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中國摩托車行業伴隨着新中國一同發展、一起成長,也見證了一個國家從弱到強的發展歷程。如今這盛世,對於70多年前的人們而言或許是難以想象的,但一款款經典的摩托車,作為時代的見證者和親歷者,雖默默無言,卻因時代的光芒而熠熠生輝,向人們傾訴着滄海桑田的社會巨變……

開天闢地“井岡山”
1950年,新中國成立不久,朝鮮戰爭爆發了。戰鬥的殘酷與艱難讓新中國的建設者們進一步意識到了軍事工業發展的必要性與緊迫性。當時,中央軍委為了加強我軍的戰鬥力,確定了部隊工廠以解決部隊交通工具為主的發展方向。位於北京的汽配六廠程華明廠長在全軍的運輸會議上提出了先製造摩托車,然後再由摩托車過渡到汽車的方案並獲得了上級首長的批准。

汽配六廠的全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第六汽車制配廠,是修理汽車、製造配件的工廠,設備簡陋、工藝落後,工人們都沒有製造整車的經驗。為了生產摩托車,從全國各地招聘來了很多技術工人,組成鑄造、鍛造及鈑金等小組。因為沒有造車的基礎,只能仿製成熟車型。汽配六廠從各地買來一些當時世界著名的摩托車,通過對比篩選,決定仿製德國的尊達普K500。這款車在二戰期間裝備德國部隊,結構簡單、耐用性高,仿製工藝難度較低。

建國初期的工廠設備簡單且陳舊,根本就不具備生產整車的條件,但是讓工人們靠自己的雙手, 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當時國民經濟處於恢復期,抗美援朝又帶來不少生產壓力,加上新中國缺少基礎工業和原材料供應,這款車的很多生產都是從零開始,整輛摩托車超過80%的部件都是汽配六廠克服困難,一點一點做出來的。

1951年的7月31日,當時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代總參謀長聶榮臻等領導人到汽配六廠參觀了新製成的摩托車,給予了極高的評價。8月1日,汽配六廠全廠職工寫信向中央軍委、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報喜。8月3日,全廠職工在工廠禮堂召開了慶功大會。在後來的頒獎大會上,中央軍委為該車定名為“井岡山”牌,意為紀念井岡山的英勇鬥爭、傳承井岡山革命精神。


“井岡山”兩輪摩托車基本達到了設計初衷,與原型車的差距很小,堅固耐用、重心低、操控簡易,最高時速超過100km/h且結構較簡單,製造工藝難度較低。1955年1月,“井岡山”摩托車參加了在德國萊比錫舉行的國際博覽會。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由中國工人製造的摩托車首次在國外展出。1955年後,汽配六廠因隸屬關係(後來品牌發展為“北京汽車”)和生產任務變更停止了摩托車的生產,該廠轉產汽車後生產的第一輛汽車仍以井岡山命名,但“井岡山”摩托車作為中國第一輛兩輪摩托車,已被載入史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