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可謂是中國特有的文化符號。它既輕巧又靈活,在世界各國的餐具中獨樹一幟,被西方人譽為“東方的文明”。
中國人使用筷子,大約有四千年的歷史。其實,在使用筷子之前,我們的祖先同樣也經歷了一個用手抓飯吃的過程。但熱粥湯羹又如何抓取得了呢?於是不得不隨地折取一些草莖木棍來幫助。傳說筷子的發明和大禹有關。當時,大禹治水非常忙碌,就想趕緊吃完飯好去工作 ,但是因為食物太燙,沒辦法直接用手抓取,大禹急中生智,就把身旁的樹枝折斷,然後用它來夾飯,這樣就不會燙着手了。其他的人見樣學樣也用樹枝挾飯,所以慢慢的就演變出像今天這樣特製的筷子。但是這種說法也沒有得到考古學的證實,只是傳說而已。
商朝商紂王用象牙做成的筷子,非常奢侈,這是使用筷子的最早記載。但並不說明筷子始於商朝,紂王用象牙筷,說明筷子的製作工藝已相當成熟,可見商朝時筷子已經普及。筷子在先秦時代稱為“挾”(jia),形聲字,用手挾食的意思。秦漢時稱“箸”(或“筯”zhu),”箸”是南海岸邊的一種竹子,由此可見,那時筷子就有竹子做成的。明代開始稱“筷子”。之所以由“著”改"筷",是因為東南沿海一帶的船民特別忌諱“箸”,因為“著”與“住”諧音,船停住了,行船者也就沒生意,他們更怕船被蟲“蛀”了,船“蛀”了就會漏水,如何捕魚,如何經商。所以,為了吉利,他們改“著”為“快”,因為筷子主要是由竹子做的,所以在“快”字之上加個“竹字頭”,形成一個專有名詞——筷子。不過,清朝時官方並不承認民間的“筷”字,仍稱“筷”為“著”。直到民國時期,仍有稱筷子為“著”的,如朱自清“背影”一文中,父親在信中寫道“舉箸提筆,諸多不便”,便是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