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8月29日,毛主席在中南海的家裡,為女兒李敏和女婿孔令華舉辦了一場簡單的婚禮。男女雙方的親朋好友和毛主席的戰友都出席了婚禮,一同向這對新婚夫婦表達了祝福。
當時,孔令華和李敏大學都還沒有畢業。為了方便他們學習,毛主席特地在豐澤園為女兒、女婿準備了一間屋子。
4年後,孔令華的工作穩定下來,他和妻子商量:“我們都在爸爸(毛主席)家住了這麼多年,實在不好意思。要不,找時間和爸爸講講,我們搬出去住。”
李敏點了點頭,說:“也是,現在我們的孩子也長大了,該和爸爸提一提這件事了。”
圖|孔令華、李敏
於是,李敏找機會與父親商量了此事。毛主席聽完雖然心有不舍,但還是支持女兒的決定:同意他們搬出中南海。
1963年,孔令華問熟人借了一架板車,拖着家裡全部家當和妻兒,不舍地離開了熟悉的中南海……
孔令華和李敏是如何結識並成為夫妻的?
他們搬出中南海的詳細經過是怎樣的?
以上疑問,筆者將為大家一一解答。
一、公主與孔夫子的愛情故事
李敏是毛主席與賀子珍同志的女兒,從小歷經坎坷,在沒有父母照顧的情況下,度過了人生最初的4年。1941年,李敏被毛主席送去蘇聯與賀子珍團聚。直到1949年,她才回到父親的身邊。
年復一年,李敏逐漸長大,到了情竇初開的年紀。作為父親的毛主席,開始有意無意提醒女兒:“是時候找對象了。”
毛主席不知道的是,李敏心中其實早就有了自己的意中人,那就是她的學長孔令華。孔令華比李敏大一歲,在學校擔任學生會主席。
上中學時,李敏對孔令華的名字有所耳聞,但兩人的交集不多。李敏當上班幹部後,由於經常要與孔令華交接工作,慢慢地,兩人見面的機會多了起來。
也許是日久生情,孔令華對李敏產生了好感。高中畢業的前幾天,心血來潮的孔令華給李敏寫了一封情書,向她表達了自己的愛意。
當時,李敏患了肝炎,在醫院接受治療。看完情書後,李敏羞紅了臉,將頭埋在被子里偷笑。正巧,她的主治醫師王醫生從外面走了進來,看到埋住腦袋的李敏,以為她身體不舒服,關心地問道:“李敏,你怎麼了?是不是肝炎又犯了?”
聽到王醫生的聲音,紅着臉的李敏從被子里鑽了出來,慌忙回答:“王醫生,我沒事,只是心裡很高興……”
“是什麼好事,讓你紅了臉呢?”
“沒什麼。”
王醫生是毛主席的專職醫生,李敏和他的關係很好。平時和父親都不說的小秘密,李敏都會和他講,但這次她想隱瞞下來。
“說說嘛!”
圖|李敏
李敏猶豫了片刻,下決心道:“你必須答應我,要替我保密。”
“好!”
聽到王醫生肯定的回答,李敏將情書的事情給他說了。
王醫生聽完,笑着說:“那你想好怎麼給他寫回信了嗎?”
“這還是我收到的第一封情書,我不知道怎麼回復。”
“我可以幫你,不過你必須告訴我,你對他什麼態度。”
李敏靦腆地回答:“我挺喜歡他的……”
於是,在王醫生的“指導”下,李敏給孔令華寫了回信,答應與他交往,兩人的戀愛關係就此確立下來。
後來,李敏將這件事告訴了身邊幾個要好的朋友。朋友知道後,都勸她:“你和他的這件事,給人知道了可不好。”
“中學生不準談戀愛,如果被老師知道了,你會挨批評的。”
“這件事,除了我們還有誰知道嗎?”
……
對於朋友的關心,李敏卻笑着說:“沒有任何規定,要求我們只能找女生做朋友。為什麼男生就不能和我們來往呢?再說交男朋友,又不等於找結婚對象……”
聽完李敏的解釋,朋友緊張的心情被拋到了腦後,他們紛紛向李敏詢問,她男朋友的背景。
李敏說:“他姓孔,全名我暫時保密。為了方便介紹,我暫且叫他‘孔夫子’吧!”
“那,這個‘孔夫子’長什麼樣?”
“他很帥,就是眼睛小了點。”
“眼睛小沒關係,不是有人說:‘眼大無神’嗎?”
“是嗎?看來,這個‘孔夫子’將李敏公主的芳心給俘獲了呀……”
毛主席聽說後,主動向女兒詢問了此事:“聽說,你交朋友了?”
