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碧蹄館之戰,是萬曆朝鮮戰爭期間(1592—1598年)的一場重要戰役,其對之後的戰爭走勢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戰後作為相互敵對的兩方,中日竟然都說自己的軍隊打了敗仗。中方評價此役後明軍主將李如松“氣索”(《明史•李如松傳》,沮喪、氣餒之意),由此無意再戰;而日方的各類史料中,則記載此役日軍損失慘重、參戰將領相互指責對方不肯儘力,甚至由此畏懼明軍,萌生退兵之意(《梨羽紹幽物語》《筑紫記》《宗茂公朝鮮軍御物語覺》)。
我們知道,由於作戰目的、評判標準不同,也出於謀取軍功、提振士氣的需要,一般而言很容易出現一場戰役過後兩軍都宣稱自己是勝利者的情況出現。然而,雙方都認為自己是失敗者的情況,卻是十分罕見的。那麼,這場由小部隊遭遇戰逐漸發展成為數萬人參與的大會戰,究竟是明軍獲勝,還是日軍獲勝?筆者結合中、日、朝三方的有關史料,試着做一番分析。
上圖_ 1593年2月碧蹄館之戰
- 戰役經過
綜合史籍記載,現在的人們對於碧蹄館之戰的來龍去脈還原得已經較為清晰,爭議不大。戰役始於明萬曆21年(1593年)正月二十六日,援朝主將李如松命副總兵查大受率500精騎前往朝鮮王京(今首爾)偵察日軍情況,並命祖承訓、李寧、孫守廉、高升等將率兵3000作為查大受部之後援。次日凌晨,抵近王京附近的查大受與日軍立花宗茂部遭遇,查大受與隨後趕到的祖承訓等人合力,重創立花軍。
此時,因為平壤大敗而風聲鶴唳的日軍聽聞明軍殺來,以為明軍要攻打王京,於是集守城兵馬蜂擁而出。查大受等自知不敵,且戰且走,最後被日軍合圍於碧蹄館(王京以北十五公里一座小山上的驛館)。
上圖_ 平壤戰役的場景
李如松得知查大受重創立花軍後,便與副總兵楊元等人率2000兵馬親往王京勘察地形,順便接應查大受,不想半路上聽聞查大受被圍。李如松在不知日軍具體兵力、布置的情況下,便自帶1000人前去救援,命楊元率另1000人隨後跟進。李如松殺到碧蹄館救下查大受,但無法衝出日軍重圍,自己亦被團團包圍,全賴明軍上下齊心死戰,故日軍雖兵力佔優卻無力吃掉明軍。
雙方大戰一夜,均傷亡慘重。次日楊元兵到,日軍久戰已疲,且驚懼於明軍強悍戰力,自料無法取勝,只得撤兵,李如松等因此脫險,回師坡州。
上圖_ 碧蹄館之戰
- 戰役目的達成情況
我們知道,評價一場戰役誰勝誰負,一個主要指標就是看誰達成了作戰目的,而誰沒有達成。前文之所以用較長篇幅複述碧蹄館之戰的經過,便是有助於我們分析明、日兩軍究竟誰達成了戰役目的。
通過戰役復盤,我們不難得知,戰役的起因是明軍主將(注意是主將不是主帥,明軍主帥為宋應昌)命查大受等前往王京“哨探王京道路,以便進兵埋伏攻取”(《經略復國要編》)。但查大受等在執行此任務時遭遇到了在王京附近進行哨戒警備立花宗茂部,雙方在狹路相逢的情況下開戰,原先的任務都只能暫停,轉而執行擊敗對手的任務,結果日軍“十時連久以下百餘人戰死,立花宗茂軍陷入苦戰”(《日本戰史•朝鮮役》),朝鮮人也中記載“(查大受)揮軍掩擊,賊披靡散走”(《懲毖錄》)。可見雙方第一個回合的交鋒,明軍獲勝無疑。
上圖_ 碧蹄館之戰示意圖
