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民服務”這5個字是毛澤東為他寫的,也成了典範

2022年09月28日22:11:14 歷史 1672

“為人民服務”這5個字是毛澤東為他寫的,也成了典範 - 天天要聞

張思德,1915年出生於四川省儀隴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對共產黨和人民軍隊有着深厚感情。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過長征,作戰機智勇敢,曾在一次戰鬥中創造一人奪得兩挺機槍的戰績,先後三次負傷。1938年任中央軍委警衛營通信班長,工作認真負責,在帶領全班完成機要通信、站崗放哨、開荒生產和建窯燒炭等各項任務中,成績優異。1942年11月部隊整編,調中央警衛團第一連當戰士。他愉快服從組織分配,在毛澤東內衛班執行警衛任務。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經常幫助戰友補洗衣服、編織草鞋,帶頭幫助駐地群眾生產勞動。1944年,積极參加大生產運動,被選為農場副隊長。7月,進陝北安塞縣山中燒木炭(圖4-1)。他處處起模範帶頭作用,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臟,每到出炭時都爭先鑽進窯中作業。9月5日,因炭窯崩塌,不幸犧牲,時年二十九歲。

9月8日,在張思德追悼會上,毛澤東作了題為《為人民服務》的著名演講,對張思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革命精神給予了高度評價,“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

張思德當過勤務員、通信員、警衛員,搞過生產,燒過木炭,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黨叫幹啥就幹啥,讓他當班長,他就當好班長,後來因工作需要,改為戰士,他仍然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任勞任怨,不計得失。

毛澤東在《為人民服務》中指出:“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張思德同志就是我們這個隊伍中的一個同志。”從此,“為人民服務”的聲音傳遍了延安,傳遍了陝甘寧邊區,傳遍了全國各解放區戰場。張思德的形象成了“為人民服務”的代名詞,成了一種全新世界觀的紀念碑。毛澤東把他在張思德追悼會上的講話,整理成《為人民服務》這篇文章,於1944年9月21日發表在延安《解放日報》上。

張思德是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一名普通的戰士。人民的領袖和軍隊的統帥親自為他致悼詞、作演講,這是因為毛澤東從張思德身上,看到了一個共產黨員和一個八路軍戰士所具備的樸素而閃光的本質,而這種本質就是為人民服務,它成為中國共產黨和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最鮮明的特徵。在張思德的身上,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而堅持這個宗旨,正是我們黨和軍隊戰勝一切敵人、戰勝一切困難的力量所在。在延安時期,“為人民服務”思想就被確立為中國共產黨和黨所領導的人民軍隊的根本宗旨。實踐證明,也正是因為與人民群眾建立了血肉相連的關係,我黨我軍才在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偉大而輝煌的勝利。

“為人民服務”這5個字是毛澤東為他寫的,也成了典範 - 天天要聞

新中國成立後,曾製作大量以“為人民服務”為主題的紀念章(圖4-2、圖4-3)。這些紀念章均刻繪毛澤東像,鐫有“為人民服務”題詞。也有不少紀念章還鐫有張思德的形象:張思德背柴燒炭紀念章(圖4-4),毛澤東浮雕像下面鐫有張思德背柴燒炭形象,背景圖為延安寶塔山和窯洞,並鐫有“為人民服務”題詞。

老三篇”紀念章(圖4-5),有多種版式,毛澤東浮雕像下面鐫有《為人民服務》《寓公移山》《紀念白求恩》三篇文章的主人公形象,特別突出了右邊張思德的形象。

我是1942年和張思德同志認識的。那年冬天,我奉命去中央警備團報到。當時團部駐地在延安棗園村對面不遠的侯家溝村。報到後,經吳烈團長介紹,認識了張思德同志。開始,我在三連,他在一連。不久,又一起抽調到毛主席的警衛班。我們幾個在接受任務時,團長指着張思德、王寶成、王意生、邵振才四位同志對我說:“他們都是老紅軍,你是小八路,你要好好向他們學習。今天調你們去棗園警衛班,保衛毛主席,這是非常重要的任務,又是很光榮的。在必要時,不惜犧牲個人生命,也要堅決保證毛主席的絕對安全。現在由田書元同志帶你們去。”於是我們幾個人都激動地站了起來,表示堅決完成這一光榮任務。

