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朝帝位的傳承在中國歷史上很是有些另類,開國皇帝之後,繼任的並非是其的子嗣,而是他的弟弟。在這父死子繼已經成為大勢的封建王朝來說是極為少見的。自古以來,中國王朝的傳承有父死子繼和兄終弟及兩種方式,雖然第二種在先秦時代比較普遍,可自秦漢大一統之後,就基本上退出了歷史的舞台,至少是不能成為主流。但大一統的宋王朝卻採取了這種方式,也就難怪後世對於此事產生的種種疑慮,“燭影斧聲”的說法也就流傳了開來。
燭影斧聲,也稱斧聲燭影,是指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趙匡胤大病,召晉王趙光義議事(另有記載說,是召太祖第四子趙德芳進宮商議後事,被晉王知曉後未召進宮),左右不得聞。席間有人遙見得燭光下光義時而離席,有遜避之狀,又聽見太祖引柱斧戳地,並大聲說:“好為之”(另有記載說“好做,好做”)。後晉王趙光義繼位,史稱太宗。
據此有說法認為,趙光義謀害了其兄趙匡胤奪取了帝位。其佐證還有,當趙匡胤死後,其妻宋皇后命太監王繼恩召趙匡胤次子趙德芳入宮,而早被趙光義收買的王繼恩卻把趙光義帶入了宮。宋皇后見來的是趙光義不禁大驚失色,對光義哀乞道:“吾母子之命,皆托於官家。”趙光義則哭着回答:“共保富貴,勿憂也。”說的是,宋皇后原本的打算是立趙德芳為帝,但不想讓趙光義佔了先機之後的無奈選擇。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王繼恩其實並非趙光義的親信,換句話說,他之所以選擇趙光義而並非遵照宋皇后之命,只不過是大勢使之,因為在趙匡胤死前,趙光義一直都是以皇嗣的身份存在的着。其時趙光義身為晉王,兼開封府尹,親王加開封府尹,這在五代時期就是妥妥的皇嗣標配。在政治生活中,趙光義也是在朝政上多有參預,是大宋王朝實際上的二號人物。
實際上對於趙光義的安排,趙匡胤是有意為之的。在五代時期,政權更迭頻繁,大多都是二代而亡。其母杜太后生前曾經問趙匡胤為什麼能夠得到帝位,趙匡胤回答是祖宗的庇佑。杜太后說不對,只是因為周世宗的兒子小,你才能夠擁有天下。因此她提出讓趙匡胤將皇位傳於趙光義,趙光義再傳於杜太后三子趙廷美,最後再有趙廷美傳回給趙匡胤的長子趙德昭,長君掌國方能避免幼主被權臣篡權的可能,如此可保得趙氏天下。對此趙匡胤深以為然,於是就有了“金匱之盟”的說法。
這個“金匱之盟”相傳是三人所定,杜太后、趙匡胤在宰相趙普的見證下立下誓約,趙匡胤百年之後傳位於趙光義,再傳趙廷美,最後傳趙匡胤之子。這個誓約是多年後趙普說出的,我們不能確定是不是真的有這個誓約。但北宋開國後的政治進程,無疑是按照這個思路來走的。
但在北宋政局穩定後,父死子繼的傳位形式又開始被重新考慮。畢竟相對於兄終弟及,父死子繼更有利於王朝的穩定,而作為帝國的宰相,趙普則一直是反對趙光義繼承皇位的。在形勢逐漸安定下來後,趙匡胤也接受了趙普的想法,逐步削弱趙光義的權力,並開始給自己的兒子展現的舞台。
可是趙光義位居皇嗣時日已久,並不是那麼輕易能夠晃動的。趙匡胤曾經有遷都之意,在巡視洛陽時不願意再回開封,想將帝國的首都先遷至洛陽,最終遷到長安。這裡面最主要的是戰略上的考慮,但也有降低趙光義在帝國影響力的意思。作為經營許久的老巢,開封是趙光義最重要的根基所在。如果不能打掉他這個勢力圈子,趙匡胤無法保證百年之後其子能夠順利地繼承大統。