此後,王京日軍蜂擁而出,圍攻查大受等人。李如松等聞訊趕到加入戰局,但亦被圍困。由此,雙方第二回合交鋒,就成為了日軍想要圍殲明軍,而明軍欲衝出重圍,這場包圍與反包圍的較量,也成為此役兩軍的主要戰鬥。此回合交鋒中,日軍始終未能消滅包圍圈中的明軍。而明軍雖未能殺出重圍,但卻憑頑強作戰粉碎了日軍的企圖,並最終堅持到援軍趕來、日軍退走。從交戰形勢上講,日軍在楊元率領的明援軍趕到後,未與楊元交戰便匆匆撤圍,可見其在場面上一定非常被動,否則沒有必要看到這區區1000人就開溜。日軍的圍殲企圖沒有達成,反而明軍的突圍願望是順利實現,這一回合無疑也是明軍獲勝。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知,在戰役的兩個階段中,明軍在第一階段取得了無可爭議的勝利,第二階段日軍的目的也沒有達成,雖然明軍並未突圍成功卻也順利脫險,所以依舊是明勝日敗。
上圖_ 明軍
- 兵力對比與傷亡情況
碧蹄館之戰中明軍的參戰兵力有非常明確的記載,即查大受的偵察部隊500人,祖承訓、李寧、孫守廉、高升等率領的後繼部隊3000人,再加上李如松、楊元的援軍2000人,一共5500餘人,這一點沒有什麼爭議。
而參戰日軍的人數,各種史料出入較大。考慮到較權威的日官方戰史《日本戰史•朝鮮役》及當事人下瀨賴直撰寫的第一手戰史《朝鮮渡海日記》中記載當時王京的日軍總兵力在40000人左右,而戰時小西行長等部約萬人因為吃過明軍大虧而逡巡不前,故而日軍實際參戰兵力應當為30000人。以30000打5500,日軍擁有將近6倍的兵力優勢。考慮到楊元率領的1000援軍其實並未和日軍作戰,明軍參戰的實際兵力只有4500人,則日軍的兵力優勢更是超過了6倍。
上圖_ 《經略復國要編》
那麼,在明、日兵力對比為1:6的情況下,雙方傷亡又如何呢?
據《經略復國要編》收錄的李如松戰後奏報中載,此役明軍陣亡264人,負傷49人。因為各種原因,明軍應該會對戰損進行縮水瞞報。據朝鮮官方史料《宣祖昭敬大王實錄》記載,明軍陣亡應為五六百人。而在紀念立花宗茂生平的《立花家文書》中,提到明軍在碧蹄館折損數百,與朝鮮文獻相近。考慮到戰後是日軍控制了交戰場地,因此其對於明軍陣亡人數的統計應當更為可信。故明軍實際陣亡應在500人上下,受傷人數如按正常的傷亡比2:1計算,則為1000人左右。
上圖_ 李如松(1549年-1598年5月8日),字子茂,號仰城
再看日軍。對於日軍的損失,歷來眾說紛紜,相關史料的記載也十分混亂。但日官方戰史《日本戰史•朝鮮役》提到僅立花宗茂、高橋統增所部便減員1800人,而且綜合日軍在見到楊元千餘人援兵後便不敢再戰的表現,可見日軍的總體傷亡一定不小,否則絕無收兵撤圍的道理。此外,《筑紫記》中寫道小早川軍在接替立花軍後,甫一與明軍交手即潰不成軍,由此不難得知其傷亡絕不亞於立花軍。如此一來,僅立花、小早川兩部人馬,日軍損失就在3000人以上。所以,當代學者普遍認為日軍在碧蹄館一役的戰損應為4000-5000人,其中陣亡為1000-1500人。
日軍以6倍於明軍的絕對優勢兵力,將明軍團團圍住卻未能吃掉,一場原本計劃中的殲滅戰最終被迫以主動撤圍而收場,自身還付出了至少3倍於對手的傷亡。可見,即便是經過所謂“戰國時代”洗禮的日軍,其技戰術水平仍相當低劣。
上圖_ 立花宗茂(1567年9月20日-1643年1月15日)
通過上文的分析,我們可以做出這樣的結論:碧蹄館之戰原本是場不期而遇的遭遇戰。查大受的偵察部隊在執行任務時與日軍打頭陣的立花宗茂部隊狹路相逢。查大受等人打敗立花宗茂後,王京的日軍在驚懼之下幾乎全體出動,將查大受等圍困在碧蹄館。
