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台灣老兵鄧雪桂,向大陸的侄子鄧友愛打了一通電話。
“是友愛嗎?我想回常寧了,我現在沒錢了,你還願意養我嗎?”老人小心翼翼地詢問着。
鄧友愛一聽是大伯的聲音非常高興,他記得大伯說家裡條件不好,不想回來,於是,就在電話里說了一些家鄉的情況。
但沒曾想,鄧雪桂卻誤解了對方的意思,此時的他又傷心又難過。
圖源網絡
“你不用緊張,說實話,我回去還能死得舒坦一點!”
“大伯,您誤會了,我一定來接你回去!”
鄧雪桂身為一名台灣老兵,在他的身上究竟發生了什麼呢?他又為何會在96歲高齡求助侄子呢?
而鄧友愛只是鄧雪桂的侄子,他並沒有任何的贍養義務,為何鄧友愛還是一口答應了呢?
圖源網絡
苦等兒歸
鄧雪桂出生在湖南常寧的一個農村家庭,待他年紀大一些的時候,家裡又添了弟弟妹妹,讓本就貧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鄧雪桂那時已經成年,他知道,自己不能給家裡增添負擔,弟弟妹妹也不能送給別人,更不能被餓死,於是,他便決定背井離鄉,走上從軍之路。
而國民黨的軍隊正好在村裡徵兵,鄧雪桂便毅然決然地報了名,於是,鄧雪桂就和當時許多年輕人一樣,因為同樣的理由加入了國民黨。
鄧雪桂去了軍隊之後,不僅有月供,還能吃飽飯,他偶爾也會給家裡寄一些錢,給家裡報個平安,而他的母親則一直都很挂念他。
圖源網絡
1947年,24歲的鄧雪桂跟隨國民黨軍隊路過常寧,他這才得以再次回到家鄉看一眼父母和家人。
但是,戰爭的局勢複雜難料,鄧雪桂雖然僥倖保住了性命,但他卻再也不能於家人相見了。
解放戰爭末期,國民黨戰敗,大約50萬國民黨軍陸續輾轉到了台灣,而鄧雪桂也跟隨軍隊進入台灣,從此杳無音信。
“奶奶一直在等大伯回來。我們都以為大伯在戰亂中去世了,只有奶奶堅信他活着。”
圖源網絡
鄧母每天都會坐在村口的小道旁等待鄧雪桂回來,而家人都曾勸過她。
“雪桂這麼久不回來,恐怕早就……”
“你們不要詛咒雪桂,他肯定會回來的,我就在這裡等他,總有一天他會回來的!”
鄧母每次聽到有人說鄧雪桂去世了,她總是非常生氣的和別人理論。
鄧雪桂的弟弟妹妹都有了各自的家庭,而鄧母每次見到家人們其樂融融的場景,都會非常難受。
圖源網絡
“雪桂啊,你的弟弟和妹妹都成家立業了,你是不是在外面結了婚不回來啦?”
年老體衰的鄧母每日以淚洗面,甚至連眼睛都哭瞎了,四十年過去了,鄧雪桂還是沒有回來,也沒有一點消息。
1987年,鄧母充滿遺憾地離開了這個世界,但籠罩在這個家庭的悲痛依然沒有消散。
也正是在這一年,兩岸的關係得到改善,1987年底,台灣允許人們回到大陸探親。
圖源網絡
而鄧雪桂的弟弟和妹妹,一直在外打聽他的消息,直到1988年,他們才終於得知,鄧雪桂當初跟隨國民黨去了台灣省。
知道這個消息之後,他們欣喜若狂。
“娘說得沒錯,大哥真的沒死!”
