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德國貨幣體系介紹
貿易與貨幣體系是一體兩面、互相支撐的。國際貿易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貨幣現象。沒有良好的貨幣體系,就難以長期支持一國外貿的長期、正常、健康發展。德國在經濟發展中極其注重貨幣體系的改善,如維持德國馬克的幣值穩定、均衡的國際化及支持歐元與歐元區的建立等。歐元區的建立,至少到目前為止,非常有利於德國在歐洲的產業中心地位及貿易地位的強化。政治經濟學強調貨幣國際化進程是對國家間財富分配格局的重建,本質上是各個國家特別是大國之間對“國際貨幣權力”競爭、限制和佔有的過程。
應該說,與英國、日本和法國相比,德國的政治經濟環境更加惡劣,德國貨幣崛起也更加不容易。但是,德國馬克卻實現了這一點,並且比另外幾個國家更加成功。究其原因,既有外部的因緣際會,也有內在邏輯的自然發展。
20世紀60—70年代一次次的美元危機和由此帶來的國際貨幣體系的劇烈動蕩則為德國貨幣的國際化帶來了機會,尤其是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過於自信的對外貨幣政策所引發的“大通脹”導致歐美嚴重對立,德國則抓住這一時機聯合其他歐洲國家在美元體系之外建立了馬克主導下的歐洲貨幣體系,這一政策選擇為德國馬克的國際化推進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政治合法性,正是這一制度性安排讓馬克國際化的步伐遠遠超出了正常的“市場速度”,能夠迅速取代美元,成為歐洲的主導貨幣。
這一時期馬克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藏身於法國與美國的衝突之後,得以“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當然,客觀上,德國因為當時的國力弱於法國和英國,又是二戰的戰敗國,加之處於美蘇兩 大陣營對抗的前沿,也不便於直接與美國形成激烈衝突。反過來說,也因為這樣獨特的戰略地位,美國也不想過分刺激和壓制德國。客觀原因加上主觀努力,決定了馬克在這一時期會“站在風口上”迅速起飛,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1999年1月1日,歐盟國家開始實行歐元這一單一貨幣並在實行歐元的國家實施統一的貨幣政策。2002年7月1日起,歐元成為歐元區唯一的合法貨幣。歐元區共有19個成員國,包括德國、法國、意大利、荷蘭、 比利時、盧森堡、愛爾蘭、西班牙、葡萄牙、奧地利、芬蘭、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希臘、馬耳他、塞浦路斯,人口超過3.3億。
歐元
在歐元這一共同貨幣替代歐洲民族國家各自主權貨幣的政治進程中,最大的贏家就是德國。雖然它放棄已然是世界第二大儲備貨幣的馬克似乎損失很大,但是它卻獲取了歐盟內部實質上最具含金量的權力——國際貨幣權力,一種對其他成員國行為的影響力和支配權。德國馬克並沒有消失,而是披上了“歐元”這層外衣,歐元實質上是馬克國際化的“升級版”。所以,歐元對於德國而言不再是一種外部力量強加的貨幣,而是其利益成長與擴展的象徵。
在應對歐債危機期間,德國為維護自己的核心國家利益發起了一場“歐元保衛戰”。德國的“歐元保衛戰”是歐元區最終免於解體的關鍵所在。德國在這場“歐元保衛戰”的不同階段的政策調整,最終決定了歐債危機的走勢和歐元區未來的發展方向。
但是,也正是在這場保衛戰中,德國忽視了把自身的利益建立於整個歐元區和歐洲利益之上的戰略智慧,過分在意維護自身的短期利益,對周邊其他國家的利益照顧不夠,在客觀上損害了整個歐盟及歐元區的利益,而這也就使德國暴露了,從長遠來看並不利於德國的韜光養晦和長期穩定發展。一個暴露的德國能否扛住外部的政治衝擊?這還是一個未知數。
2、總結與展望
當前,德國之所以能在歐洲處於核心地位,在整個世界格局中也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除了其自身經濟強大、對外貿易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這一內在的、根本的原因之外,其所處地理位置的地緣政治影響力也值得重視。
德國剛好處於歐洲中部,這在軍事上是不利的,因為其處於四戰之地,四面受攻,但這對於德國的經濟發展是有利的,為其發揮貿易輻射效應奠定了地緣基礎,使其成為環形結構的核心。而德國近年來也順應 自身所處地理位置的優勢,發展自己的外貿關係。從歐盟各成員國的地理分布來看,歐盟內部貿易形成了一個以德國為核心,包括內環、中環和外環3個層次的環形結構。通過建設上述國家聯合體及超國家組織, 德國有效消除了與周邊國家的矛盾與歷史恩怨,更重要的是,打開了國際市場,促進了德國外貿的發展。
另外,德國與美國當前的外貿發展存在顯著的不同。美國的外貿發展是藉助美元開路,這是因為美元是全球最重要的國際儲備貨幣,加之美國強大的軍事力量可以保證美元的通用,與美元輸出相伴隨的是美國向全球大規模傾銷的金融產品。為保障美元及美元衍生金融產品的出口,美國在商品貿易上從來都是巨大的逆差。與美國不同,德國通過以“德國製造”為核心的全球產業鏈來保證其他國家對德國馬克的需求。“工業競爭力+政治性貨幣合作制度安排”是德國馬克國際化路徑成功的核心因素。在馬克國際化的過程中,德國極具競爭力的現代工業體 係為馬克國際化提供了堅實的支撐,讓馬克在眾多歐洲貨幣中脫穎而出,成為歐洲貨幣體系中唯一具備“領導資格”的幣種。
也就是說,美國的對外貿易發展是以美元輸出帶動商品的輸入,德國則是以商品的輸出帶動本國貨幣的輸出。美國的利益可能更大,但是德國的利益可能會更加均衡。在這方面,德國的發展邏輯與中國的發展 邏輯更加接近,也更加值得中國學習。
利用國際局勢的變化,德國在20世紀90年代實現了國家的統一,成為世界第三經濟大國和第二大貿易強國。在中國實現趕超之後,現在德國是世界第四經濟大國和第三大貿易強國。近年來,德國的經濟貿易保持較平穩的增長態勢,即便是面對世界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也表現出很強的競爭力。
不過,特朗普上台之後,對全球各國發動了無差別的貿易戰,德國的主導產業——汽車產業受到美國高關稅的威脅。德國尋求外部能源供給破局的計劃,也受到了美國的阻擊。在種種困難面前,德國的經濟也出現了很大的下滑。在新的挑戰面前,德國能否實現新的歷史突破,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