  在警衛班裡,我和張思德等同志朝夕相處,彼此都比較了解。尤其是,我知道張思德是放牛娃出身,和我一樣有共同的苦難經歷,使得我們兩人之間很快就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彼此的接觸也就多起來。

  在我的記憶中,張思德同志是一個非常熱愛學習的人。他小時沒有上過學,到部隊後也因為經常處於戰爭環境,難以受到較多的文化教育,只是有時臨時參加一點學習和有關的培訓,因此接受的文化教育也很有限。但是,儘管如此,由於他的努力,仍然識了不少字,而且還能作筆記。他有一個包袱,給我看過,裡面裝着一疊筆記本,筆記本上邊還分別寫有“軍事課”、“政治課”、“文化課”的字樣。在棗園期間,一有空閑時間,他就拿出來,在筆記本上寫寫畫畫。過去,我以為當兵就是站崗放哨、衝鋒打仗這一套,受他的這種熱愛學習精神的啟發和影響,後來我對文化學習也重視了起來,加上以後毛主席的經常督促和強調,逐漸有了進步。

  張思德同志對黨、對紅軍極為忠誠和熱愛。有一次,他在整理包袱時,我發現裡邊有一顆五角星帽徽,感到很新鮮,便問他:這是哪裡來的?

他說:是在陝西三原縣改編時,為了聯合抗日,上級要求把紅軍原來戴的帽子換下來,改戴有青天白日帽徽的帽子,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大家都對換帽子,特別是換掉帽徽想不通,我在換裝時就把原來帽子上的紅五角星留了下來。他用手撫摸着五角星帽徽,又對我說,是劉伯承參謀長給我們做了思想工作,大家才想通的。劉伯承參謀長告訴我們:軍隊的名稱改了,但是它的性質沒有變,我們仍然是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我們這個軍隊就是為了鞏固抗日統一戰線,為全中國人民的徹底解放而戰鬥的!聽了參謀長的話,後來我們就都想通了。

說完,張思德同志便凝神坐着,沉浸在對往事的深深回憶之中。張思德同志的那次談話、舉止和神態,給我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並使我加深了對他的了解,知道他是那樣地熱愛黨,熱愛紅軍,從而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

  張思德同志為人誠懇、樸實,對於擔任不擔任職務和幹什麼工作,從不計較。他參加過長征,歷盡千難萬險,按說資歷也是夠老的了。到陝北後,又曾在中央軍委警衛營擔任過通信班班長。以後,還被派往南泥灣去開荒種地,並被部隊評選為模範。然而,調到警衛班之後,他只是普通一兵。對此,他從無怨言。在班裡,無論是站崗出勤,還是參加生產勞動,他都能積極帶頭,任勞任怨,絕不計較個人得失。我覺得這種一心為革命的精神很值得學習。因此,在班裡擔負各種任務和遇到一些事情時,就很注意向他學習和看齊。

  1943年3月,上級根據我的工作情況,調我離開警衛班,專門負責照管毛主席的生活,每天都跟毛主席在一起。這以後,我同張思德同志在一起的時間就少了,只能在見面時打個招呼,但他的身影、言談等,卻一直留在我的腦際,並使我不時注意了解他在警衛班的情況。

  張思德是1933年10月,告別養母劉光友,懷着對保衛家鄉,解放窮人的信念,來到長勝縣紅軍獨立團當通信員的。入伍不久,他就加入了共產主義青年團。部隊雖然離家不遠,但他每次經過家門都不入,一心只顧工作。這支紅軍團隊後來便是紅四方面軍的部隊。在紅軍長征途中,他負過傷,搶救過多位戰友,是一個忠實為人民服務的戰士。

  不過,張思德能有如此高的思想境界,這與他的生父有很大的關係,他的生父張行品對他的成長產生過重要影響。

  張行品,1878年11月出生於六合場鄉(今思德鄉)韓家灣村。從小因家境貧寒,沒念過書。他聰明能幹,為人忠厚,樸實本分,與左鄰右舍和睦相處,別人遇到什麼困難,他都能儘力相助。他以租田務家為主,所租的十多畝薄田瘦地,每年打下的糧食,除了交租納佃,所剩無幾,終年辛勞,難以維持生計,只好打臨工、抬滑竿,或擔米、擔鹽、賣水果,掙幾個銅板,維持生計。