“榮歸故里”
鄧雪桂在台灣過得並不算好,年輕的時候還能在軍隊里過活,待他年紀大了,便只能找一個地方安頓下來。
圖源網絡
他與20多個來自常寧的老兵,一起住在了台灣省的桃園市。
那裡的環境和常寧比較相似,但是方言卻很特別,鄧雪桂不怎麼能聽懂,而那些本地人也不太歡迎他們這些外鄉人。
雖然,鄧雪桂能夠領到的補貼並不多,但幸運的是,他能和戰友們在一起互相幫助,所以日子還能勉強過下去。
1987年,鄧雪桂收到能夠回鄉探親的消息後,他非常的激動,在第一時間就報名參加了回鄉探親的活動。
圖源網絡
但沒想到還是晚了一步,鄧雪桂沒有趕上第一次活動,而這也讓他錯失了最後一次見到母親的機會。
待一些同鄉陸續探親歸來,鄧雪桂便從他們的口中得到了家鄉的消息,雖然僅有隻言片語,但是他已經很開心了。
與此同時,一位同鄉還給鄧雪桂帶回了一封信,而這封信,正是弟弟寫給他的。
信中描述了一些家裡的情況,弟弟表示,他們兄妹倆都過得很好,並且各自有了家庭,而母親也在一直在等他回來。
圖源網絡
鄧雪桂心裡一合計,此時老母親都已經八十多歲了,如果不趕忙回去,可能就見不到老母親了。
但鄧雪桂不知道的是,此時他的母親早已經去世了,弟弟為了讓他早一點回到家鄉,便謊稱母親還健在,並且一直在等着他,希望能與他見上一面。
於是,鄧雪桂趕忙提交了返鄉申請,但是這個申請並不好辦,戰友陪着他在城裡四處奔波,一個月才把這個申請給辦下來。
當時的交通設備還沒有現在那麼先進,他先坐船到了大陸,之後又坐飛機、火車和公交車幾經輾轉。
圖源網絡
雖然鄧雪桂非常的疲憊,但是,一想到家裡的老母親還在等着他,便馬上來了精神,就盼着見到自己的母親。
當鄧雪桂回到家鄉後,他才知道母親已經過世了。
鄧雪貴很生氣,責怪他們為什麼要騙自己,但是,鄧雪桂更怪罪的其實是自己,他本可以提前一年回來的,僅僅晚了那麼一步,他便再也沒能見到母親。
鄧雪桂知道母親等了他四十年,悲痛欲絕,便捧着母親的遺照,跪在她的墳前哭泣着。
圖源網絡
“娘誒!兒子回來晚了,回來得太晚了!”
但人死不能復生,如今,他只能每天都去墳頭看一看自己的母親。
鄧雪桂祭拜完母親後,家人帶着他在家鄉轉了轉。
當時,中國大陸一些農村發展的並不是很好,比不上台灣,而鄧雪桂也發現常寧的小學非常破敗,孩子們經常吃不飽穿不暖,於是,他便拿出了一些錢用來修繕學校。
圖源網絡
後來,他知道鄉親們的日子過得不好,便一家家地跑去送錢。
鄧雪桂對自家人更是捨得下“血本”,他拿出錢給三個侄子蓋房子,還包了紅包給他們。
鄧雪桂此時就像個衣錦還鄉的富豪,受到了所有人的歡迎與愛戴,在他離開的時候,有許多的鄉親們都前去送他。
他們將鄧雪桂送到衡陽,又找車子,又放鞭炮,又是敲鑼打鼓的。
圖源網絡
鄧雪桂走的時候,侄子再三挽留,他希望鄧雪桂留下來,晚輩們會給他養老送終。
“大伯嫌棄這邊的旱廁,衛生條件不好,在台灣那邊要好得多,而且老家又在農村,蚊子多,他不願意留下來。”
鄧雪桂也不是嫌棄家鄉條件不好,如果老母親還在他肯定是願意留下來的,如今母親不在了。
他更挂念還在台灣生活的戰友們,他們有些人根本沒有家人,他想要回去陪伴這些戰友。
圖源網絡
看着鄧雪桂去意已決,家人便也不再挽留,他們只希望鄧雪桂在台灣能夠過得更好。
然而,鄧雪桂生活得並不富裕,他回到台灣後辛辛苦苦掙錢,省吃儉用,除去生活費,剩下的錢全部寄回了老家。
他曾四次回鄉,每次都會給家人帶來錢和糧食,從來不虧待自己的家人。
隨着時代的發展,生活成本也逐漸增高,鄧雪桂也開始越來越力不從心了,他開始沒有錢能夠寄回去了,和家裡的消息也斷了。
圖源網絡
“大伯一個月的工資只有幾十塊錢,戰友們也陸陸續續的撒手人寰了。”
鄧雪桂以前還能和戰友坐在一起下棋、喝茶、聊天,現在只剩下他一個人在這裡。
這位頭髮花白的老人,坐在床頭訴說著他悲慘的晚年生活。
