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輛穿行古城熱鬧的街巷,進入256醫院的北門,再一路向東向南,須臾,一座尖頂的教堂式建築便躍入眼帘。
繞至建築南面,可看到一塊豎立的石碑,上面寫着“華北大學舊址”六個大字。
從1948年8月到1949年年底,華北大學雖存在了一年多,卻是當時解放區的最高學府,孕育了包括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央戲劇學院等眾多新中國的高等院校,為我國的教育史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眼前的這座教堂,建於1858年,主體坐北向南,為典型的哥特式建築。
建築內部空間很大,可同時容納二三百人,曾被當作華北大學的禮堂。
2018年,此地成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時鐘撥回至1948年的春天,當時的中共中央東渡黃河,來到了晉察冀邊區。
隨着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我們急需建立一所高等學府,為解放全中國培養幹部人才。
同年5月,經中共中央研究決定,原屬晉察冀邊區的華北聯合大學與原屬晉冀魯豫邊區的北方大學合併,成立華北大學。
金秋8月,隆重的開學典禮在正定舉行。
吳玉章任校長,范文瀾、成仿吾任副校長,錢俊瑞任教務長,人們滿臉喜色,攜手走向這座大氣典雅的禮堂……
在華北大學舊址,除了這座教堂,還有一座棲賢樓和一棟學生宿舍樓。
教堂東側的棲賢樓是白色的二層小樓,設有露台和拱門。
樓南面門前兩側各有一棵300年樹齡的側柏,雖是古樹,卻蒼勁青翠,小樓掩映其中,別有一番韻味。
沿着木質樓梯登上二樓,可以看到校長吳玉章和著名作家丁玲的辦公室。
“丁玲辦公室舊址”內還留有她寫作時慣用的桌椅等簡單傢具,其代表作《太陽照在桑乾河上》也在這裡修改完成。
棲賢樓南側青灰色的小二層樓建於1889年,曾是學生們的宿舍,隔着門縫向里張望,木質樓梯已然老舊,剝落裸露的牆皮仍默默講述着當年的故事。
雖然當年條件艱苦,但大批文藝精英和學術理論名家雲集此地。
不到兩年的時間裡,華北大學就培養了近2萬名幹部,他們畢業後奔赴到祖國的各條建設戰線,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黨史專家曾表示,華北大學是石家莊市區周邊紅色文化資源最為密集的一座富礦;是解放區文化名人、學者教授雲集,大師薈萃的學術殿堂;是建國前夕創作成果最為豐碩的革命文藝大本營;是當時廣大進步青年嚮往接受革命洗禮的紅色聖地。
1950年10月3日,以華北大學為基礎合併組建的中國人民大學舉行了開學典禮,成為新中國創辦的第一所新型正規大學。
之後,在此基礎上又相繼組建了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央戲劇學院等一批高等院校。
華北大學雖完成使命,退出了歷史舞台,但它的影響力綿延不絕……
回望舊址,院內師生親手種下的一排梨樹,早已枝繁葉茂,鬱鬱蔥蔥。
春來,梨花一樹雪白,香遠益清;秋來,梨果壓滿枝頭,錦繡豐年。
植一抹綠,育千萬人,細細琢磨,種樹、育人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為未來播下春之希冀,靜候碩果滿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