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姓在中國姓氏中排在第3位,無論在古代還是在現代影響都很大,不過在人們印象中好像並沒有張姓皇帝。
主要是因為張姓並沒有建立影響比較大的王朝,而且歷史上有據可查的張氏稱帝者都不是正統王朝的皇帝,有的是地方割據政權的統治者,有的是起義軍首領,有的是少數民族政權的傀儡,而且全部不長久,都很短命:
張舉(?-?)
東漢末年叛亂領袖,漁陽郡(今北京)人。原為泰山太守,因為不被張溫重用而心生不憤,187年與中山相張純一同起兵作亂,自稱天子,聚眾十餘萬,屯兵肥如,聯合烏桓丘力居,橫行幽、冀兩州,殺護烏桓校尉公綦稠、右北平太守劉政、遼東太守陽終等人,188年遭到公孫瓚打擊,189年又被劉虞懸賞,其部眾逐步離散,張舉逃亡塞外後下落不明。
張祚(327年-355年)
十六國時期前涼第七位君主,安定郡烏氏縣(今甘肅平涼)人。前涼開國君主涼武王張軌曾孫,先是廢侄自立,荒淫殘暴不講道義,後於354年稱帝,建元和平,國內動蕩不安,人心皆失,355年遭遇政變被殺。
張承奉(?-914年)
唐末至五代時期歸義軍首領,沙州敦煌(今甘肅敦煌)人,歸義軍節度使張議潮的孫子,用強大的武力陸續奪回歸義軍失去的土地。唐朝滅亡後不滿朱溫篡權,於是自稱白衣天子,建立西漢金山國,連年用兵,為本土民眾所怨恨,四處樹敵,911年被甘州回鶻擊敗,張承奉被迫改稱天王,訂立城下之盟,與甘州回鶻結為父子之國,自此張承奉失去鬥志,張承奉死後歸義軍也被曹議金所據。
張邦昌(1081年-1127年)
北宋末年宰相,河北東路永靜軍東光縣(今河北東光縣)人,是主和派的代表人物。歷任尚書右丞、左丞、中書侍郎、少宰、太宰兼門下侍郎等職務,是權臣王黼的黨羽。靖康之難期間,跟隨康王趙構作為人質前往金國,因力主議和被金國人賞識,1127年4月20日被金人強迫登基稱帝,國號大楚,建都開封。金國撤兵後,做出過一系列用以彰顯他忠心北宋朝廷、不敢輕越君臣本分的行為,最後自去帝號,歸政康王趙構,僅做了32天皇帝,同年九月,張邦昌被趙構賜死。
張致(?-1216年)
金末民變首領,遼寧錦州人。1214年張致與其兄張鯨聚眾十餘萬反金,之後二人率部投靠蒙古帝國,1215年二人又密謀反蒙,計劃敗露後張鯨被殺,於是張致在錦州起事,自稱漢興皇帝,年號興隆,一度控制數十州縣,攻下興中府。1216年,由於畏懼蒙古再度投靠金朝,但面對蒙古名將木華黎的大軍征討時卻屢戰屢敗,張致部下高益將其擒獲送到蒙古大營,隨後張致被處決。
張璉(?-1562年)
明朝中期民變首領,廣東饒平人。出身貧寒,為人行俠好義,曾做過牧童和庫吏,後來因為不滿朝政腐敗,殺死族長,投奔義軍,由於善戰多謀,不久被推舉為義軍首領,聚眾10萬人,1560年4月,張璉在粵閩交界的柏嵩關稱帝,國號“飛龍”,在粵北山區興建宮寨,先後陷城數十處,威震閩粵贛三省,1562年,俞大猷率軍圍剿,飛龍軍連戰連敗,傷亡慘重,據點相繼失守,張璉的下場至今還有爭議,一說率余部出海逃往三佛齊島(今印尼蘇門答臘島),佔有舊港、柔佛、馬六甲等地,一說遭到部下出賣被明軍俘虜後遭處決。
張獻忠(1606年-1647年)
明末農民起義領袖之一,陝西延安府(今陝西定邊縣)人。出身貧苦,愛打抱不平,原為明朝延綏鎮邊兵,1630年隨王嘉胤起事,後投靠闖王高迎祥,克鳳陽、焚皇陵、破開縣、陷襄陽、武昌,攻入四川,1644年12月4日在成都稱帝,建立大西政權,年號大順,1646年清軍攻入四川,引兵拒戰對抗清軍,1647年1月2日張獻忠在西充縣鳳凰山被大清肅親王豪格射殺,死後部下與南明聯合,共同抗擊清軍近二十年。
可以看出這些張姓皇帝在位全都不長久,多則數年,少則數十天,根本無法同那些存在數十年的國家相比,更何況漢唐這種大一統王朝了,人們對張姓皇帝沒有印象也在情理之中。
另外民間傳說中玉皇大帝也姓張,其實這只是一種訛傳,根據明朝全真高道周玄貞的著作《高上玉皇本行經集注》中的《玉帝萬法教主聖祖玄師出處世系考》一文考證
世人觀天道陽明,陽主施,其機常張,尊帝曰張大帝。迷徒不達此理,妄以今北直隸真定府行唐張氏族,為玉帝之後。
可見與酆都因為王方平、陰長生兩位道士而被民間訛傳為鬼城一樣,玉皇大帝姓張也是一種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