圖|毛主席和李敏
李敏被父親突如其來的問話嚇住了,半晌都沒有說話。見狀,毛主席小心告訴她:“爸爸,對你戀愛的事情不反對。”
這時,李敏才大膽地說:“他叫孔令華,比我大一歲,也是八一學校的學生。”
“小孔的父母叫什麼?做什麼工作的?”
李訥似乎被問住了,她結結巴巴道:“這個……我……還沒了解到。”
毛主席聽完,態度變得嚴肅起來:“你和人家戀愛,竟然連對方底細都沒搞清楚,要是被騙了怎麼辦?”
李敏解釋道:“八一學校的學生都是幹部子女,他的父母肯定也是幹部。”
“可,你連人家家長都不知道,怎麼就和他談上了?”
“我是和他談戀愛,又不是和他家長談,了解這麼多幹嘛?”
“凡事都要知根知底,了解一下沒有壞處。”
李敏尊重父親的意見,她將父親的想法與孔令華說了。兩人會心一笑,想起相識多年,竟然沒有向彼此交待過家裡的情況。這次孔令華,第一次將父母的身份如實告訴了李敏。
李敏又將這些完全轉告了父親,毛主席聽完,恍然大悟:“原來小孔,是孔從洲的兒子呀!我和他很熟呀!”
“那您同意嗎?”
“怎麼會不同意呢?找時間帶他來見我吧!”
1958年7月,李敏領着孔令華來到中南海,與父親見了一面。毛主席見孔令華的第一面就覺得他非常合適,滿意地說:“嗯,小孔生得很俊俏嘛,我同意你們交往。”
有段時間,孔令華的學習成績有些倒退。李敏嚴肅地對孔令華說:“下次考試成績出來前,我要和你減少聯繫。如果下次你的成績還是這樣差的話,那麼我們就不要來往了。”
那段時間的一個周末,李敏回家看爸爸,毛主席問她:“好久不見小孔了,他還好嗎?”
“他忙着學習呢!”
“沒這麼簡單吧!是不是吵架了?”
“沒什麼,就是最近他成績下降了,我和他約定,等成績上去了,再和他交往。”
“只是一次成績不好嘛,你回去後告訴他,要勞逸結合,有時間來家裡玩。”
圖|孔令華夫婦和毛主席
後來,孔令華參加高考,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北京航空學院。李敏才同意帶他去中南海的家裡玩。
二、孔令華和李敏喜結良緣
1958年寒假,李敏給當時正居住在上海的賀子珍寫信,信中就自己和孔令華正在交往,並打算結婚的事情,諮詢了母親的意見。
賀子珍給的回信是:“你爸爸才是家裡的話事人,他同意,我也同意。”
毛主席看到回信後,對李敏說:“婚姻大事,是你們自己的事。即便我同意了,也要帶小孔去見你媽媽,看她對小孔滿不滿意。你媽媽同意了,你就可以跟着小孔,去見他的父母了。”
1959年暑假,李敏和孔令華在南昌見到了母親。第一次見面,賀子珍對孔令華很滿意,但還是那句原話:“你爸爸同意,我也同意。”
同年夏天,毛主席在廬山參加會議。在廬山,他和賀子珍秘密會面,這是兩人時隔22年的重逢,也是他們這輩子最後一次見面。
廬山會議結束後,毛主席立即趕回北京。回到北京的第二天,也就是8月29日,在中南海豐澤園,毛主席為李敏主持了婚禮。
此前孔從洲(孔令華的父親)已來到北京開會,當天一大早他就被毛主席的秘書接到了家裡。主席高興地對他說:“今天是孩子結婚的日子,你作為親家公,也需要參加。”
接着毛主席向到場的客人介紹孔從洲:“這是孔從洲同志,也是李敏的公公,孔令華的父親。”
毛主席拿出400元,擺了三桌酒席,請參加婚禮的親友,共聚一堂,吃了頓便飯,又在春藕齋看了一場電影,婚禮就此結束。
婚宴結束後,毛主席留親家聊天,兩人聊了很多,從工作經歷聊到了子女教育,一直聊到半夜才散場。
李敏和孔令華結婚後,考慮到兩人都在北京上大學,毛主席同意兩人將菊香書院小南屋作為婚房,暫時安頓下來。
這個小南屋裡面的陳設非常簡單,甚至還有些簡陋:牆壁沒有經過粉刷,沒有傢具,只有曾經的床單被褥。
三、孔令華與李敏搬出中南海
圖|李敏和毛主席
1962年,李敏生下了大兒子孔繼寧。外孫的降臨,讓毛主席喜出望外,一有空就會逗他玩,可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李敏和丈夫遭到了別人的排斥。
為了不給爸爸找麻煩,李敏和丈夫思考再三,決定搬出中南海。毛主席當然捨不得女兒一家離開,但他只能沉重地對女兒說:“手心手背都是肉啊!”