趙光義對此也有所察覺,為此他在幕後策動一些人反對遷都,特別是那些既得利益者。面對激烈的反對之聲,趙匡胤很是無奈。他對趙光義表示,洛陽、長安形勝之地,相比開封更適合定都。趙光義回了一句:在德不在險。趙匡胤聽罷長嘆一聲,權衡之後回了開封。
可以肯定的是,趙匡胤雖然有了廢黜趙光義的心思,但趙光義羽翼已經豐滿,為了帝國的穩定他又不能採取過於激烈的舉動,要說徐圖之的話,其實他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那麼趙匡胤是不是被趙光義所害呢?要說趙光義有沒有這個念頭,或許會有,他畢竟也能感覺得到兄長態度的變化。但要說他有沒有這個能力,又要另當別論了。作為開國之君,趙匡胤對於軍權的控制是相當嚴密的,在這上面,趙光義應該是沒有多少力量。他最多就是在於政治勢力上經營。在趙匡胤面前,趙光義是沒有反抗的本錢的。就在趙匡胤死的那天,王繼恩前去召趙光義。趙光義的第一反應就是推脫、避而不見,謊稱要和家人商議。其時趙光義大概34、5歲,其子也不過十來歲,正妻已亡,趙匡胤為其指定的新妻尚未過門,他和誰商量?無非是突遇劇變下的不知所措,這說明他對於兄長的過世是感到突然的,也就是說,趙匡胤的死應該和他是沒有關係的。
那到底趙匡胤是怎麼死的?除了說被趙光義害死的外,也有疾病死的說法。在現代,人們漸漸多了這種看法,認為趙匡胤很有可能是死於趙氏家族的遺傳疾病,在史書中我們也可以窺見一斑。在趙匡胤死前的兩三年間吧,武將出身的他在一次狩獵活動中竟然從馬上跌落下來,雖然他遷怒於馬,將馬斬首,但自那之後,他再也沒有騎過馬了。在自洛陽返回開封的途中,他特意去鞏縣拜謁了其父的陵寢,哭道再也沒有機會來了。而開封距此不過幾十里路,如何不能再來?這大概是他自己感到時日不多的緣故吧。因此我們就可以理解他在洛陽的那一聲嘆息,是對於無力回天的無奈。最終,年僅50歲的趙匡胤回到開封后不久就逝去了。
總的來說,趙匡胤雖然當初是把趙光義當作接班人來培養的,這是基於五代時期的現實做出的安排。但當北宋王朝徹底安定下來後,趙匡胤又有了父死子繼的想法,並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行動。但由於趙光義羽翼已成,再加上他身體狀況的不允許,最終還是無奈地傳位給了趙光義。
至於宋皇后的所作所為,不會是趙匡胤的想法,更大的可能是宋皇后想保持自己權力的投機,畢竟作為一個太后比作為一個皇嫂更有地位。她選擇了18歲的趙德芳而非26歲的趙德昭,也很能說明問題。作為趙匡胤的繼室,她的歲數還沒有趙德昭大,選擇趙德芳一是自己和他感情深,再就是相對於趙德昭更有利於自己的控制。
說到這,王繼恩的選擇我們就不難理解了。趙德芳歲數不大,在朝內又毫無根基,如果他即位,難保不會出現天下動蕩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他選擇了被趙匡胤培養了十幾年的晉王趙光義也就沒什麼可奇怪的了。至於“燭影斧聲”陰謀說之所以盛行,還是在於趙光義自身的私心,他並沒有遵守當初的約定,而是將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從而引起了天下的非議。自那以後,民間一直有“藝祖之後當再有天下”的說法,這個說法深得人心,最終在南宋初年,太宗系的趙構在為了確保自身離異的前提下順從了民意,又將皇位交還給了太祖系的孝宗,也算是替祖先還了債。