“為人民服務”這5個字是毛澤東為他寫的,也成了典範 - 天天要聞

  由於家庭子女多,妻子朱氏體弱多病,長期卧床不起,一家人常有斷炊之憂。因此,就在其四子谷娃子剛過七個月時,因妻子去世,就將谷娃子過繼給胞弟張行忠、弟媳劉光友為子。過繼後,張行品家中仍有五口人,繼妻子去世後,其長子、次子都因生活困難,貧病交加,先後去世。那時,只有他和三兒子思明、三兒媳鄭氏一家三口,苦度時光。

  紅軍來了,張行品似乎看到了生活的希望。1932年紅四方面軍攻佔了寧強、鎮遠、西鄉三縣的部分地方,社會上到處流傳:“共產黨領導的紅軍,是打土豪分田地,為人民當家做主的部隊。”張行品在頂山、瓦子場等地擔米,聽到消息後,連夜回家,把“紅軍來了”、“紅軍是為窮苦人鬧翻身”的好消息告訴給弟弟張行忠和弟媳劉光友。

  此後,張行品經常到佃戶家,或在挑鹽擔米途中,向親朋好友宣傳紅軍到來對貧苦人的好處。當時,國民黨地方武裝頭目寧相齊,聽到這一消息後,十分害怕,到處阻止人們傳播“紅軍來了”的消息。

  1933年1月,紅軍分別佔領了南江、巴中城。張行品聽到消息,興奮不已。為了證實消息是否可靠,他專程前往儀隴巴中等地打聽紅軍的消息。當他耳聞目睹了紅軍的情況後,心裡更踏實了,星夜趕回韓家灣,來到同房大叔張立品家,向張立品、張立方、陳如萬等佃戶講述“紅軍快要來了”的消息。

  一月正是寒冷的時節,那天晚上張行品走進張立品大叔的屋院後,一邊靠近火盆烤手,一邊興沖沖地說:“大叔,紅軍是為我們窮人撐腰的,他們來了,叫我們幹啥,我們就幹啥!”張立品十分贊同侄兒的話,點了點頭,連說:“對,對,對!”坐在那裡的十多名佃戶也同時應聲附和着。

  當年七月初三,許世友率領紅軍隊伍挺進儀隴城。不久,隊伍就開到了張思德他們家——六合場,張行品看到了日夜盼望的紅軍隊伍,見到人就說:“窮人出頭啦!”

  幾天後,紅軍下鄉開會,動員成立蘇維埃政府。部分農民因受到了當地國民黨的反動宣傳,不敢參加會議。張行品就前往胡倫卻、文才貴、代松維、張立平等十七家貧困戶,做動員工作,對他們說:“紅軍是為窮人翻身求解放的,他們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咱們窮人不去開會誰去開?讓我們成立蘇維埃,這樣的事我們不幹,誰干?”

  經張行品的一番說服動員,大傢伙都高高興興地去參加紅軍召集的成立蘇維埃的動員大會。沒多久,韓家灣村蘇維埃成立了。張行品被推選為土地內務委員。

  儀隴、長勝等地成立蘇維埃政府後,川陝蘇維埃政府向各級政府發出擴大紅軍,組織赤衛隊、少先隊、童子團,保衛蘇區紅軍政權的號召。張行品以身作則,事事走在前,不分白天黑夜,走門串戶,宣傳訪問,動員貧苦人家的子弟參加紅軍,並向大家宣傳蘇維埃的“紅屬可以分好田好地、有人代耕”等十大好處。僅十多天時間,他就發動八十多名青年參加紅軍、赤衛隊和游擊隊。他動員有文化、聰明能幹的青年聶紹紅參加紅軍,其家屬思想不通,張行品三次登門做思想工作,反覆向聶紹紅家人說:“有窮人自己的軍隊,才有窮人的幸福日子。”終於使聶紹紅的家人想通了。

  聶紹紅參加紅軍後,不怕苦不怕死,作戰勇敢,受到了紅九軍七十五團首長的表揚,很快就晉陞為營長。

  張行品動員他親生兒子張思德參軍的事,一直在當地傳為佳話。

  1933年,張行品已經是五十五歲的人了,而他的胞弟張行忠也已經是五十三歲了。兄弟倆各有一個兒子。年過半百,誰不擔憂後繼無人,誰不擔憂無子傳宗?但張行品兄弟倆想的是讓更多的受苦人翻身,不受牛馬之苦。張行品叫兒子張思明參加游擊隊,接着動員弟弟、弟媳,讓張思德參加紅軍。張行忠和劉光友夫婦也早已知道張思德有當紅軍的願望,全家人都想到一塊去了,於是剛滿十八歲的張思德高興地當上了紅軍戰士。臨行時,張行品再三叮囑他:“兒呀,你是張家的好後代,到了隊伍上後,要聽首長的話,工作不怕苦,打仗不怕死,為家鄉父老鄉親爭光!”

