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封建帝制下,九五至尊的皇帝就是整個天下的掌權者,而古代的皇帝也被稱為天子。
皇帝常常身穿龍袍,因為龍在古代是神的象徵,是最尊貴的物種。而皇帝的出生地也被稱為龍興之地,是風水極好的地方,養育出了龍脈。
在古代歷史上,王朝歷經了不計其數的更迭,幾千年的封建帝制下,各朝各代的皇帝積累起來,數量並不少,他們分布在中原的各個地方。如果從這個方向入手,好像每一塊土地都曾養育出龍脈,但其實縱觀歷史進程,中原天子出生地都隱藏着一些我們不為人知的規律。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中國的“龍脈線”,看看這些龍脈線究竟經過了哪些地方?是否有你們的家鄉?
龍脈線的北線
龍脈線從上到下劃分成北線,中線和南線。龍脈線中的北線很好理解,也就位於中原地區的北方,在那裡自古以來都屬於中原的邊遠地區,像西藏、新疆、內蒙古、東三省、寧夏等地。
因為地勢以及極端的天氣原因,北方自古以來生活的都是游牧民族。游牧民族所生活的草原上常年寒冷,並且連年的乾旱導致這裡水資源極其稀缺。
在草原上游牧民族主要以畜牧業經營為主,他們人人還都得會騎馬,馬在游牧民族的眼中不僅是強者的象徵,更是日常生活中絕對少不了的必需品。
游牧民族過着部落群居生活,人數眾多,最少的部落也有着幾千人的數量,更多的時候能達到好幾萬人共同生活。
雖然許多人以為游牧民族是四處飄蕩,居無定所,但其實他們的每一片草場都劃分了部落,各個部落之間也有着不同的勢力劃分。
公元前202年,劉邦推翻了嬴政的大一統秦朝,建立起屬於自己的新王朝,劉邦也成為了西漢的皇帝。
在中原地區伐秦的混亂年間,北方游牧民族逐漸壯大起來,開始和中原的王朝頻頻爆發衝突和戰役。
此時北方的游牧民族中屬匈奴最為強大,與中原的西漢形成兩股對立的勢力。
北線之所以被稱為龍脈線,是因為北線一帶的游牧民族也曾建立許多的政權。
北魏是來自山西北部的拓跋鮮卑所建,金國是來自東三省的女真人創立的。契丹人源自內蒙,成立了之後的大遼,蒙古人建立元朝等等。
龍脈線的中線
龍脈線的中線就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帶,包括安徽、河北、河南、湖北、山西、江蘇等地。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兼并韓、趙、魏、楚、燕、齊,統一天下後,在陝西的咸陽建立起了大秦王朝。
雖然秦朝只統治了中原地區十五年,但是作為我國中原第一個大一統政權,在中國的歷史上具有非凡的意義。
嬴政去世後,秦二世胡亥即位,秦二世並沒有秦始皇治理國家的才能,將整個中原搞得烏煙瘴氣,民不聊生,戰火硝煙到處瀰漫。
劉邦推翻大秦後,在長安也就是如今的陝西西安成立了西漢王朝,而劉邦來自中線一帶的江蘇。
西漢之後是劉秀的東漢,劉秀的出生地是如今的湖北,河南的司馬炎又成立了晉朝。
三國時期,河北的劉備是蜀漢的開國皇帝。安徽的朱元璋從放牛娃淪落到乞丐,最後加入起義軍打下了屬於自己的大明王朝。
龍脈線的南線
龍脈線的南線在中原以南的地區,包括廣東、福建、江蘇、浙江、四川、雲南等地。
在這一帶雖然沒有完成過像嬴政建立的秦朝這樣的大一統,但也有過不少的地方政權。
各朝各代的農民起義軍在四川雲南等地稱王稱霸的不勝枚舉,浙江人孫權是古代三國時期吳國的開國皇帝,東漢末年孫權的父親就已經在江東打下了自己的一片天。
黃龍元年,孫權在武昌正式稱帝,將國號改為吳。
公元前204年,在秦朝末年到西漢時期,出現了一個封建政權叫做南越國,控制着嶺南地區,也就是當今的廣東,南越國在歷史上存在了九十三年。
南越國在鼎盛時期版圖從廣東出發,一直擴張到廣西的大部分地區和福建的一小部分地區,最後還延伸到海南、澳門、香港等地。
綜上所述,歷朝歷代湧現出來的皇帝,都極其有規律地分布在了被劃分出的龍脈線上,而這三條龍脈線從上到下可謂割據了整個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