失蹤是自身行為造成的。
其次還有“叛逃說”。
曾經有一種謠傳,說有人在美國華盛頓的餐廳見到過彭加木,因此彭加木沒有失蹤,而是叛逃到了美國。
這個說法也經不起推敲,當時已經改革開放,彭加木作為一位國內外知名的學者,想要出國,甚至想要移民,都完全可以用正當途徑進行,實在沒必要利用這次新疆科考的機會“叛逃”。
而且,從羅布泊到美國要經過多遠的路?彭加木怎麼可能在不被人發現的情況下,萬里迢迢地逃到美國?
最後還有一種可能,就是“自殺說”。
彭加木是一位極具自律精神和犧牲精神的科學工作者,他愛國敬業,凡事第一個考慮的總是國家利益和科學事業,毫不計較個人得失。
其實,彭加木很早就患有癌症,一直靠吃藥和頑強的意志支撐着,可是在最後一次科考前,彭加木又被診斷出了另一種致命的癌症,他知道自己已經時日無多,就沒有住院治療,而是決定在自己的餘生做最後一次衝刺。
他對這次科考寄予了如此大的希望,因此,當他感覺達不到自己的要求時,不惜數次與隊員們發生衝突。
但是,他後來發現,自己的衝動讓隊員們陷入了困境,自己可以不要命,但是不能讓大家也都跟着他拚命,因此,彭加木就決定離開,給大家一個生還的機會。
彭加木對羅布泊非常熟悉,甚至已經產生了感情,如果要給自己選一個墓地,這裡無疑就是最好的地方,而且,他想長眠在這裡,不被人打擾,以他對羅布泊的熟悉,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彭加木失蹤已經過去了40多年,雖然我們無法知道當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但我們可以肯定,那裡就是彭加木最好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