  張行品擔任村裡幹部後,忠於革命,工作積極,辦事公道,不徇私情,對打土豪鬥地主分得的浮財,如糧食布匹,金銀銅錢,以及大量的煙土等財物,管理嚴格,不容侵吞,每有所獲,必定及時上繳紅軍和區鄉蘇維埃。

他在組織給貧困農民分田分地時,嚴格執行川陝省蘇維埃政府的方針政策,把好田好地首先分給紅軍親屬,其他貧苦農戶分得的田地,都是好壞搭配。而羅貴安等十多戶佃農,因受地主暗地恫嚇,對蘇維埃分給的田地不敢要,張行品就一戶一戶地做思想工作,使他們打消顧慮,積极參加分田分地運動。

他還動員了三十多個青壯年,組織了支前運輸隊,將村裡捐集的糧食、物資運到頂山、瓦子、立山等蘇區前線,支援紅軍作戰。他在組織支前運輸隊時,對其中一些專門雇來的行家把式,總要付給這些隊員合理的報酬。張行品在工作中事事分清是非,處處堅持原則,堅決保護農民的生命和財產。

  1933年10月的一天,本村的同族大叔張立品去看望在頂山當游擊隊隊員的兒子張行才,去時頭包人字紋白布帽子。紅軍發現他打扮異常,誤認為他是白軍的偵探,即被關押起來,準備將其處死。張行品聞訊後,火速趕到頂山場,向紅軍說明了情況,出具保證,保出了張立品,使張立品幸免於難。

  同月,本村陳袁氏身穿一身較好的花衣裳,到六合場趕集,紅軍看到後,誤認為她是出逃的土豪劣紳的太太,被當場抓獲,準備押送到立山場處死。張行品聞訊後,又及時趕至鄉蘇維埃,向紅軍證明陳袁氏是窮人,又一次避免了一起誤殺事件。陳袁氏安全回家後,見人便說:“張行品大哥真是個好人哪,他是我的救命恩人!”

  張行品辦事一是一、二是二,不遷就,也不過火,對有些富人,也講政策,不胡亂來。富人不該沒收的財物,決不違犯政策亂沒收。而沒收的錢物,除一律上交外,凡是經上級允許返還貧苦人的,他首先照顧本村的赤貧。因此,張行品在群眾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但是,讓張行品沒有想到的是,就在他主政村土地內務委員,不徇私情,秉公辦事時,卻禍起蕭牆,因不規之徒的陷害,給他帶來了殺身之災。

  在張行品村任蘇維埃主席的人叫胡南台,有吸大煙之癖,向兼管內務的張行品多次提出,要從沒收的大煙中留一些給他吸,被張行品嚴詞拒絕。因此,心術不正的胡南台,對秉公辦事的張行品懷恨在心,尋找報復的機會。

  1934年秋,胡南台調任鄉蘇維埃主席以後,他認為有了報復張行品的條件和機會。於是,他利用職務之便,到處散播說張行品包庇富人張炳均、范有萬。胡南台的這些“莫須有”的話,雖純屬無中生有,但在當時窮苦人對地主老財極其痛恨的社會氛圍里,這種言論對被攻擊者是極具殺傷力的。這年冬天,胡南台趁到縣上開會的時機,竟然向縣蘇維埃政府誣告張行品“走地主路線”、“包庇富人”。恰逢當時蘇區執行張國燾極“左”的肅反路線,大打所謂的“AB團”、“改組派”,胡南台告發張行品的這兩條黑狀,也正迎合了某些蘇維埃幹部為了“出成績”而處心積慮捕獲目標的需要。於是,縣裡以通知張行品去頂山開會為名,在他徒步去頂山縣城的途中將他秘密處死。

  一個全心全意為窮人服務,全心全意為蘇維埃辦事的優秀村幹部張行品,就這樣被處死了,就這樣神秘地“失蹤”了!