如今,桃園市裡只有他一個湖南人,生活很拮据,腿腳、眼神都特別不好,眼看就要活不下去了。
圖源網絡
2019年,鄧雪桂已至96歲高齡,實在是無法自己生活下去了,他這才給侄子鄧友愛打了電話,希望對方能夠把他接回去。
鄧友愛記得大伯說家裡條件不好,不想回來,就在電話里說了一些家裡的情況。
“現在家裡的條件,可能還是比不上台灣那邊。”
沒想到被鄧雪桂誤會了,這才出現了開頭的這一幕。
圖源網絡
鄧友愛向他承諾,待他安排好家裡的事情後,就立刻去台灣將他接回來。
“大伯您放心,過幾天我就去台灣把您給接回來,我給您養老送終。”
當初鄧雪桂對他們有多好,鄧友愛都要一一報答回去,他並不是嘴上說說而已。
鄧友愛把鄧雪桂接回家後,他還是怕鄧雪桂在老家住不慣,村裡的小孩子們又愛鬧騰,所以,鄧友愛就新修了一棟房子,還安上了空調、電視和冰箱。
圖源網絡
他一直記得老人家愛乾淨,於是就把穀倉改成了廁所,並且他還辭去了工作,就在家裡照顧鄧雪桂。
時代遺落的孤兒們
不是所有的台灣老兵都是心甘情願加入國民黨的,他們有的是乞丐孤兒,無父無母,國民黨需要吸收“新鮮血液”,就將路邊半大的孩子拐走了。
實在抓不到“壯丁”的時候,他們就會去當地各家各戶找齡合適的男丁,要是不跟着國民黨走,他們就要開槍打死家裡人。
有人才剛剛結婚,就被國民黨抓去當兵,再次回到故鄉,妻子都已經改嫁了。
圖源網絡
而這些士兵也不是自願離開大陸去台灣的,他們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稀里糊塗的,就跟着國民黨軍隊坐輪船離開了。
鄧雪桂晚年能有侄子贍養,比起許多其他的在台老兵已經算是幸運的了。
這些士兵,大多在少時就一直待在軍隊里,沒有與外界接觸過,根本學不到任何謀生的技巧。
因此,一旦他們年紀大了或者生病了,軍隊里只會給點錢和衣服將其打發了,讓他們自生自滅,並且,還不許他們聯繫家人,更不許他們回到家鄉。
圖源網絡
隨着他們的年紀越來越大,便會逐漸地成為社會中的“邊緣人”,甚至已經有人淪落到了當乞丐的地步,這是何等的可笑、可悲。
國民黨雖然把這些老兵叫做“榮民”,但是並沒有出台任何政策來贍養他們,反而為了降低社會壓力,讓他們去工地幹活。
由於對台灣的方言不熟悉,在當地找不到工作,這些“榮民”只能響應政府的號召,這樣他們才能活下去。
有一些人,甚至被派到了環境極其惡劣的地方建設公路,幾百名老兵沒有戰死沙場,卻死在了荒郊野外,這是何等的諷刺。
圖源網絡
除此之外,像鄧雪桂這樣沒有軍銜的士兵是不能結婚的。
國民黨制定的荒唐政策,不許他們領取身份證,也沒有戶籍,為的就是告訴他們,國民黨有朝一日還能反攻大陸。
待他們能夠結婚時,早已經年老體衰,為了不耽誤他人,只好選擇終身不娶,而那些想要結婚、傳宗接代的,也只能娶到一些身患殘疾,或是痴呆的女人。
這怎麼可以被稱作是善待?
圖源網絡
蔣介石後來又出台了三不政策: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在兩岸關係改善之後,台灣方面也仍然不許兩岸有私人的書信和通訊往來。
直到後來,社會輿論開始加劇,一些老兵上街抗議,一致要求“回到母親的懷抱”,並且也有不少人為這些老兵發聲。
台灣政府這才開始“鬆口”,准許老兵陸續回到大陸探親。
但是,已經有太多人因為各種原因客死他鄉,而他們的骨灰能夠回到家鄉的也更是少數。
圖源網絡
一些老兵在離開大陸後,就再也找不到自己的家人了,當他們的父母去世之後,或許就沒有人還記得他的存在了。
兩岸關係是國家大事,也是這一個個背景離鄉的老人能夠回到家鄉、落葉歸根的盼頭。
他們是時代遺落的孤兒,身似蚍蜉。
如今,遠在台灣的大多數老兵,要麼已經回到了家鄉,要麼,就化作了塵煙魂歸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