李敏明白爸爸的意思,回去後,她跟丈夫商量:“爸爸的意思是不想讓我們離開,你覺得該怎麼辦?”
孔令華回答:“既然豐澤園住不了了,或許我們可以在中南海內部找一個房子住下。”
受到丈夫的提醒,李敏想到了辦法:“中南海還有不少空置的房子,只是條件不太好,我們確實可以搬去住。這樣既打擾不到爸爸,又不至於離爸爸太遠。”
這一方案實施後不久,李敏和孔令華又覺得,如果依舊住在中南海,本質上,並沒有離開爸爸的庇護。為了爭取完全意義上的獨立,李敏決定徹底搬出中南海。
由於擔心父親不同意,李敏跳過爸爸,直接向中央辦公廳申請
直接給中央辦公廳寫了一份報告,說:我已經結婚了,不需要再生活在中南海了,請求批准我們搬離中南海,去外邊居住。
對此,毛主席表示支持,由於當時李敏大學還未畢業,他每月從工資中拿出40元,為李敏補貼家用,直到她參加工作。
1963年,孔令華從朋友家借來一架板車,拉着全部家當和妻兒,緩緩離開了中南海。
搬出中南海後,他們的出入證就被收走了,以後只能通過申請才能回家見毛主席,最重要的是,不是每次申請都能通過。
四、1976年毛主席去世
1976年9月8日,李敏的好朋友王桂苡(yǐ)去李敏家拜訪。對於朋友的來訪,李敏並不高興,她心事重重,總是欲言又止。王桂苡安慰她:“你是不是不舒服?如果生病了,要儘早就醫,明天我陪你一起去?”
李敏搖搖頭,說:“沒什麼。”
王桂苡似乎預料到了什麼,她繼續追問道:“你到底怎麼了,可以和我說嗎?”
“沒什麼,你先回去吧!”
第二天,也就是9月9日,王桂苡從廣播中聽到了毛主席去世的消息,她才恍然大悟。
在那段時間裡,王桂苡常常守在李敏身邊,希望能為她分擔痛苦。李敏向王桂苡吐苦水:“有時候,我真希望我的爸爸是一個普通人,這樣我就不用離開他太遠,想見他也不用請示、報告等批准了。”
圖|毛主席
從毛主席生病到去世,李敏只見過他三次。她說:“第一次,我在幹校,接到電話,說爸爸病重,我馬不停蹄趕到醫院。簡單見面後,就被迫離開了。
第二次,爸爸已經卧床不起,身體非常虛弱,但神志還是清楚的。當他認出我時,他虛弱地說:‘我的嬌嬌,你終於來了……’我心裡有很多話想跟爸爸講,可最終沒有說出口。只是靜靜看着他,聽他說:‘嬌嬌,你為什麼老不來看我呀?’
第三次,也就是今天早上,中央辦公廳派人將我接到中南海,具體什麼事,他們沒有講,但我已經猜到了是爸爸去世的事情。進門那一刻,我的大腦一片空白,我不敢相信,曾經慈祥的爸爸,此刻已經離去……
我發瘋似地跑向爸爸的遺體,抓住他的手,可是爸爸沒有任何反應,我再也聽不到他叫我的小名‘嬌嬌’了。多少年來,積澱在心中的委屈,再也不能向爸爸訴說了。”
毛主席的離世,代表李敏精神支柱的倒塌,她彷彿變了一個人。
9月16日,孔令華和李敏前往人民大會堂,瞻仰了毛主席的遺容。9月18日,兩人又出席了追悼大會。
後來,為了紀念毛主席,孔令華和李敏在自家不大的四居室里,專門騰出一間大房間,設置了毛主席的靈堂。在主席的遺像前,擺着各式各樣的花環,上面掛着一行工整的條幅,寫着:永遠繼承爸爸的遺志。
1984年4月,隨着母親賀子珍的離世,從此李敏很少出門,幾乎每天都守在靈堂前,回憶與爸爸媽媽在一起的時光。
此前一直在搞科技工作的丈夫孔令華,轉業來到深圳創業,開辦了一家科技公司。兒子孔繼寧成為了駐外武官,女兒出國留學了。平時,家中只有李敏一個人。朋友見她太孤獨,送了兩隻波斯貓給她解悶。
好心的朋友,擔心李敏長時間待在家裡會生病,多次勸她去外面走走,參加一些社會活動,呼吸新鮮空氣。可是不管他們如何勸說,她總是無動於衷,不肯踏出家門半步。
二三十年來,李敏從不接受記者採訪,外面的世界對她太陌生了。可是,她對父親的感情是濃濃的,抹不掉、化不開。
