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別府鴻雪錄》讀後記
兩
岸

保定陸軍速成學堂出身的黃莫京將軍,1927年到過台灣、1949年到了台灣,1927年在台灣高雄受日本警憲偵伺、1949年當了台灣高雄市長。
1928年5月,黃莫京《台灣別府鴻雪錄》由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該書記其台灣所見所聞,頗值得研讀。
黃莫京早年在教會學校讀書、在滇越鐵路公司擔任法文翻譯,後曾留學法、英,通法文、英文,還有民族學田野調查的學術成果《五指山問黎記》傳世,堪稱儒將。《台灣別府鴻雪錄》的書名,亦可見其學識智慧。台灣地隸福建,建省前稱“福建台灣府”、建省後稱“福建台灣省”,又以台灣地處海上,故又視為福建外府。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後,日人入據台灣。當然,《馬關條約》作為非法的不平等條約,並沒有改變、也不可能改變台灣屬於中國的事實。黃莫京對此顯然是做過思考,不稱“外府”稱“別府”,用心良苦也。
《台灣別府鴻雪錄》記其台灣之游的行程是:11月19日從新加坡登舟取道香港,於11月27日抵達廈門;又於11月30日從廈門登舟赴台,12月1日抵達基隆,在台居留10餘日。其離台日期失記,到台年份亦失記。據我考證,黃莫京此行當在1927年。書中所錄統計資料的時間下限為大正十四年(1925年)底,書出於1928年5月,則其行當在1926年或1927年;《魯迅日記》1926年9月21日記,“朱鏡宙約在東園午餐”,座中人有黃莫京,《廈大周報》1926年12月1日有文記黃莫京11月中旬訪問廈門大學。而《台灣別府鴻雪錄》記其從廈門登舟赴台前、在廈居留的4天(11月27日至30日)里,“文慶先生約往廈門大學,余以前曾參觀兩次”而“婉辭之”。據此可推斷,黃莫京的台灣之游,時在1927年也。
《台灣別府鴻雪錄》所記日據時期台灣之種種情形很值得注意。如所記台灣專賣局“組織之完備,推行之盡利,收入之豐富”等情甚詳。該局“鴉片、食鹽、樟腦、煙草、酒五種,其收入由1640210元(明治十三年)增至44183035元(大正十三年)”,其中鴉片一項收入甚豐。日據台灣當局發布《台灣鴉片令(1897)》後,台灣吸食鴉片人口從1897年的50097人增至1900年的121330人。
《台灣別府鴻雪錄》記:“余輩游高雄各地後,即趁末次車返台南。至旅館時業已燈火齊明。行裝甫御,一不速之客,忽蒙光顧,出示名刺,曰:台南憲兵分隊特務分隊新田福造。彼詢吾人來台所為何事,余以遊歷對。詢何職業則以新加坡商人對。並將發初先生刊有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會長之名刺,及各人護照付之觀看。彼乃愕然。余詰其何以來寓,彼謂頃接高雄偵者來電話,謂有類似中國軍政界者4人來(高雄)港察看,欲行攝映,經即制止。尾至車站,知系回台南者,如系回台南,囑至偵察。故君等自高雄來時,余已候於驛站。”我想,多年後黃莫京當了高雄市長,他應該會常想起、說起多年前,日本警憲在高雄、在中國的土地上對中國人尾隨偵伺,令國人痛心疾首的這一幕情形!
附帶言之,1926年9月21日請魯迅、黃莫京等吃飯的朱鏡宙是大儒章太炎的女婿,當時在駐廈銀行機構任職。1949年也到了台灣,後來也被不少人稱為“大儒”。
(2018年5月29日記於北京)

作者簡介

汪毅夫先生,1950年3月出生,台灣台南人,歷任上山下鄉人員、郵遞員、學員、教員、研究員、公務員和退休人員。學術著作有《閩台區域社會研究》等18部,300餘萬字。

主播介紹
肖璞韜,評書表演藝術家單田芳弟子,“京彩台灣”新媒體專家委員會專家委員。曾參與改編單田芳紅色經典評書系列《賀龍傳奇》《少林將軍許世友》《九一九演義》,並參與《單田芳自選集》十部系列評書的文字整理,文史功底深厚。
欄目介紹

汪毅夫先生著作《話說兩岸》,收錄了其陸續發表在中評社、中評網上的250篇文章,用簡短的篇幅、簡潔的語言講淺近的道理,描述和論述海峽兩岸的聯結點:歷史的、文化的、社會的和政治的。
《話說兩岸》所有文章都短小精悍、一氣呵成,就像一個個歷史的小片段,形成了對兩岸關係大歷史的強有力佐證與補充。
京彩台灣推出《話說兩岸》有聲版,將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同本職工作有機結合,為廣大讀者提供“生動鮮活”的新媒體“選修”內容,促進學黨史、知黨史、用黨史在全社會蔚然成風,以強烈的歷史主動精神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
感謝
兩
岸
汪毅夫先生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北京單田芳藝術傳播有限責任公司
中廣天下(北京)文化發展中心
對本專欄的大力支持
-THE END-
京彩台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