  這是特殊時期的特殊錯誤,就連當時朱德總司令員的大哥朱代歷,也在這次“肅反”中,未能幸免於難。

  朱代歷,字雲階,生於1878年10月。1895年1月25日,財主強行撤佃,父輩分家,另佃耕種。1933年紅軍解放儀隴時,朱代歷在弟弟朱德的影響下,積極支援紅軍,參加革命活動,村蘇維埃成立時,被選為蘇維埃主席。

不久,長勝縣馬鞍區六鄉蘇維埃的十多名游擊隊隊員,來到河泥壩村的財主家“打糧”。村民們將這一消息告訴了朱代歷,村民們對六鄉游擊隊隊員任意到本村來“打糧”的做法,表示不滿。朱代歷當即召集本村游擊隊隊員開會商議。會上他說:“到我們村‘打糧’的游擊隊隊員是長勝縣馬鞍區六鄉的,我們村是儀隴縣管轄的,他們越界來我們村‘打糧’,縣、區都沒有通知,他們也沒有介紹信,憑什麼到我們村來‘打糧’呢?”於是,便趕走了馬鞍區六鄉的游擊隊隊員。三天後,有兩個紅軍戰士帶領三名六鄉的游擊隊隊員,以“包庇富人”為罪名,將朱代歷押送到來儀鄉三堆石殺害,時年五十五歲。

  這可能是對那種氛圍最好的說明了。

  張思德的生父張行品,就是在朱代歷被錯殺後不久蒙難的。張行品蒙冤罹難,不明不白地被處死,不用說遠征他鄉的張思德無從知曉,就連張思德的家人也不知道。這一沉冤,直到43年後的1987年11月10日,才由儀隴縣人民政府正式發文,宣布給張行品平反昭雪,恢復政治名譽。在儀隴縣同時被宣布平反昭雪的,還包括朱代歷在內的一大批肅反被錯殺的幹部群眾。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普京內部講話曝光:願意打“百年戰爭” - 天天要聞

普京內部講話曝光:願意打“百年戰爭”

報道稱,普京最近向俄羅斯的一批精英通報,談判進程還要花很多時間。這是記者法麗達·魯斯塔莫娃和馬克西姆·托夫凱洛在名為“法里日報”的電子新聞簡報中報道的。該新聞簡報專門報道有關克里姆林宮的消息。這兩名記者曾為《紐約時報》《每日電訊報》和《福布斯》雜誌等媒體供稿,
選購天津墓地要注意的細節 - 天天要聞

選購天津墓地要注意的細節

天津具有重要的地理意義,不少好該公墓都建於此,光是國營公墓就有十四家,公益性的有二三十家,選擇十分豐富。當然了,如果要選購的話,還是應當注意一些細節,尤其是初次購墓的客戶。
北倉墓地有什麼墓地可選 - 天天要聞

北倉墓地有什麼墓地可選

為了便於市民選購和來往交通便利,天津基本每個區都建有公墓。天津共有國營公墓14家,那麼北倉有什麼好的墓地可選嗎?北倉好幾家公墓已經飽和了,但是靠近北倉的兩家公墓都是在售狀態,這兩家分別是天津憩園、西城寢園。
天津國營公墓發展情況 - 天天要聞

天津國營公墓發展情況

天津是北京門戶,地理位置意義重要,這片土地上也建有不少不錯的公墓,光國營公墓就有十四家。那麼在人口老齡化趨勢嚴重的當下,國營公墓的發展情況如何呢?天津這14家國營公墓不是全部都對外出售,其中有的已經飽和了,也就是不再對外出售或者是墓位緊張了
捷克古代的紅色處女軍了解一下 - 天天要聞

捷克古代的紅色處女軍了解一下

你是否聽聞過 “紅色處女軍” 的故事?這可是一支極為獨特的軍隊,成員皆為未婚處女。9 世紀初,捷克女王麗布施組建了一支特殊的私人衛隊,其成員均是未婚處女,“紅色處女軍” 就此誕生。衛隊隊長普拉斯妲對男人懷有極度的仇視,她只效忠於女王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