五、孔令華意外離世,女兒孔東梅繼承遺志
1999年,廣州市舉辦毛澤東紀念活動,當時正在深圳工作的孔令華,被邀請出席。去時一切順利,返回深圳的路上,不幸發生了車禍。
雖然孔令華被及時送進了醫院搶救,但在手術過程中,因麻藥使用不當,造成了呼吸暫停,未能搶救過來。
關於孔令華的逝世,李敏和子女以寬容的態度,原諒了院方。他們同意,按一般醫療事故的處理流程處理此事。
圖|孔東梅
父親逝世後,孔東梅繼承了長輩的遺志。她為人寬厚,對人友好。她說:“父母從我懂事起,就帶我和哥哥過起了平民化的生活,教育我獨立生活,自食其力,做個普通人。有一段時間,父親沒有工作,一家四口,只靠母親微薄的工資過日子,每天必須精打細算。
那段日子,母親像普通百姓一樣,一大清早就要上菜市場買菜,中午下班回來自己做飯。北京的冬天很冷,門一開外面的冷氣就會一股腦吹進來,凍得人直打寒顫。為了省錢,我只能穿哥哥的舊衣服……”
孔東梅除了繼承毛家的血統外,她身上還流着孔家的血液。有一次,孔東梅在西安出席新書籤售會,她突然決定去爺爺(孔從洲)的老家灞橋區上橋梓口村看看。
回去那天,當地村民聽說,孔從洲將軍的孫女回來了,他們自發來到村裡的小學迎接孔東梅一行人。小學生手捧鮮花,鑼鼓隊和秧歌隊穿着表演服裝,在空地上表演。
孔從洲是家鄉人的驕傲,孔東梅是偉大領袖毛澤東的外孫女,雙重身份,讓父老鄉親激動不已。那天一直在下小雪,全村人餓着肚子等了很長時間,但是人人興高采烈,他們為孔東梅準備了家鄉的飯菜,大家等她一起吃飯。
孔東梅的車子到達村口時,等候多時的鄉親,敲鑼打鼓歡迎他們的親人回家。村裡的老人眼噙熱淚,上前噓寒問暖。
在歡迎儀式上,孔東梅吃着玉米面攪團,眼淚在眼眶裡轉動。她知道,他們如此盛情,是因為自己是孔家和毛家的後代,那是一種淳樸之極的愛戀啊!
為此,孔東梅踏上了一條走近外公和外婆精神世界的獨特人生之旅。通過與中央電視台合作的電視劇《毛澤東》,包括紀念毛澤東誕辰110周年的一些大型展覽等活動,她真正感覺到自己走近了毛澤東。作為他的親人和晚輩,她有責任更有義務把紅色文化傳播到世界的每個角落。
在編輯出版、傳承和傳播中國紅色經典文化當中,為了獲得更多的一手資料,孔東梅走訪過許多落後的革命老區。
在那裡,她發現:中國不少欠發達地區,包括很多革命老區,實際上仍處於貧困狀態。這些地區的孩子,學習條件非常不好,有些地方甚至簡陋到連教師都待不住……
孩子對知識的渴望,讓她深有感觸,她覺得自己必須站出來做點什麼。一開始,她以個人的名義資助他們。但她很快發現,這不是長久之計。
經過研究,2015年,她主導創立了一家名叫東潤公益基金會的機構,並擔任理事長,致力於教育扶貧,先後啟動了“東潤啟航獎學金”“東潤益師獎”等公益項目。他們的足跡遍布全國,最北踏足內蒙古興安盟,最西到達新疆克州烏恰縣。
2020年武漢疫情,2021年河南特大暴雨,2022年山西呂梁特大暴雨,東潤基金會都有大額捐款。
圖|孔東梅
孔東梅說:“公益做了這麼多年,我越發覺得:做公益必須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不能追求虛無的外表……”
孔東梅等毛主席後人,很好繼承了毛主席的家國情懷,默默在不同的崗位上,為國家奉獻力量,平時他們可能和我們一樣,可一到關鍵時刻,他們總能沖在最前面。
我們應該感到慶幸,雖然偉大領袖毛主席早已遠去,但他的愛國精神和務實的家風卻在他的子孫後代中接續傳承。
謹以此文感謝毛主席和他的女兒李敏、女婿孔令華。
衷心期望主席的後代永遠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