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皇帝夢,畢竟在我們看來古代皇帝那可是吃香的喝辣的,天下之大我為尊,所謂“醒掌天下權,醉卧美人膝”也不過如此了。
當然我們平心而論歷朝歷代皇帝的結局其實也大多數都是很好的,起碼沒受過什麼罪,只有少數末代皇帝可能會比較悲慘了,就比如說最後一個王朝清朝的最後一個皇帝溥儀,他的遭遇便不是很好,不過倒也能安享晚年了。
我們對於古代皇帝的影響不多,很多都是會覺得皇帝吃上一頓飯肯定是會相當奢侈,所謂滿漢全席108道菜可能也不過如此了,但是事實卻並不是這樣。
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寫道:皇帝吃飯,另有一套術語,是絕對不準別人說錯的,飯不叫飯而叫“膳”,吃飯叫“進膳”,廚房叫“御膳房”。吃飯是沒有古代時間點的,也就是說皇帝是餓了便可以叫傳膳了,隨時隨地而不似一般人的一日三餐(話說這才是有錢人的生活)。
平日里吃飯菜肴兩桌,冬天另一桌火鍋,此外有各種點心、米膳、粥品三桌、鹹菜一小桌。食具是繪着龍紋和寫着“萬壽無疆”字樣的明黃色的瓷器,冬天則是銀器,下托以盛有熱水的瓷罐。菜送來之前都要經過一個太監嘗守,叫做“嘗膳”(其實就是試毒,主要為皇帝安全考慮)。
據記載,隆裕太后每餐的菜肴有百樣左右,要用六張膳桌陳放。這是她從慈禧那裡繼承下來的排場,我的比她少,按例也有三十種上下。可見的確是慈禧老佛爺更加的奢侈,隆裕皇后也有百樣了,其實一般吃食是沒有必要這麼多的。溥儀一般一段飯也就30樣菜兩小桌子,其實也算是我們能接受的。
小編找到了一份“宣統四年二月糙卷單”(即民國元年三月的一份菜單草稿),上面記載一次“早膳”的內容如下:
口蘑肥雞、三鮮鴨子、五綹雞絲、燉肉、燉肚柿、肉片燉白菜、黃燜羊肉、羊肉燉菠菜豆腐、櫻桃肉山藥。驢肉燉白菜、羊肉片川小蘿蔔、鴨條溜海參、鴨丁溜葛仙米、燒茨菇、肉片燜玉蘭片、羊肉絲燜跑、炸春卷、黃韭菜炒肉、熏肘花小肚、鹵煮豆腐、熏乾絲烹掐菜、花椒油炒白菜絲、五香乾、祭神肉片湯、白煮塞勒、烹白肉。
那麼如此多的菜肴皇帝一個人肯定是吃不完的,最多也就是每樣菜吃上一兩口甚至是不少菜肴是一口沒動,那麼剩下的菜都會去哪裡如何處理呢?真的就全被倒進泔水桶中嗎?
其實不然,在當時皇帝的“御膳”在民間是很有商機的,因此皇宮中人往往會把菜樣還保持較完整的剩菜打折賣給餐館,餐館則稍微加工下後就打出“御膳”的名義對外銷售,用以謀求商業利潤。用我們現在的話講就是掛羊頭賣狗肉,雖然有點不好聽,但的確是這樣的道理。
還別說,有如此名頭很容易便賣了出去,由此倒賣皇帝剩菜便成了一條產業鏈,而且還是一項暴利行業。據統計,在清朝的時候這條灰色產業鏈已經非常的成熟了,參與其中的人數更是多達上萬人!
當然那是品相保持相對完好的,那麼保存不好的呢?也有處理辦法。商販往往就會將那些亂七八糟的剩菜混合在一起丟入大鍋中,倒上熱水熬煮,做成一鍋“大雜燴”!
而這個時候客人只需要一個“大子兒”便可以用長柄勺子撈一下子,看運氣,撈出來是啥就是啥運氣好的有半根雞腿、運氣差的可能就是跟魚骨頭。聽起來好像有點小噁心,但是對於那些比較貧窮的百姓們來講也算是不錯了,畢竟可以嘗到“宮廷御膳”,還是很有牌面的。
其實按道理講,宮廷裡面是禁止這樣倒賣剩菜的,但是再強硬的規矩也擋不住暴利的熏陶,相反你越是規定便越是有人對着干。不過好歹也算是不浪費糧食了,起碼比倒進泔水桶強多了,對此,大家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