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招延士大夫,常如不足;然性嚴峻,群臣雖素所愛信者,或小有犯法,或欺罔,輒按誅之,無所寬假。汲黯諫曰:“陛下求賢甚勞,未盡其用,輒已殺之。以有限之士恣無已之誅,臣恐天下賢才將盡,陛下誰與共為治乎!”黯言之甚怒,上笑而諭之曰:“何世無才,患人不能識之耳,苟能識之,何患無人!夫所謂才者,猶有用之器也,有才而不肯盡用,與無才同,不殺何施!”黯曰:“臣雖不能以言屈陛下,而心猶以為非。願陛下自今改之,無以臣為愚而不知理也。”
這段話的大意是,汲黯認為漢武帝求賢若渴,但是由於漢武帝性嚴峻,人才未盡其用便因犯法、欺罔就殺掉,這樣下去天下還有哪些人才可用?
汲黯
漢武帝的回答:
1、無論在哪個朝代,從來不缺人才,就看你能不能夠識別人才,如果能夠識別人才,那就不缺人才了。
2、人才好比有用的工具,有才能但是沒有充分發揮,與沒有才一樣,直接殺掉好了?
用人就要發揮出他的最大潛能,如果不能,就讓能發揮最大潛能的人來代替他。
如果下屬有錯或者欺罔,輕則掉腦袋,重則滅族。因此武帝責備某個大臣後,大臣常常回家自殺,如果不自殺,有張湯這樣一幫酷吏等你呢,到時再去自殺,就來不及了。其實這也是保全家族,把損失降低到最小化的逼不得已的手段。
舉個不恰當例子,漢武帝比作一個寫文章的人, 手下的人才武帝的圓珠筆芯,哪個圓珠筆芯不出水了,或者寫字不流暢了,直接扔到垃圾桶里,哪有時間來修理筆芯,還是把時間留下來如何寫文章合適,至於筆芯嗎,有的是。
這種做法有好的一面,就是下屬在工作時必然敬業,如果失職,往往會掉腦袋。就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也不例外。
武帝一朝,共有十三位丞相;得以善終有六位。
他們有的是衛綰這樣的:作為漢代第一位非軍功集團而得以擔任丞相的儒生,他初仕文帝、後仕景帝、再仕武帝,有軍功。
有的是像田千秋這樣的:因為一封上書,數月之內就被拜為丞相,後來也一直輔佐昭帝。
有的是像許昌這樣的:因竇太后的提拔而起,又因竇太后崩了而被免職。
公孫弘特別一點,六十多歲才成為丞相,生性猜忌而又謹慎,善於扮豬吃老虎,還試圖借膠西王之刀把董仲舒搞掉,奇怪的是,他的丞相位一直坐到八十多歲病死為止。當然,更有薛澤、石慶這樣默默無聞的。
顯然,這些能安靜地活下來的人是有共同點的,他們都沒有大的才能,謹慎、老實,或最起碼看起來老實。幸福都是相似的,被搞死的各有各的死法。舉個公孫賀的例子。
太初二年(前103年),武帝欲拜公孫賀為丞相。公孫賀最初拒受丞相印綬,向武帝頓首痛哭說:“我本來只是邊邑上見識淺薄的人,依靠着鞍馬騎射的本領才當了官,我的才能實在不能勝任丞相之職。”武帝及左右大臣看見公孫賀悲哀,都觸動感情流下淚來。武帝因此說:“將丞相扶起。”公孫賀卻不肯起身,武帝生氣便起身走了,公孫賀不得已接受了任命。出宮後,左右大臣問及公孫賀不願當丞相的原因,公孫賀說:“主上賢明,我的才能不足以擔當丞相之重任,害怕因此而受到重責,從此以後就危險了。”
果然,十一年之後的征和二年(前91年),公孫賀因巫蠱之禍死於獄中。
武帝歷史劇照
啟發:
1、我們不能只學識人用人,對自己的事業要有清晰的方向和目標。這是用人識人的前提。企業也好,在不同的階段,同一階段的不同時刻需要的人才都不一樣。結交朋友也是如此,在上學時,剛參加工作時期,在領導崗位上,對你有幫助的人不一樣。所以一定要清醒地知道自己的方向,如果方向不清晰,你怎麼知道要用哪些人,結識哪些人?
認清了自己的方向,確定了具體的目標後,就需要考慮具有哪些能力的人可以把這些目標完成好,果斷地提拔他或者給他擔子。
2、如果發下所用之人不合適,手段應該硬朗一點,心腸要硬,不要優柔寡斷。讓不稱職的人在一個崗位上,耽誤你的事業,也浪費了了其它人進步的機會。
如何識人用人?我們可以參考一下諸葛亮的識人用人之法,
1、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
第一條是指,向對方提出大是大非的問題,看他的志向、志趣有何特點。要了解一個人是否值得你重用,首先就得了解他的立場、觀念、角度、位置。凡是在大是大非問題上含混不清、模稜兩可的人,決不可委以重任。因為這種人習慣於見風使舵,沒有定性,最容易在關鍵場合、關鍵時刻站不住。
2、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
專門考察對方的機變或應變能力。在諸葛亮看來,在諸多智能因素中,應變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像馬謖那樣的人,雖也有一些作為(如建議“攻心為上,攻城為下”之類,被諸葛亮採納),但畢竟缺乏隨機應變的能力。為官一任,理應造福一方;但若缺乏駕馭複雜問題的能力,這一切也只能是鏡花水月一場空。
3、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
第三條是考察對方的見識。向對方提出方方面面的問題,讓他思考相應的計策,看他的謀略是否深遠,看他的見識是否獨特。古往今來,官場之上的爭鬥是異常激烈的,這種爭鬥不僅包括小人之間的鈎心鬥角,也包括正邪、善惡之間的大衝突、大對決。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因此,處在這樣一個特殊的環境中,那些毫無計謀、遇事便束手無策的官員,即使有心向善,為上級解愁,為百姓排憂,也終究力不從心,無法左右大局。
4、告之以難而觀其勇
諸葛亮在重用一個人之前,常常人為地創造一個逆境,觀察對方是否具備足夠的勇氣戰而勝之。不管怎麼奮鬥,都離不開一股闖勁、一股勇氣。沒有敢趟地雷陷陣、敢跳萬丈深淵的非凡勇氣,一切都無從談起。
5、醉之以酒而觀其性
酒後吐真言。要了解一個人,特別是一個酒徒,最好是等待他喝醉的時候。真正的大丈夫,酒醉之後依然慷慨激昂,比如岳武穆“怒髮衝冠”、“直搗黃龍”之類的神態言辭就是這樣。而戴着面具的小人即使一生挖空心思掩飾自己的內心世界,也往往在酒醉之後將卑鄙無恥的靈魂暴露無遺。
6、臨之以利而觀其廉
故意給他製造一些貪財的機會,看他在面對利益誘惑的時候,還能不能守住原則和底線。有的人見便宜就占,只要遇到機會,就絕不放過,其實是佔小便宜吃大虧,雖然得到了眼前的一點利益,卻失去了長期發展的機會。
7、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就是交給他一些事情去做,看他能否在自己承諾的時間內完成任務。如果是重視信用的人,不管任務多難,他都會排除萬難,盡一切努力去完成,絕不失信於人;如果是不守信用的人,就會找出很多完不成的借口和理由,來敷衍搪塞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