前來接應查大受的李如松在行進途中聽聞查大受被圍,便當即馳赴碧蹄館進行救援,於是發生了碧蹄館之戰的高潮:日軍的圍攻與明軍的反圍攻。日軍以3 萬人的絕對優勢兵力狂攻明軍4500餘人,可包括李如松、查大受在內的明軍將領及部隊大部脫險,日軍反而付出了3倍於明軍傷亡代價。
戰後兩軍恢復戰前態勢,誰也沒占區對手一寸土地。綜合兵力投入、戰損、作戰目的、控制區域等情況,明軍無疑是取得了勝利,最起碼不能說打輸了。
上圖_ 《懲毖錄》
至於說戰後李如松“氣索”,不僅放棄了坡州,而且只留下少部人馬駐守開城,其餘全部撤回平壤,完全沒有了繼續作戰的意願。這與其說是碧蹄館之戰帶來的心理打擊,到不如說是因為後勤原因而使他不得不如此作為。由於當時的半島遭日軍瘋狂劫掠,“四山焚盡,寸草不遺”(《懲毖錄》),“前後所經之地,焚盪之酷、殺掠之慘,非他賊可比”(《亂中雜錄》),因為明軍無法就地籌糧,所有給養只能從國內轉運。而當時的半島天寒地凍,大雪封山,農業社會時代單靠人背馬馱的運輸方式效率極低,根本無法滿足前線所需。後勤不利,導致明軍非戰鬥減員很多,戰馬也多有病死,剩餘的也瘦弱不堪驅馳。
此外,當時加藤清正、鍋島直茂率領的日第二軍正活動在咸鏡道,位於明軍後方,一旦他們從明軍背後掩殺、襲占平壤,明軍將進退失據。因此,在這種形勢下,李如松放棄進取之策,轉而收縮兵力、縮短戰線、穩固後方,取堅守避戰之態,不僅合理且十分必要。
上圖_ 宇喜多秀家(1573年-1655年12月17日),又稱宇喜田秀家、浮田秀家
反觀日軍,據日方史料記載,此役過後王京日軍“大家無不以為命在旦夕”(《吉野甚五左衛門覺書》),以至於宇喜多秀家、石田三成等日軍魁首不得不致書豐臣秀吉請求罷戰。在日營中的葡萄牙傳教士弗洛伊斯也在其所著的《日本史》中寫道日軍在此戰後認為“明軍與他們預想中的差距甚遠,非常強大,於是開始對明軍感到害怕……決定締結(停戰)協議”。可見,經過碧蹄館的較量,日軍完全被明軍強悍的戰鬥力所震懾。
不僅如此,明軍精良的裝備也給日軍以相當的衝擊。《戶川記》中記載宇喜多秀家麾下部將國富源右衛門在戰時三次用刀砍一名明軍的盔甲,卻三次被彈了回來;《立花家文書》中提到,立花宗茂不止一次跟自己的弟弟高橋統增說,一定要設法弄到明軍騎兵的高頭大馬。
上圖_ 日軍的盔甲
通過分析史料,我們可以用鐵一般的事實證明:碧蹄館之役中,明軍將士以寡擊眾、以少退多,而日軍則是以眾擊寡、無功而返。更關鍵的是,這場戰役使雙方都認識到在短期內無法靠軍事手段結束戰爭,所以均不約而同地希望能夠議和停戰。從這個角度來說,碧蹄館之役稱得上是萬曆朝鮮戰爭的一個重要轉折了。
作者:林森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萬曆朝鮮戰爭全史》朱爾旦著
[2]《中日歷史上的歷次死磕》王浩著
[3]《明史•李如松傳》《明史稿•李如松傳》《經略復國要編》《明史紀事本末•卷六十二•援朝鮮》
[4]《懲毖錄》《宣祖昭敬大王實錄》《宣祖昭敬大王修正實錄》《再造藩邦志》《亂中雜錄》
[5]《梨羽紹幽物語》《筑紫記》《宗茂公朝鮮軍御物語覺》《立花家文書》《日本戰史•朝鮮役》《朝鮮渡海日記》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